在中国,很多人不敢谈理科知识,因为他们连最起码的数学公式看不懂。
一些人只敢谈点文科知识,文史哲这三科的卷子随便诌几句就可以给点分数,能缓解一点尴尬。
但很多人都敢大谈特谈教育,似乎这个领域面对的主要是孩子,好糊弄,人人可以为师。
连钱钟书的《围城》都说:大学生里,学理科的看不起学文科的,学文科的看不起学教育的,似乎教育的门槛最低。
这不,又有人提议立法禁止家长给15岁以下孩子买智能手机,这使我想起这些年来中国大人们对孩子的禁令——
禁止孩子看漫画;
禁止孩子看电视;
禁止孩子看动漫电影,比如《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没》等,现在是举报孩子看《哪吒2》不好;
禁止孩子玩电子游戏;
禁止孩子玩电脑;
现在终于轮到禁止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啦。
由此可见,中国孩子被禁止接触的东西也在升级换代——只要社会进步出现的新生事物,都是大人们要禁止孩子接触的事物。
在很多大人的想法里,孩子只应该“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打的旗号就是“为了孩子好。”
不过,我很好奇,“毒教材”流传的时间不算短,在这个期间读过这些“毒教材”的孩子是不是都堕落了?完蛋了?都成为废柴啦?
当然不是,孩子接触到信息源很多,不止是教材,他们有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帮助他们修正错误信息带来的思想危害。
大人每次禁止孩子接触一些新生事物都有一定的理由,也会举出一些负面案例,但都是个例,甚至可以说是以偏概全。

要我说,不让孩子接受新生事物,是压抑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是大人把握不住教育方向的无能的表现。
今天我不打算多费口舌辩论这个问题,我只想举一个例子,大家对照思考一下。
在乾隆当皇上那会,他对满人进关以后忘记祖制感到担忧,于是非常卖力地推行八旗子弟要保留传统习惯的制度,以维护祖宗之法。
每年,乾隆都要组织文武大臣吃白肉——吃只煮八成熟、不蘸油盐的半生的肉片子,此外还要八旗子弟必须学习骑马射箭,定期打猎。
乾隆的用意是好的,是想让他的子民通过这些举动感念祖宗开疆扩土之不易,不要忘记祖宗定下的规矩,要好好守成天下。
但同一时期的欧洲王室在干什么呢?
当时,欧洲已经进入工业化大革命时代。有些王室因循守旧还极端反动,比如法国王室就被咔嚓掉了,国王还上了断头台。有些王室,比如英国王室等,就顺应历史潮流,走上君主立宪之路。这些开明王室成员接受现代化教育,学习现代人文与科学知识,王室逐渐生存下来。
俄国的彼得大帝甚至以普通人身份到西欧游历,学习人家先进的科技知识并带回落后的俄罗斯,为俄罗斯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奠定了基础。虽然俄国王室最后也完结了,但俄罗斯也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反观乾隆的做法,全都是因循守旧的那套做派。在他那里,一切进步性的东西都是大家学习的禁区。明明在明朝末年,火枪、红衣大炮等热兵器已经进入战场开始使用,清朝为了维护传统偏偏不让大家接触和学习这些新生事物,中国的科技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溥仪曾经说过,他把代表十八省的签子保护得一个没丢,但整个国家却是支离破碎,民不聊生。
所以,当时代进步的时候,你最好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接触新生事物,而不是泯灭他们探索新世界的天性,非要把他们束缚在旧时代的思维框架里,从小扼杀创新思想。
你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