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得救了!

地产情报轰炸 2024-12-20 02:19:52

“得”的发音,是de还是dei?

昨天,彭博社发布消息称,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据报已要求国内大型保险公司上报对万科的财务长口,以评估这家陷入困境的房产开发商需要多少支持来避免公开市场违约。

知情人士告诉彭博社,上述审查工作已在数周前开始,涵盖了万科发行的债券和私人债务的持仓情况。

很快,彭博社报道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并迅速将万科推向了市场的风口浪尖。

很快,万科2025年5月到期美元债突然开始下跌,并创下近期以来的最大跌幅,而万科其他美元债也同样开始下跌。

不过,也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万科又被海外机构做空了!

的确,此前万科股债曾不止一次被这种海外小作文收割,在这种市场恐慌情绪掩盖下,一些机构趁机做空万科美元债券,从中牟利。

真相到底如何,我们暂时还无从知晓,但我们不妨简单思考下:

倘若真的是中国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上报万科财务长口,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一定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要引发市场恐慌情绪,让投资者都去抛售万科的股票债券!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万科!

我们一定要理解万科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地位是怎样的。

尽管万科如今已经不是销售规模最大的房企,但它依然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优等生,是官方层面树立起来的示范房企,万科的背后还站着深圳国资委。

而一旦万科出现债务违约引发的连锁反应,其影响要远大于恒大、碧桂园。

也因此,万科的财务状况,不止对整个房地产而言,乃至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有重要影响。

如果我们结合当前中央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明确态度,那么,当前监管层要求保险公司上报万科财务长口,应该不止是评估万科公开市场债务违约的风险,更主要的是在掌握具体情况后如何制定相应的措施。

确保万科不出事,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才是监管层此举的主要目的。

站在这个解读思考,万科不一定因此会变好,但有了监管层的介入和支持,万科至少暂时会稳住。

在理解了监管层的维稳目的后,我们再来探讨下为何监管层此时要介入呢?

答案不难猜测,万科和险资机构之间的债务谈判应该是出问题了。

事实上,险资机构与万科谈判的事情算是一直未能解决的旧闻了。

前些年,许多房企为了规模扩张需要更多的资金,于是通过保险资管面向保险机构发行债权投资计划,并投向自己的地产项目。

过去这些年,这些非标债被当成是房地产行业的常规操作,规模也是不断膨胀。

然而,奈何房地产行业风云突变,大量房企爆雷导致保险资管机构发行的这些非标债也遭了殃。

与其他房企类似,万科也通过包括新华资产、泰康资产、平安资管、太平资产、太保资产、华泰资产、招商信诺资产等一些险资机构发行了大量的债权投资计划融资,保守估计这些债权投资计划规模也不低于300亿元。

在其他房企纷纷爆雷的时候,这些险资机构从资产保全的角度肯定是担心万科步其他房企后尘而导致资金无法收回。

事实上,万科销售规模的下降、利润大幅亏损以及较差的市场预期,都在加剧险资机构的担忧。

而对于万科而言,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优先确保的是公开债不违约,这是最优先等级的。

至于险资的债权投资计划,万科首先希望的应该就是这些险资机构不要提前行权,继续履行合同直至贷款到期;

其次,就是希望这些险资机构能对现有的债权计划能够延长期间,即展期;

最好呢,在当前利率普遍下调的背景下,也能够对这些债权计划的利率重新调整。

很显然,险资机构与万科作为对立的甲乙方,利益冲突就成了必然。

在此之前,市场就已经多次传出万科与险资机构债务协商被拒的消息,甚至于不得不动用深圳国资委的表态来平息由此引发的市场恐慌。

而到了最近几个月,陆续又有这些债权计划到期兑付或利息兑付。

更为严峻的是,明年才是万科偿还债务的真正高峰期。

据自媒体路数统计, 2025年万科境内将有16笔债券到期或行权,存续金额近330亿元;境外有2笔债券(即包含最近暴跌的那笔美元债),换算成人民币存续金额36亿元。

光境内外公开市场上,万科2025年1—4季度分别要兑付约:100亿元、70亿元、100亿元和100亿元。

很显然,有了这些债务压箱底,有了那些债权人的如坐针毡,一些机构借此做空万科美元债的操作也就屡试不爽了。

这几乎都算不上“阴谋”,而是轻松割韭菜的“阳谋”。

看过了2025年万科的到期债务规模,再回归到万科与险资机构的债务谈判。

那么,任谁都已经明白,万科退一步就是公开市场债务违约,万科只要是不躺平、不摆烂,已经没有多少谈判的砝码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倒是让万科与险资机构之间达到了谈判均衡,谁也不敢轻易打破的均衡。

最终,只能是监管机构出手了。

关注大爆炸 好运大爆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