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漫步街头,民兵操练动作整齐划一,舞蹈队翩翩起舞,三五成群的少年在踢足球、打篮球,雄山公园里游客熙熙攘攘……
这和美乡村的背后,是雄县黄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秋乱带领班子29年如一日,实打实干出来的基层治理“黄湾模式”。
健全基层组织,
把人心凝聚起来
黄湾村位于白洋淀东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然而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却还是个贫穷落后的村庄。
1996年,致富能手刘秋乱,被大家推举成为黄湾的当家人。望着账本上村集体倒欠的20多万外债,刘秋乱没有犹豫,带着乡亲们开始探索致富之路,这一干就是29年。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把企业“引进来”,刘秋乱带头修建进村道路。没钱,他就自筹资金。少人,他就发挥村里退役军人多的优势,带着基干民兵一起干,仅用一个多月就修成了覆盖全村主要道路的900米水泥路。
在后续村庄建设、抗洪抢险等工作中,民兵连累计出义务工上万人次,成了刘秋乱的重要帮手。以青年为主体的黄湾村民兵连,目前已发展到5个男民兵排、3个女民兵排、1个消防队,300余名男女青年每天团体训练、出勤巡逻,串联起全村的大小家庭。
刘秋乱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凝聚人心的重点,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构建起以党员干部为抓手,民兵连、广场舞团等18个群众组织为支线的网络管理体系,形成“支部班子成员+社团党员+社团负责人+村民”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四级树状网络”机制,党员带头、群团发动、群众参与,将村里干部、群众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
壮大集体经济,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赚了钱是大家的,赔了算自己的。”
刚担任村干部不久,刘秋乱力排众议发展村集体经济。他瞄准当地塑料包装制品产业,带头筹款,成立了黄湾村第一家村集体企业——天华塑料厂。村集体企业的创建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更让村子实现了持续增收。此后,他陆续引导创建了雄县黄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北雄安瑞圆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13家集体企业。还创新推动“入股联营”方式,开展民宿聚落、商业步行街、夜景美食、园林维护等项目的开发运营,吸引160多户村民入股,企业经营利润由村集体、社会资本、村民按比例分成,实现三方共赢。
新区设立后,刘秋乱又果断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将新型农业、文旅产业等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推动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他依托紧邻白洋淀的优势,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建设,打造红色一条街,新建老兵小院15家,治理码头和河道打造旅游新地标。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端果蔬示范园落户黄湾,开设占地280亩的“黄湾巾帼共享农场”,发展夜市经济、民宿产业,开发采摘业,带动周边乡村共富。
在刘秋乱的带领下,黄湾村打造出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业”综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品牌,实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0万元。
为每户村民办实事,
用真心服务群众幸福生活
“每个任期至少要为黄湾村每户居民办一到两件实事。”
这是刘秋乱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也在时刻践行承诺。上任近30年来,村里90%的人家娶媳妇,他都帮着接过亲。
刘秋乱时刻谨记为民服务的初心,不断改善黄湾村民的生活水平。投入1.5亿元建起的新民居,圆了村民“上楼梦”。每季度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年龄越大领得越多。每年中秋、春节,村集体出资为全体村民发放节日礼物,送去满满的祝福。
刘秋乱鼓励村民将村内农房、撂荒地、厂房、设施、设备等,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鼓励村民开办餐饮、日杂等店铺50余间,带动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等近千人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资源变资产。
文化活动广场、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在刘秋乱努力下陆续建成投用,先后承办河北省首届村BA启动式、京津冀广场舞大赛、全国“四季村晚”等一系列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刘书记为人低调,无时无刻不在为村里忙碌。”这就是村民眼中的刘秋乱。
脚下有泥、肩上有责、心中有民,向下扎根的刘秋乱29年如一日立足基层、服务百姓,谱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雄安新区文明办、中国雄安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