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经济衰退看财政政策的关键作用

周仓与商业 2024-12-08 05:21:31

在经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日本在1990年前后经历的经济起伏犹如一部生动且极具警示意义的教材,为我们理解不同经济阶段下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990年以前,日本经济处于腾飞阶段,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民众信心爆棚,积极投身于炒楼、炒股以及各类商业活动之中,同时伴随着负债水平的不断攀升。那时,人们怀揣着对财富快速增长的憧憬,尽情地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中博弈,仿佛财富的增长会永无止境。然而,1990年房地产和股市的崩盘犹如一场噩梦降临,瞬间打破了这看似美好的经济幻境。许多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要么陷入了“负资产”的困境,要么原本以为丰厚的资产也变得寥寥无几。

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民众的行为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热衷于借贷去投资,而是纷纷开启了减债模式。无论银行将利率降得多低,态度多么殷勤,民众都坚决不再轻易举借外债,甚至只要有能力,就会马上归还之前所欠的债务。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十多年的漫长时光才逐渐完成。更为严重的是,这次沉重的打击让很多人的“野兽精神”荡然无存,心有余悸的他们从此对借钱投资、投机等行为望而却步。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仿佛失去了魔力,变得毫无意义。降准降息本是刺激经济、鼓励借贷和投资的常用手段,此刻却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毫无作用。银行试图巴结借款人,期望能推动资金的流动,但民众一门心思减债的决心丝毫未被撼动。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亏损能够在未来7年用利润进行抵扣,再加上股市、楼市投机行为的大幅减少,使得政府税收收入锐减,而且其减少的幅度甚至超过了GDP的下降幅度。从1990至2005年这整整15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名义GDP累计仅增长了13%,但税收收入却从61万亿日元急剧下降到49万亿日元,财政赤字问题愈发严峻。

面对日本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各国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然而其中不少建议却被辜先生认为是“胡说八道”。比如,有人建议日本加税来平衡预算,还有人倡导进行“结构性改革”。但在辜先生看来,这些建议并未切中要害。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特殊时期,财政应该采取更为进取的策略。经济兴旺之时,财政或许可以保持相对稳健的状态,而当经济陷入像日本当时那样的困境,货币政策已然失效,正是财政发挥关键作用的时候。就如同用绳子拉东西轻而易举,而想用绳子去推东西则是难上加难,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法有效推动经济前行,而财政支出则犹如有力的援手,能够拉住经济下滑的趋势。

辜先生明确表示自己并非凯恩斯主义者,只是在面对“资产负债表衰退”这种特殊情况时,才力主加大财政的力度。毕竟普通的经济萧条,尚可依靠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复苏。但在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民众一心减债,出现“信贷的倍数下降”的状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阻,唯有依靠财政支出来抵消经济这种螺旋式下降的态势。

减税政策在此时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为民众出于对资产保全和债务削减的迫切需求,往往会将减税所带来的好处直接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去增加消费或者进行投资,所以很难对经济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而加税显然更是不可行的办法,这只会进一步加重企业和民众的负担,让本就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有些政府习惯盯住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调控经济,日本的案例却表明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990年日本资产价格崩溃,可一直到1993年日本仍存在通胀现象,这充分说明通胀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经济的真实状况,尤其是在资产价格方面。民众在纷纷减债的过程中,关注的核心是资产价格的涨跌,而非通胀指标的高低。

回顾1990至2005年这15年,正是财政的积极刺激才让日本经济避免了更为严重的收缩。或许有人会质疑,既然财政刺激力度如此之大,为何日本经济还停顿了15年呢?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财政的强力介入,日本经济恐怕会陷入更深的深渊,出现难以想象的严重收缩局面。

从日本这段经济历史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不同的经济阶段需要匹配不同的政策工具,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时期,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和独特作用不可忽视。它能成为稳定经济、防止经济过度下滑的中流砥柱,为经济的后续复苏和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国家在应对类似经济困境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0 阅读:2

周仓与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