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就有这样的记载:鹿肉味甘,温,无毒。补虚赢,益气力,强五脏,养血生容。自古以来,鹿肉都被人们认为是“药食同源的滋补佳品”,但是我们在市面上却很少看到鹿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鹿的作用
人类从距今约1.7万年前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到了距今约1.1万年前就已经驯化了3种动物,除了狗不是为了食用外,其他两种绵羊和山羊都是为了吃和穿(皮毛)而驯化的。之后,我们的祖先不断地驯化动物,充实着我们的肉食来源。
到了近代,人们虽然依然在驯化动物,但是以肉食来源为目的的就越来越少了,比如1600年驯化的金丝雀、1500前左右我国驯化的鸳鸯等等,同样鹿也是如此。
在如今的养殖鹿中,占比最大的是马鹿和梅花鹿,其中梅花鹿的数量比马鹿要多出几倍,马鹿的驯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新西兰,而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鹿茸。
鹿茸不是单纯的鹿角,而是公鹿刚刚长出的角,此时的角有两个特点:未完全骨化、上面带有细小的绒毛。一般情况下,鹿茸都是从马鹿和梅花鹿的头上取下来的,不过二者的绒毛颜色不同,其中马鹿的绒毛呈青色,而梅花鹿的绒毛呈黄色,所以又有“黄鹿茸”和“青鹿茸”之分。
鹿茸根据取下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砍茸和锯茸两大类,其中砍茸就是将鹿的头砍下来,然后再砍下鹿茸,这是杀鸡取卵的方法,不常用,而锯茸就是要么将鹿固定住,要么麻醉后用锯子将鹿茸锯下来的一种方法。
由于鹿茸是可以再生的,所以大多数鹿会采用这种方法。弄清楚了鹿的作用(取鹿茸)以及取鹿茸的方法,我们就知道为何鹿肉不常见了,因为正常情况下,取鹿茸时用锯子,所以这些鹿不会被杀死,而是留着一年年的取鹿茸用。
因此如此大的存栏量其实都活着在取鹿茸呢,只有少部分年老的会被杀死,肉流向市面,自然就比较少见了。
2、鹿的寿命
马鹿和梅花鹿是最常见的养殖鹿,它们都是鹿科鹿属下的动物,只不过它们属于不同种,所以是有生殖隔离的。
如果我们想吃一种不是以肉食为目的而养殖的动物,除非它已经没有价值了,而鹿角的再生能力是很强的,一般情况下,一只鹿从2岁以后就开始取鹿茸,一直可以持续到它老死,因此,鹿的寿命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吃到鹿肉。
在自然状态下,马鹿的平均寿命在12年左右,但是在人工饲养下,这个平均寿命可以拉到15岁左右,而在野生环境下梅花鹿的平均寿命可达20年,在人工饲养下,平均寿命也会相应增加1-3年。
因此,一头鹿要十几年才能淘汰下来吃肉,这也是在市面上鹿肉不如牛羊肉常见的原因之一。
3、存栏量
一种动物肉常见与否与它的存栏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我们市面上最常见的肉——猪肉,它在我国有着家畜中最大的存栏量,我国的生猪存栏量高达3.4亿头,是鹿存栏量的200倍。
而牛羊的存栏量虽然不如猪,但是牛也有七千多万头的存栏量,羊的存栏量更是直逼猪,达到了3亿头左右。
因此,鹿的存栏量相比较牛羊来说要差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也是它们的肉比牛羊肉鲜见的主要原因之一。
4、饮食习惯
鹿是近代驯化的动物,而牛羊猪都是已经驯化了千年甚至是万年的动物,也就是说这些肉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常规肉食来源,同时我们对这些肉的接纳度也非常的高。
而鹿就不同了,它们驯化时间晚,人吃得比较的少,对于这种肉一般人会持观望的态度或者猎奇的心态,这是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巨大的需求量的。
鹿肉虽然比较稀罕一些,但不至于在市面上完全没人售卖,只不过相对较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