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自《西泠艺丛》2025年第一期

文/陈 谊
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2024年是顾廷龙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上海图书馆和山东大学编纂了专门的纪念文集,来怀念顾先生对于中国图书馆古籍事业的贡献。顾廷龙先生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在风雨如晦的时代,为我国民众教育争取到一方知识共读的公共空间。二是一生典藏服务之际,编订书目、编印书籍、编纂丛书,于书籍生产和秘籍传播厥功至伟。三是对于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人才培养不遗余力,其言传身教、影响指导之下,从学之士及私淑弟子乃至再传小门生,均能绍继往踪,立志为前贤行役,不堕行业宗风。可以说,顾廷龙用自己为古籍的一生,烛照影响了至少南方图书馆事业中坚力量的发展和走向。就如王元化先生在《起潜先生书法选集序》中指出的:
起潜先生以其近日法书展出作品若干帧,裒为一册,远道见示。金声玉振,大雅之作矣!先生乃吾国当代图书事业之开山人物,早年于艰厄苦困之际,与张菊生、叶揆初先生创办合众图书馆,集涓涓之水滴,汇为百川之美富,视今日沪上之图书馆,以一千万册之缥缃缣素,跻身为世界一流名馆,先生愿力之大、功业之巨,世人皆为之仰止。又吾国藏书事业家,实有一优良之传统,即于庋藏图籍之际,又校勘抄写、刻印刊布、编订目录,有功于竹简韦编、牙签锦轴,如卢文弨、鲍廷博、黄丕烈诸人是也。
观先生所整理编定刊布之古籍,诸如《四当斋书目》《海盐张氏涉园》《番禺叶氏遐庵》,以及《合众图书馆丛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读史方舆纪要》等,无量之珍本秘籍,为千万化身,先生之有功于古籍,奄有前人之长而更博。

◎ 王元化《起潜先生书法选集序》
此处,王先生将顾廷龙在图书馆与古籍文献方面的业绩和贡献极为准确地定位在收书、编书、印书、编目等业务层面,与顾廷龙一生自认的人生追求是完全一致的。而王先生在序言中还进一步肯定了顾廷龙超越前贤的地方,说他在书法领域的成就是其他图书馆学家或者古籍学者难以比拟的。且王先生用“雅量之美”来概括顾廷龙书法的境界,尤其是说到顾廷龙是“书林中之诸葛孔明、谢太傅”,是从全副人格的角度给予最高的定位:
然先生更于贯穿六籍百氏、区别品类、甲乙部居之际,又染翰临池、手抄缣易,数十年冥心穷讨法书之道。然则先生书艺之美,更非卢、鲍、黄诸家之所能侔矣。吾于先生法书之学,特以“雅量”一语品题之。《世说·雅量》篇云: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诸名士泛海戏。风起浪涌,诸人失色,便唱使还。太傅神怀方王,吟啸不言。风转急浪猛,太傅更貌闲意悦。
于是审其雅量可以镇定天下。雅量之美,淳厚浑穆,神明内敛,气静机圆;书林中之诸葛孔明、谢太傅是也。雅量之美,谈何容易!熔厚植之学养、博洽之闻见、清澄之心地、沉着之干才于一炉,全幅人格之呈显,即《礼记》所云:“清明在躬,气志如神。”起潜先生将刊其书法集,属弁其端,因略说先生之人品与书道之关系,以见先生之成就,盖于文字之外有大者存焉,岂惟区区之私见之尔。
“雅量之美”之所以形成的机缘奠定于顾廷龙厚植的学养、博洽的闻见、清澄的心地以及沉着的干才,这些都可以从顾廷龙书法所体现的规制和风格上得到印证。

◎ 启功题《顾廷龙书法选集》
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时,除了作品正式内容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款识,书法款识包括上款,也就是收件的人,写给谁的;署款,就是书法家自己的留名,也称下款。上款包括姓名或字号,或者是关系称谓,或者是敬称。署款包括创作时间,地点,创作者姓名、字号、室名等等。款识之外,还有用印,用印包括引首印、闲章、腰印、姓名印等。一位书法家在署款和用印上的习惯做法,会与作品一样成为具有辨识度的信息符号。

笔者以1996年在顾廷龙先生个人书法展的基础上编辑的《顾廷龙书法选集》作为考察对象,来分析顾先生在书法作品创作时的款识和用印上的特点,以期了解顾先生书法作品的艺术构成和审美趣尚。
《顾廷龙书法选集》编委会在1996年12月的编后记中说道:
顾廷龙先生为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尤擅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精,榜书、蝇头小楷更见功力,其书法独具神韵,名重海内外,堪称一代大家。观其书,处处洋溢着金石之风,学者之风,且作品形式多样,尺牍、题跋、匾额、题签、碑文、中堂、立轴、横批、册页、扇面皆涉,使人赏心悦目。本书法选集精选顾廷龙先生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之间的书法作品共计一百零五件,按年代顺序排列。
收录了顾先生信札二件(行书)、传记二件(楷书)、题跋一件,信札有落款“侄廷龙顿首”,第一函有印。第二函有落款“晚龙顿首”,不用印。《金君仍珠家传》为叶景葵撰文,顾廷龙书,不用印。《陈君陶遗家传》为陈敬第撰,顾廷龙书,不用印。题跋一件为《跋戴震声韵考稿本》,跋文末为“此稿已破烂不堪,一九七三年六月入藏,重加装治”,未署名款,未用印。余下都是赠送友人,或应各种机构所请书写的书法作品,此类类型可以列举如表1所示。(为节省篇幅,取五分之一作为考察对象)

◎ 顾廷龙书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诗
根据以上表格分析,以及顾廷龙书法作品描述,可以看出顾廷龙毛笔书法创作时,在署款和用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顾氏书法署款一般是比较简单的时间和姓名,有三分之一作品仅署姓名。
第二,顾氏书法对于创作内容,由于最常用篆书、金文等书体,因此会在正文内容书写完成后,用楷书注明所书写的题目,如诗词题目以及原作作者等。至于行草或者楷书,就很少有这种情况。
第三,顾氏书法创作,并没有同时代以书法闻名的艺术家那样对于落款自称、谦称、时间的别称等的在意和讲究,这与顾氏自认不是书法家的自我定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图书馆学家和文字学家,虽然曾经作为书画艺术团队的成员被社会认可,但其自我定位仍然是学者。
第四,顾氏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于钤印的使用也是极其简单的,一般情况下在署款姓名下钤盖一到两个姓名、字号的印章,很少使用闲章或者引首章等。只有在70岁以后偶尔出现与年龄相关的印章。
附录六方上海图书馆在2024年顾先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的展览中展出的印章集谱,只有六纸八印,篆刻者为石龙、徐镕、徐孝穆,还有不知刻印者,皆非当时名家。沈津在《书〈顾廷龙书法墨迹集〉后》中曾提到,有好顾氏书法者,随时为顾先生刻印以用。凡此,皆可知顾先生于书法作品创作中对于钤印之事,并没有专业的以书法名家创作时对于钤印的专注,其中之原因,或许来自顾先生对于书写书法之学者型认知,则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