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要么降薪,要么裁员。原本是铁饭碗医生,突然开始感受到“温暖”转凉。过去几年医疗行业寒冬已经让不少人瑟瑟发抖,今天降薪风暴,大概会让他们连温饱都成难题。

不是危言耸听。近期,广东一些医院医生们纷纷爆料,工资直接被砍掉30%至50%。这并非個别现象,接近覆盖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多家医院。而这些医院并非小规模诊所,而是连省级三甲医院也未能幸免。这就像一场震荡波,传到每個基层医疗单位。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们纷纷表示,领导早就给他们打预防针:“明年完不成意向,你们自己想办法。”他们意向可不小,是“每個病人都得上交一张账单”。但这、救死扶伤初心扯得上关系吗?
一位来自深圳三甲医院医生就表示,自己今年绩效“掉得眼泪都快出来”。以前做一個手术,能拿到好几千,没想到今年、去年相比,进账直接缩水一半。全靠绩效补贴,底薪本就低,现在绩效没,基本工资勉强能养活自己。想买個房、养個孩子,估计得再等十年。而眼看着自己进账节节下滑,医生们心情复杂得不行,“咱们是医生,不是商人,凭什么天天想着钱而不是病人?”
有网友调侃:医院不再是“救死扶伤”地方,变成“为钱服务”商业机构。医疗行业“寒冬”已经到来,医疗单位将目光从病人转向账单,医疗质量甚至变成次要任务。能治好病更好,治不好,起码也得“赚到钱”。
连中级康复治疗师都开始担忧:“有些医院,光靠医保报销,根本填不满亏空。”有医院报销部分没有拿到,医保钱没到位,反倒是自己医务人员“自掏腰包”,拼命“补漏洞”。有些药商都被警告,“不还钱,明年停药”。而后,难题就来,药商不给钱,病人就会面对“没药可用”尴尬,而医院无力支付药品就会从医院货架上消失,到底会影响病人治疗质量。这可不是個别难题,而是整個医疗行业一条隐形链条。

曾经大部分群众感觉医院靠着浩大财政持助,至少不会像一些小企业那样动辄裁员、降薪。但实际上,医院内部资金链也早已岌岌可危。三四线城市医院,尤其是那些基层单位,已经进入亏损泥潭。过去几年,政策压得医院无法盈利,又加上病人量减少,很多医院接近无法维持运作。甚至有些地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拖欠严重,实在撑不住,有直接宣布“关门歇业”。
原本从小到大教育告诉咱们,医生是神圣职业,白大褂背后是对生命守护。可如今,很多医生无奈表示:“咱们也是人,没工资就得探究生计。”而更让人难以接受是,医院“降薪潮”大概只会加剧民众痛苦。医院本来就少人,病人排长队现象已经常见,没足够医务人员,病人等待时间会更长。甚至有网友直言:“病人看病越来越难,降薪后医生更没心情治病。”
过去依赖医保、公共财政医院如今举步维艰,不少医院资源逐渐流失,病人开始流失。即便是三甲医院,进账缩水速度也让人胆寒。那些靠着“边缘进账”生存医务人员,面对这场降薪暴风到来,谁不心惊肉跳?以往高薪,变成过眼云烟,眼下忧虑却如影随形。

那究竟是谁在“推波助澜”?到底是谁把医院从为民服务公益性变成逐利工具?医改进展确是一個巨大因素,可显然,很多政策并未探究到医务人员生存压强。只有逐步缩小公立医院之间薪酬差距,却从未探究过如何保证医生实际进账,如何让医务人员在这种巨变中活得更有尊严。把医院“紧日子”政策落实到实处,到底让医务人员进账“缩水”,却忘这一切背后是民众健康,还是一群为“省钱”而日渐加剧压强普通医生。
一些地方医疗单位根本没本事弥补进账缺口,不少基层医院只能靠“灰色进账”来维持生计,甚至出现一些违规现象。这种无奈下妥协,到底体现到老百姓身上,却带来更大医疗不公,医生心态也愈发失衡。
谁能告诉我,这個行业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自己初心?在这個逐渐冷却行业中,似乎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无私奉献。医生、患者、医院之间关系,早已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难以分清到底谁为谁服务。

要是你也认同这些说法,不妨点赞、评论。或许,在这個医疗寒冬里,咱们能找到一些一道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