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则“10岁男孩,暑假挣1万块”的视频引发热议。
画面中的男孩,今年上四年级,就已经在耳濡目染之下,做起了“电气工程师”的兼职:
从设计电路到调适,独立完成的项目已经赚了一万多。
评论区下,一众好评。
“人家十岁经济独立,我十岁地里玩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更是。”
看完后,只觉别人家的孩子,看哪儿都好,自家的臭小子,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于是,我试着问上初中的儿子:
“你长大后想干什么?”
本想着他会扯几句,却不料他直接起身走进房间把门一关,就终结了这个话题。
起初我病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是孩子他爸后来告诉我:
“习惯都得打小养好,咱家孩子大了,道理讲不通只能把主动权交给他。”
我这才明白:
孩子不一定会按着父母的期待成长,但会按照大人的样子长大。孩子未来过得好不好,其实早早就埋下伏笔。
1.“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的有道理吗?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棉花糖实验”。
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招募了600多名四岁的孩子,并在每个孩子面前放好棉花糖,提前告知他们自己回离开一会儿。
等回来时,谁的棉花糖还在,就再奖励一份。
结果显示:每三名孩子中,就有两名吃掉棉花糖;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而是通过唱歌等方式分散注意力。
这项研究追踪了十多年,再看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忍着没吃棉花糖的孩子,显然要比没抵住“诱惑”的孩子更具竞争力。
这不仅揭示了“自制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可以看出:
一个孩子的未来怎样,其实早在青少年阶段,早就有迹可循。
心理学家布鲁姆,也曾表示:
如果把一个人在17岁时测的智商定在100%,那其中发生在3岁前的比例占50%,而7岁前形成的性格,更是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工作。
而这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从大脑的发育程度来看,个体在生命开始的1000天内会飞速发展,完成大脑发育的80%,期间不断形成新的神经元连接。
而脾气秉性这一维度的特点,也大多会在七岁前就能看出端倪。
可见,人们津津乐道的那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并非是一句空谈。
2.从小就有的3个特质,拓宽孩子人生的边界那么,如何抓住七岁前的“早教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呢?分享3个“强点”,拓宽孩子的人生边界。
1.独立,是生活的铠甲
想起几年前在《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那个被妈妈逼着做家务的男孩付轩昂,因一段发问引起网友热议。
当时,他大声发问:
“妈妈,你能别再让我做家务了吗?我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学生,不是应该以学业为重吗?”
话种有无奈,有质疑。
他期待得到妈妈的体谅,但等到的却是这样一番清醒的回应:
“不行!做家务,是让你拥有幸福的能力。
一个男孩子,你长得很帅,但是你将来如果能泡得了书房,下得了厨房。
能担当有责任心,那么你的未来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能很幸福。”
一语点醒这个困惑的少年,再听到消息时,他已经被保送进清华大学。
不禁让人感慨:生活独立,才能精神独立。
在孩子还小时,放手让他们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远见。
2.抗挫力,是人生的底牌
近期,朋友圈一度被《抓娃娃》这部电影刷屏,苦难教育也被不少父母反复拿来讨论。
有人觉得,让孩子早点吃苦,往后就会少吃点苦;也有人认为,这和行为和揠苗助长并无两样,教育更应该讲究顺其自然。
其实,不论是哪种观点,都不能保证孩子会因此获益。
比起让孩子经历挫折,培养他们的“逆商”更稳妥。
这一概念,是教育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意指一个人处在逆境时的抗挫折和反逆境的能力。
譬如,孩子摔了、哭了,大人要是上前就哄着说“都是地板的错”,那孩子往后在学习、工作中受挫,也很难从自身找原因、快速做出调整;
反之,告诉孩子“这次有点不小心,下次注意”,那他们会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失意。
3.自主感,是发展的动力
不久前,在网上流传着一张“清华学霸作息表”:
凌晨1点睡觉,每天6点起床,睡够五小时后就开始学习。
密密麻麻的计划,网友看了直言:“自律比努力更难。”
突然就懂了歌德说的那句:
“一个按照成规培养起来的人,决不会做出庸俗拙劣的画,正如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决不会成为十恶不赦的坏蛋。”
的确,有人会在失序的生活中,迷失方向,但也有人在高度自主的情况下,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平时在关注孩子的成绩、分数时,也别忘了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
比如,尊重孩子兴趣,少干预;可以大方向引导,但具体做法让孩子安排;父母“懒”一点,孩子就会勤快一点。
3.早期引导很重要,后天环境更关键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孩子早期引导很重要,但后天环境也不容忽略。
就像大众所熟知的“神童”张炘炀,也让不少人为之惋惜。
“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中国最年轻的博士”,是他曾最耀眼的光环。
但也是早慧的标签,让他话题度很高,更让一向以张炘炀为傲的张父,几次三番干涉自家儿子的人生:
拒绝10岁的张炘炀复读,直接送进师范学院;
有机会被老师推荐出国留学,张父却不愿意再等一年,直接把儿子留在国内读研;
张炘炀并不觉得自己是神童,也不认为在理想状态就能考上清北,但张父却执着于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孩子抢跑。
最终,张炘炀的神话不再,曾经的天才也如普通人一样为碎银几两谋生计。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盲目追求效益。
当孩子早期表现出来的优秀,被父母加以消耗时,光环也如昙花一现,变得黯淡。
正如网友评价张炘炀的“陨落”所说:
“事件悲剧的源头在于:父母相信他是个神童,但又不相信他比自己聪明。”
育儿不是难事,孩子需要的只是引导和陪伴;
教育不是易事,因为父母时常以爱之名,期待从中获得超额回报。
如果可以,不妨把童年还给孩子,让亲子相处如沐暖阳,共勉!
作者简介: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