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已经正式出炉,以下是此次普查的主要内容和发现:
普查目的和背景
目的: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掌握国民经济行业间的经济联系,客观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新进展。
背景:普查从2022年11月开始,历时两年多,经过全国210多万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数据采集、审核和汇总评估工作。
普查主要特点
周密部署实施: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普查顺利实施。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印发《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规范普查流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提高普查质效:同步开展投入产出调查,建立统一的电子统计台账,提升数据协调性和匹配性。
创新普查手段: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采取网上填报与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普查工作效率。
防治普查造假: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为民普查,确保统计数据真实。
普查主要数据
单位情况:202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327.0万个,比2018年末增加1148.1万个,增长52.7%。
从业人员情况: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2898.4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4574.8万人,增长11.9%。
资产负债和营业收入情况: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439.1万亿元,营业收入442.6万亿元。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情况: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
普查反映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数量大幅增加,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营业收入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总的来说,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家底,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效,为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治理、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