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那些皇帝,在年三十到底吃什么?现代人恐怕有些吃不消

边疆读者君 2024-12-25 11:43:32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宫廷文化丰富多彩,而宫廷年夜饭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每年的除夕,皇宫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场盛大的年夜饭在此上演

乾隆二年的除夕晚宴,可谓是奢华至极。乾清宫内,座次安排严谨有序,等级分明。

乾隆皇帝居于首位,他的餐桌之上,冷膳、热膳共计四十道,金碗、金盆、珐琅葵花盒、金匙、象牙筷等餐具熠熠生辉,彰显着皇帝的无上尊贵。皇后的餐桌次之,三十二道菜品虽丰盛,但与皇帝的相比,仍显逊色。

其他嫔妃则依据等级,菜品数量依次递减。而陪客们的桌上,仅有二十四道菜,餐具的规格也远不及皇帝与皇后。在菜品方面,等级差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食材的选择与烹饪的精细程度更是关键。乾隆皇帝的四十道菜品,山珍海味汇聚一堂,烹饪技艺精湛,奢华之态尽显。

皇后的三十二道菜品亦颇为丰富,然而在食材的珍稀程度和烹饪的繁杂程度上,难以与皇帝的相提并论。

回溯清朝早期,满族以渔猎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也使得宫廷年夜饭的食材具有鲜明特点。年夜饭中,肉食占据主导地位,山鸡、野鸭、野猪、梅花鹿、狍子等野味屡见不鲜,河鱼是鱼类的主要来源,而海鲜仅有少量的海参。

蔬菜方面,多为森林中的菌类、蘑菇等,绿叶蔬菜较为稀缺。从乾隆四十九年御膳房除夕年夜饭的食材清单中可见一斑:猪肉六十五斤,肥鸭一只,菜鸭三只,肥鸡三只,菜鸡七只,猪肘子三个,猪肚两个,小肚八个,野猪肉二十五斤,关东鹅五只,羊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鸡六只,鱼二十斤,鹿尾四个,大小猪肠各三根,另有用于制作点心的白面五斤四两、白糖六两。

这般食材构成,肉类丰富,蔬菜稀少,以现代的饮食观念来看,这样的年夜饭过于油腻,常人恐难以适应。时光流转,到了同治年间,宫廷年夜饭的蔬菜品种悄然发生变化。慈禧太后肠胃欠佳,过于油腻的食物易导致腹泻,因而蔬菜的种类逐渐增多。

慈禧所喜爱的白菜、豆腐等素菜,几乎年年都会出现在年夜饭的菜单上。自此,宫廷除夕晚宴的菜品逐渐趋向荤素搭配均衡。

宫廷年夜饭的点心同样丰富多彩。御膳房日常制作的点心种类繁多,除夕晚宴上的点心更是花样翻新。

玉露霜、方酥夹馅、苏糕、鲍螺、敖尔布哈、鸭子馅包子等点心,不仅口感美味,而且制作精巧,充分展现了宫廷点心的独特魅力。在清朝后期,这些点心流入民间,为北京的点心小吃增添了多样的品种。

宫中年夜饭的每桌菜品都极为丰盛,皇帝平日的饮食亦颇为讲究,故而在晚宴上并不十分饥饿,结束后常常会有剩余。对于这些剩菜,宫廷并不会随意丢弃,而是通常会赏赐给得宠的大臣。

对大臣们而言,山珍海味虽已是习以为常,但宫中菜肴的口味或许并不特别诱人,况且这些菜肴送达时往往已变凉,不及家中的饭菜美味。然而,皇帝的赏赐乃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因此大臣们对这些剩菜依然极为重视,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恩宠。

平日里,皇帝大多独自用膳。而每逢除夕、万寿节等特殊节日,皇帝便会在乾清宫设宴,与后宫嫔妃及地位较高的王公大臣共同进餐。

即便在这样的共餐场合,皇帝与后妃也是各自一桌,陪客则会分桌而坐(通常为六桌)。这种用餐方式,既彰显了皇家的威严,又严格遵循了等级制度。

清朝宫廷年夜饭,宛如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它不仅展现了皇家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饮食文化。从早期以肉食为主的年夜饭,到同治年间逐渐趋于荤素搭配平衡的菜品,宫廷年夜饭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饮食观念的转变。

而宫廷年夜饭的点心,不仅是美食的代表,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流入民间,丰富了百姓的饮食生活。宫廷年夜饭的剩菜赏赐,虽在口味上可能不尽人意,但其蕴含的深厚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清朝宫廷文化的独特构成部分。

0 阅读:0

边疆读者君

简介:用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