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雪山,是在帕米尔高原上,五座巍峨的高山交汇在帕米尔高原上,终年积雪,给人一种荒凉、寂寞、荒凉的感觉。行走在一望无际的高山之上,置身于一片被冰雪与沙漠包围的空旷山谷之中,因为氧气不足而喘不过气来,因为干燥与寒冷而令人毛骨悚然,但身为外来者,他们不得不坦然承认自己的弱点,以适应高山的自然规则。猎鹰翱翔于天际,河流潺潺流淌,群峰亘古长存。世上有这么多的山峰,但我要看一看其中的最高峰。
雪山
一爬纳马峰:从四川康定子梅村到布达佩斯营地那玛峰6千米的距离,用了5个多小时。傍晚三点,营地里一片迷蒙,刚刚用过晚餐,外面就飘起了鹅毛大雪。我们的导游用铲子铲了铲,想要将营地外的积雪铲掉,但随着一阵阵的轰鸣声,所有人都不敢用手机了。在四千一百七十多米高的荒原上,没有任何运气可言。
纳马峰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冰凉的感觉从我的脚底一直传到鼻子,我就问导游是不是还在下大雪,导游告诉我,雪都没过了我们的脚掌。“如果今天晚上再下一场雪,我们恐怕回不去C1基地了,这里的积雪很大,爬山会有很大的风险。”这大概就是说,我们既然来到了这里,就再也没有冲击顶层的可能了。导游临走时说:“别多想,好好休息。”与我们所能控制的大部分环境相比,这座山显得荒凉而桀骜不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这些不确定因素,并且做好与之相处的准备。在纳玛峰登上山顶之前,他们要爬上两百多米高的悬崖,才能登上悬崖,在悬崖上,他们必须要休息十分钟才能喘口气。这一夜,风雪渐止,雾气渐消,群峰渐现。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清晰,那么遥远,那么遥远。望着面前的群山,望着漫漫的星空,我觉得,如果我不能再爬下去了,那么,今天就到这儿来好了!无论我们去哪儿,大山总是在那儿。
爬雪山
第二天一早,前面的队伍就传来了好消息,我们决定再往前冲一段距离。从基地到C1基地,攀援就越来越困难,在无人的旷野上,沉重的呼吸声充斥着空旷而安静,只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淡淡的抓痕。在C1号宿营地,海拔4800公尺,可以一览纳马峰的全貌,而我们的营帐就设在山脚。夕阳的余晖洒在群山上,夕阳最终落到了水边,群山被映成一片浅蓝色。大家都把自己的设备都准备好了,熟悉了一下,然后就钻入了自己的营帐,把自己包裹在睡袋里,闭目养神,准备在午夜两点钟的时候出发。在去多桑哈的路上,阿玛达布拉姆的整个山顶都高高耸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找到一个地方坐下,静静的享受这份美丽。
阿玛达布拉姆
夜空紧紧贴着地面,我们慢慢往上走,灯光照出了一片狭长的空间,让我们除了看清自己的双脚,什么都不敢看。随着距离山顶越来越近,积雪越来越深,他们不得不将拐杖放在地上,双手撑在岩石上,然后慢慢的爬起来。到了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六点多了,天空被一片橘黄色的云彩笼罩着。从5300公尺高的冰山到5588公尺高的山顶,短短的路程需要2个多小时。套上钩子,系上绳子,我们开始了200多米的路程,也是最难走的路程。冰墙上的雪都快到膝盖了,头20多米我都是贴着墙,双手扒着,使劲往上攀援,但是,这雪太硬了,稍有差池,就会从上面滑落下来。好不容易才稳住身形,重新站稳。每次踏出一脚,都要深一脚浅一脚,然后才能收回来,每隔十步就要休息一下,调息一下。当我站立在冰墙上,倾听自己沉重的呼吸声,看着周围的一切时,除了我自己,还有那座高山,我什么也不想。
登顶
雨崩村被梅里雪山环抱,在秋天的微风中,绿色渐渐褪去,变成了金黄色。渐渐地,淡淡的桃红色光芒越来越强烈,不久就覆盖了整个贡嘎山脉的山顶。一轮烈日,从橘红色的云层中缓缓浮现,照耀在地面上,将它的影子,一点点地拉到远处。经过6个钟头的步行,早上8:30,我们到达了纳马峰的山顶。与我相对而立的是有“蜀山之王”之称的贡嘎山,它是横断山谷内最高的山峰,高达7556公尺。贡嘎雪山,虽不是八千多米高的高山,但四面陡峭的悬崖,令人望而却步,攀登难度极大。根据不完整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为止,仅有30多位登山者完成了这一壮举。
雨崩村
我的搭档是一名藏族青年,我向他问道:“你觉得你最喜欢爬那一座雪峰?”他说:“在我们心中,有一座高山,我们只需要攀登它。”当太阳升到贡嘎山顶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阳光可以照射进来了,在气温升高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撤退的准备。贡嘎雪山,目送着我们离开,又目送着我们离开。就像很多探险者说的:不管我们爬过几次,我们都不能完全理解一座大山,就像我们不能充分理解自己一样。他上山是为了什么?何必去冒险呢?读过许多书籍,长途跋涉,攀登过许多高山,但我仍得不到答案。但是,只要山顶还在那儿,还在那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担忧,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恐惧。
贡嘎山顶
二尼泊尔徒步穿越东非:对于那些热爱大冰山的人们, EBC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称。珠穆朗玛峰是全球十四个八千公尺高的山峰中的八个,还有几个六千五百公尺高的山峰都在这里。14天的时间,我从2820米的高度,一步一步的爬到了5600米的高度,过河,过山,踏沙,踏雪,最终,我停在了5364米高的珠峰上,脚下是一片废墟,背后是一座高塔林,这并不是因为到达了目的地,而是因为路上的颠簸。
珠穆朗玛峰
雪山脚下的村落四周都是茂林与冰川,越往上走,眼前的绿意就越淡,四周都是一片光秃秃的岩石,距离雪山与冰川越来越近。当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离雪山这么近的时候,我放下背包,仰面朝天,看着云从我身边掠过,我的眼睛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涩。
雪山脚下
后来,许多没有网络,电力有限的时候,我就和大山做了朋友。登山路上的旅馆大部分都很简单,只有一张木质的床铺,一条不算温暖的棉被,一个公共厕所,用冰冷的清水来刷牙,洗脸,洗澡,充电,这些都是“奢侈”的东西,还得另外掏钱。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他在清晨离开,黄昏时分到达。阳光明媚,行走在这座冰山上,让人感觉到一股清凉。黄昏时分,他来到酒店,端着一杯热茶,迫不及待地想要吃晚餐。在太阳落山前,徒步旅行者们聚在一起聊天,取暖,有的打着灯笼,有的捧着保温杯,有的在阅读书籍,有的在研究下一步该怎么走……所有人都披上了厚重的外套和帽子,唯独夏尔巴背夫光着脚,一双凉鞋,一口一口的往茶水里放上一口糖。
雪山奇观
朱孔里是观看阿玛·达布拉姆的绝佳地点,每一个徒步穿越东非大峡谷的人都认为这里是喜马拉雅山脉上的一颗珍珠。那天的傍晚,我们到楚昆丽只有2公里多一点的时候,一条河流把我们要爬的路给挡住了。我听见群山中传来的轰隆隆的巨响,也听见了自己内心的惶恐,四五千公尺的高度,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迷途和精力。在5200公尺的高度上,我感觉不到空间的存在,而时间变得无比漫长。前面没有任何的道路,到处都是乱石,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乱石。到了3:10,风力变得更强了,在5400多米的高空中,气温骤降,当我们到达丘孔里的时候,只剩下50多米,我们就选择了放弃,过了三点,这座山就会被浓浓的雾气笼罩,就算登上丘孔里,也根本看不见任何东西。
日出
站在一片云雾缭绕的山岭之间,周围是一座座的峡谷,他双手撑地,缓缓地向下移动,一边移动一边回想着自己来时的路线,若是自己没有认准方向,若是再往前50米……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没有任何“如果”可言。我们走进了村庄,看到了一条小河,河水潺潺,人们在河边洗衣,牛群在叮叮当当的饮水。酒店的窗户正对着七千八百多米高的努子山顶,夕阳余晖洒在雪山上,令人心旷神怡。夜晚围坐在火炉旁诉说着这几日的劳累与难以忍受的遭遇,但成为枯燥人生中的一道皱纹,竟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幸福。
峡谷
位于5600公尺高度的卡拉帕萨尔,是整个登山线路上最好的观景地点,也是整个珠峰的最高处。当我们到达顶峰时,除了呼啸的风声和飘扬的旗帜外,什么也没有看到。在我面前,是珠穆朗玛峰和努斯峰,它们是地球的母亲,我终于明白了尼泊尔把珠峰叫做“萨加玛塔”的原因了。昆布冰山横亘于珠峰与洛子峰的中间,冰山之下,是一条蔚蓝色的河流,仿佛一片被折叠起来的天地。我们和卡拉·帕瑟尔相对而坐,一边望着对方,一边掏出暖水瓶,一边啃着曲奇饼,大饮一小口热开水。爬山本身毫无意思,在爬山的途中,由于氧气稀少,举步维艰,因此,无论是体能还是饮水,都显得尤为宝贵。高山矗立在那儿,让人想起一切事物是多么的庞大,也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远看雪山
三明永村,在神山脚下:第一次来明永村的时候,已经是冬季,下了一场大雪,村子里一片寂静,只剩下了窗户上的倒影。我将车子开到了明永村的另一端,然后径直朝明永冰川走去。从小林尚礼的《梅里雪山》一书中,我才知道明永村的存在。一九九一年一月,在云南梅里雪山,中、日两国友谊登山队十七人在攀登山顶时,因雪崩而死亡,这是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在登山历史上,它是仅次于登山的最大灾难。卡瓦格博峰也是近代登山历史上,仅有的一座没能攀登上去的高峰。事件过后,中、日两国都展开了广泛的搜救行动,其中一人就是小林尚礼,20余年来,他多次进入梅里雪山寻找战友的遗体,希望能让战友的遗体与家人团聚。经过长年累月的寻找,他终于从一名陌生的攀岩者,摇身一变,成了这座神山的守卫者。小林尚礼曾经说过:“自从来到明永村后,我就已经在这里等着了。我一边收集着17名队员的尸体,一边收集着他们不知道的关于这座山峰的残骸。这些“残片”中,有清晨的阳光,也有月光下的卡瓦格博峰,有在四大圣地中看到的各种山峰,也有在山脚下看到的那些人,他们对我的友善,他们对我的笑容。在我收集神山碎片的时候,它一直在修复我身上的伤势。将所有的战利品都集中在一起,一个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这座山,是生命的源泉。”
三明永村
在去明永村的途中,林洛然看着澜沧江对岸的村子,对这个“秘境”有了更多的遐想。他合上了书本,看着窗外的景色,心中一片清明。在今年九月,在梅里雪峰北部进行了5日的登山之后,我背上背包,径直前往明永村。车子在大裂谷中七拐八拐,终于看到了卡瓦格博峰,峰顶隐没于云中,明永冰河从五千多公尺的高度往下流淌,一路向下,前方为暗青色的森林所遮挡。从这里到明永村,就是一条水泥路,从上中下村一直延伸到这里。道路的两边都是洁白的藏族民居,茂密的胡桃树,零星地点缀着一些苹果,梨树,桃树,葡萄树。村子里只有明永冰山的入口附近有一些酒店,其他的酒店都已经关门了。我住在华妹的旅馆里,二层的客房里,有一棵老胡桃树,树冠和窗子一样高,旁边就是一条从冰河上流过的小溪。我斜倚在窗口,看着那一阵阵的风声,将那本古老的百叶窗吹得猎猎作响,又一次将那本书中的故事,送到了我的心中。我做了个深呼吸,眼前浮现出了林尚礼对明永村春夏秋冬的描述,也浮现出了明永村教师马骅的一句话:
美丽村庄
我喜欢的色彩是白色之上的白色。就像一只白色的小雄鹰,停在了雪地上。我最喜欢的色彩就是绿色中带点绿色就像一只绿色的鹦鹉在一片胡桃树林中飞过,我喜欢的不是白色,也不是绿色,而是被云脚遮住的那一片虚无从中村到上村之间的这段路,是观赏卡瓦格博峰与明永冰河的绝佳地点。早上七点多,当太阳升起时,太阳已经升到了卡瓦格博峰的顶端,渐渐把整座山峰都染红了,明永冰河的裂谷在金灿灿的朝阳下变得更加明显,原本柔和的颜色也变得更加坚韧。我转过身,沿着大路往前走,一个老头从后面的房子里出来,对我说了一声“你好”,然后背着手往楼上走。这里是村庄的正中央,人来人往,白天休息的时候,有老人有老人有小孩,有小孩有老人,有孩子有小孩,他们围在摊位前打牌,喝茶,聊天。在梅里山脉北部的滇藏公路上,我们在5200多公尺高的流石滩找到了一种“白兔”,它为适应青藏高原的严寒气候,在其花外生长了一层浓密的绒毛,以抵抗严寒。第二天晚上,我又见到了那个老头,他像昨天那样,转身对我说了一声“你好”,然后转身对我说了一声:“你还在这儿吗?”说完,他就转身进了花园里,从树上摘下两个苹果,朝我这边走来。村子里的老人们,还有放牛的大妈们,都对我露出了和蔼的笑容。住在明永村,整天看着那座雪山,那是一种让人心驰神往的朦胧感觉。这里有森林,有草甸,有河流,有飞鸟,有村落,可能就是梅里大雪峰上的天然环境,形成了这里居民的生存方式和信仰。
神秘村落
小林尚利住在明永村,与当地的村长扎西及其他乡亲一起寻找死者的遗骸。越是熟悉这块地,越是体会到人与山的关系,小林越是理解,九月下旬到十一月,正是走东非的好时节,因为过了雨季,气候好,而且有很好的雪峰视野。在高原行走危险重重,万一出了事故,只有直升飞机才能营救,投保时要留意有没有提供直升飞机营救的保障。不管是单枪匹马的步行,或是跟商队一起旅行,都应该尽量遵守“无迹森林”的原则,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圣山就是他们的家人,卡瓦格博峰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割舍的。卡瓦格博峰是藏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却又存在着一种联系。本地的藏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你对一种东西有信心,那么这种信心就会得到回应。明永冰河,卡瓦格博峰之下最大的一条冰河,由于气候变化,正以难以估测的速率迅速消失。一如明永村的人曾阻止中日两国友谊登山联盟爬上卡瓦格博峰,认为这是对圣山的过分要求与无礼,只会带来灾祸。文人郭净曾在《登山物语》中说:“乡下人深知,任何高明的技艺都无法阻挡灾害的来临,唯有人能克制自身的愿望与行动。”开车把我从明永村带出来的,是一个从小在明永村里成长起来的藏族男孩。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很多游客都会到明永冰川来,那时他负责拉着马匹,一天下来最多要跑4次,每次都是精疲力竭,一躺下就呼呼大睡。后来明永有了电动自行车,没有了拉车的工作,他就跑到了县城打车,那是一段很幸福的时光。
山村
汽车沿着山道拐了好几个弯儿,渐渐远离了那座雪峰,我仿佛能体会到当年的幸福和如今的不幸福。“当年年少之时,我在这座山峰下,便能见到这座山峰,如今却是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