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初三关键期,突然厌学不想去学校了!眼看还有半年就要中考了,他却闹这一出,简直一点也不懂事。
想当初,我费了多少心思,陪他一起拼小升初,好不容易择校成功,挤进这所重点初中,他倒好,关键时刻给我掉链子!我无法接受,问他原因,他只说“上学没意思”,再问下去,就开始不耐烦了。我们全家轮番上阵,苦口婆心地劝他,可儿子就是铁了心不去上学,我都快愁死了!
游,可初三的首次考试,他竟下滑了10多名,直接到下游了。说实话,看到这个成绩后我很生气,一时没忍住批评了他。没想到儿子突然情绪失控,激动地冲我喊道:有本事你自己去考啊!每天都是题题题,烦都烦死了!
见他推脱责任,我更生气了,立马反驳:初三的学习不就是在复习初一初二的知识吗?这些内容你都已经学过一遍了,还能有多难?别总是找借口,正视自己的问题好不好!
儿子愤怒地摔门进屋,随后的几天里,我们之间陷入冷战。
担忧的是,儿子睡觉越来越晚,每天都熬夜玩手机,眼看着他即将步入初三的最后冲刺阶段,我急得头发都白了。毕竟初三最后一年了,不能前功尽弃啊,而且,现在中考压力不比高考小,真考不好,连高中都没得上。没办法,我只好把工作暂时放一放,全心全意地监督他的学习
别整天盯着手机了,有什么好玩的?不要磨蹭了,赶紧写作业!别睡懒觉了,上学快迟到了!你昨天学的内容都复习了吗?怎么一点自觉性都没有。
每天,我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闹钟,时刻不停地提醒他注意时间、抓紧学习。我本以为,通过我如此不遗余力的付出和督促,儿子能够感受到我的用心,从而珍惜机会,努力提升学习成绩。没想到,他越来越叛逆,越来越厌学,直至现在,竟然提出了不去上学的要求。这一切,完全是我始料未及的。
到儿子内心的挣扎与变化。原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情绪脑与理智脑激烈的交锋期,他们往往难以自我控制。而且,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体内激素水平达到此生最高,尤其是男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暴躁、冲动的情绪,难
以保持冷静与理性。这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变化,让他们在面对外界压力时,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潘多拉效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禁不为”,“愈禁愈为”,意思是你越不让我干啥,
我就越想干啥,这正是青春期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若此时家长仍沿用对待孩童的方式严加管束,只会激起孩子的强烈反抗,最终朝着与家长期望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涉与控制。我越管得严,他就越反叛,越要跟我对着干!儿子其实是在用“不上学”这种行为,向我抗议,促使我作出改变。每一个厌学的孩子背后,都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问题,而是他们向外界传递的一种强烈诉求,提醒
我们当前的教育方式,需要调整了。读懂了“潘多拉效应”后,我心中已有了明确的调整方向,不再过多去指挥、包办,把孩子养亲了之后,在引导孩子自我负责、自我管理,具体可以看看下面3个方法。
过度的关注与压力,让儿子感到窒息,我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远。现在我决定,尊重儿子的真实感受,既然他已经不想再上学,强迫他去也无济于事,索性就给他请2周假,好好放松。而我也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的教育
方式。说到做到,我先放手,给儿子充分的个人空间与自由,不再过度干涉他的生活。需要我时,我就帮忙,不需要,我不管,也不问。
提醒他一句:“别太晚睡哦,妈妈担心你的身体。”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后,儿子黑白颠倒地打了3天游
戏。到了第四天,他坐不住了,游戏也不想打了,电视也不香了,开始在客厅转悠,偶尔还瞅瞅我留的纸条。我看时机差不多了,轻轻走过去坐他旁边说:
儿子,妈妈以前对太关注你的成绩了,忽略了你的感受,但你要知道,妈妈心里始终是爱你的,不管你以后选择何种道路,妈妈都会是你坚实的后盾。
儿子看了我一眼回应道:妈,你怎么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
随后的日子里,尽管儿子也会把自己关在房间玩手机,但他对我的态度却明显有了改变。我在厨房忙碌准备晚餐时,他会主动走出房间,帮忙端菜上桌,晚上,他也会帮我一起出门扔垃圾、散散步。我知道,这第一步,算是走对了。
我告诉儿子,我跟爸爸计划来一次全家旅行。不过这次旅行需要他来策划,由他全权负责整个旅行计划,包括目
的地、出发时间、游览地点、出行方式和定餐厅等等。儿子打算去自己梦寐以求的新疆,他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我第一次见到儿子如此投入、细致地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找美食、订酒店,做攻略,还贴心地提
醒我带好防晒物品。虽然旅途中儿子因未查看天气而意外淋雨,但我并未因此责备他。相反,我借此机会告诉他——生活不只是成功,承受失败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体验。通过自己精心策划的攻略,儿子第一次见到辽阔的
草原、巍峨的雪山,以及那如同玻璃般清澈蔚蓝的湖泊,吃到了很多当地特色的食物。他不禁感慨:原来这些美好是真实存在的,自己也是这广阔世界中真实且充满活力的存在!在这一刻,我忽然觉得,儿子长大了。这次旅
行不仅让他的决策、沟通和领导能力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重新让自己的心静了下来,在广阔的现实世界中,展现了自己的力量与潜力。
儿子,其实,我觉得你不上学也挺好的,你看咱们这段日子相处得多和谐。虽然将来,你可能找不到的好工作,但也可以通过送外卖、搬砖、进厂这些活儿养活自己啊。
儿子听了,嘴角一撇,笑道:
妈,您就别逗我了。我还得好好学知识,将来挣钱周游世界呢!
我心里暗喜:这是准备要复学了吗?果然,2周假期还没结束,儿子就自发地拿起了课本,他略带焦虑地说:
这段时间我放松了不少,不知道同学们的进度到哪了。
我一看时机来了,立马提议:
你自己安排好时间,晚上9点我还想跟你一起看个电影呢?
儿子一听,惊喜地说:
好啊,那我趁现在赶紧看会书。
么,转变为“我”要做什么,把选择权交给儿子。这样一来,儿子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从“打工人”变成了“老板”,他的内在动力自然而然地出来了。儿子一旦能够自主做出选择,就会更加主动地承担责任,积极思考如何
更有效地完成任务。而我所需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并找到他真正感兴趣或看重的点,巧妙地引导他,逐步将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心的驱动力。幸运的是,我的教育方式调整得很成功,儿子现在已经复学,并主动要求我给
他找家教,把这段时间落下的课补上来。走过这段历程,我深刻体会到父母的教育认知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希望那些与我一样正面临相似挑战的家长们,能够勇于从自身出发,沉下心来寻找问题的根源,引导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