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尘人间客
2010年,因为家中被盗,妻子不见踪影,身为男主人的梁子军立马拨打了报警电话,警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入门时的几滴血迹引起警方注意,这似乎不是一起普通的被盗失窃案。
不安感涌上心头,警方也在祈祷着受害者妻子不要在家中遇害,进入现场,四周的窗帘都被拉下,屋内被遮盖得严严实实,客厅的灯一直亮着,卧室内的东西都被翻动,床上满是衣物,梳妆台和抽屉都被打开。
环顾四周,卧室内的一组衣柜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打开衣柜,衣物下有一双蜷缩着的腿,那个人穿着牛仔裤,光着一双脚,死者正是报案人梁子军的妻子“张姝妮”。
家中被盗,妻子离奇死亡,警方对尸体进行勘察发现,张姝妮衣着完整,头部有创口,颈部有勒痕,通过对尸体的解剖进行死因分析,张姝妮是勒颈窒息而死,她的头部有伤口,还是在后脑。
警方判断,凶手应该是从张姝妮的背后下手的,犯罪现场一片杂乱,警方在现场获取了许多指纹,里面却没有嫌疑人的痕迹。
梁子军一家住在楼上,门没有被撬过,窗户也没有明显损坏,家外的墙面没有蹬痕,更没有攀爬过的痕迹,落水管和墙壁之间的蜘蛛网完好无损,就连窗台上的灰尘都没有变动过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嫌疑人是怎么进入室内的呢?
张姝妮的尸体是在衣柜被发现的,她所在的房间被翻动得很厉害,张姝妮身上的首饰、现金和手机都被拿走,损失有几千元,如此看来的确像是盗窃杀人。
可蹊跷的是,警方在衣柜里还发现一块带血的抹布,正是凶手处理现场时用的,地面被清扫得干干净净,所有凶手翻动过的东西,包括门窗把手都清理的干干净净。
凶手有时间清理现场,为什么不拿放在床头柜的贵重首饰,就连钱包里满满的现金都没有丢,如果是盗窃,为什么卧室内的财物都不拿,偏偏去拿张姝妮身上的几样东西,如此舍近求远?
在警方多年的办案经验里,一般的盗窃犯是不会打扫卫生、清理现场的,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答案,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入室盗窃杀人案,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有预谋有组织的谋杀案,作案凶手具有较强的反侦查意识,并且是熟人作案。
二、死者张姝妮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歌者,经常在各大媒体上亮相,张姝妮出事的那天晚上,身为丈夫的梁子军所在何处?
据梁子军所言,出事当天他前往恩施看病,晚上也没有回家,回家的时候,家里就是一片狼藉,妻子也不幸离世。
经法医鉴定,张姝妮的死亡时间是晚上十点,可十点的山城咸丰还非常热闹,盗窃犯不选在后半夜进行盗窃,反而选在了热闹人多的时间段,在一系列的推理分析下,警方认为仇杀和情杀的可能性很大。
面对警方的分析结果,张姝妮的母亲并不接受,她说自己的女儿从来没有仇人,张姝妮的母亲有着一手高超的土家刺绣技艺,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平日里,张姝妮就在母亲的土家刺绣厂做绣女。
怕自己的刺绣技艺会失传,张姝妮的母亲一心想把张姝妮培养成接班人,她把女儿当做了重点培养对象,张姝妮的去世让她的愿望落空,更给了她沉重一击,她实在想不到女儿会有什么仇人。
警方对张姝妮和梁子军的关系网都做了一遍筛查,每个人都有充足的不在场证明,警方再次将调查的重点放在了梁子军身上,在案件发生过程中,梁子军都表现的非常淡定,就像预先就知道这件事一样。
张姝妮的母亲再次提出了反对之声,在张姝妮母亲眼里,梁子军是个有情有义、孝顺体贴的人,对张姝妮也非常的好。
在土家族里“妹儿”是非常亲密的称呼,而梁子军就是这样称呼张姝妮的,关心张姝妮的穿衣吃饭,身体健康,在张姝妮母亲眼里,凶手绝对不是梁子军,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作案动机。
在嫁给梁子军之前,张姝妮曾有过一段婚姻,2009年6月,张姝妮认识了做司机的梁子军,两人迅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两人的生活非常甜蜜,房间内还挂着两人的结婚照,偌大的喜字还没来得及撕掉,可张姝妮却不在人世。
尽管梁子军那晚去了外地看病,但梁子军的身上的疑点依旧深重,梁子军成为了第一嫌疑人,警方进行了这样一个设想。
岳母眼中的好女婿会不会跟妻子矛盾重重,两人经常吵架争执,在两人的矛盾生活下,梁子军动了杀人的念头。
案发当晚,梁子军谎称要去外地看病,但其实他并没有离开,只是潜伏在小区附近,在发现妻子回家后,梁子军在晚上十点左右回到了家里,然后再趁妻子不备,在身后袭击妻子,杀人之后他再将尸体拖进衣柜,之后清理现场,伪造盗窃杀人的假象。
要想知道凶手究竟是不是梁子军,那就要确定,那晚的梁子军究竟有没有去恩施,警方调取了恩施街道的监控,在多处监控中都发现了梁子军的身影。
那晚梁子军确实在恩施,而且在当晚的十点左右,跟所住酒店的工作人员有过交谈,恩施距离他家有100多公里,梁子军确实没有作案时间。
排除了梁子军的嫌疑,几天后,一张保单再次将矛头指向梁子军,张姝妮生前曾办过一份保险,保险的投保人和受益人都是梁子军,保额为30万元。
张姝妮出意外后,保险公司的经理拿着保单找到了张姝妮的母亲,在核对签名时,他们发现,保单上的签名并不是张姝妮的字迹,梁子军有了作案动机。
虽然梁子军当晚没有作案时间,那他会不会雇凶杀人呢?
警方再次进行假设,在案发当天,梁子军假装生病前往外地看病,制作自己不在场的证明,然后雇佣一个人,来到家中杀害妻子,并伪装现场。
但面对一个陌生人,张姝妮为什么会给他开门,即使凶手有钥匙可以进入房内,张姝妮在看到凶手的那一刻,也会尖叫呼叫,张姝妮所居的是一栋隔音并不好的老建筑,如果有动静,邻居一听就能够知晓。
可周边的邻居却反应,当晚并没有听到什么声响,也没有什么异常,如果梁子军真的是雇凶杀妻,张姝妮对凶手还毫无防备,那么这个凶手一定是熟人,他跟张姝妮相识,然后趁张姝妮不备时动手杀人。
对于这份保单,梁子军是这样解释的,他说自己本就有买保险的习惯,之前跟自己的前妻也买过保险,这次买保险是为了帮助卖保险的同学完成业务,警方找到了梁子军的前妻和同学,都证实了梁子军所言,梁子军再次被排除嫌疑。
案件陷入僵局,警方再次回到案发现场寻找蛛丝马迹,这次他们在现场找到了半个脚印,经过勘探,这是一枚36码的脚印,警方专门请来了足迹专家,从足迹之中找寻凶手的踪迹。
专家一眼就看出了这枚足迹的伪装,这枚足印看过去只有36码,实际上却是大脚穿小鞋,脚印的前掌、前尖和后跟压得比较实,角弓部位是空的。
据专家分析,凶手最少应该穿40码的鞋,年龄在35到40岁之间,身高在一米七左右,中等偏瘦。
专家来到案发现场,在清扫过的地面上洒上了神奇药水,原本干净的地面再次显现出大量脚印。
这些脚印还原了凶手的犯案全过程,凶手先是在客厅杀害了张姝妮,之后将尸体移到卧室,再从卧室穿过餐厅来到卫生间,用里面的拖把清理地面上的足迹。
半个足迹成为破案关键,只要再次见到足迹,专家就能锁定嫌疑人。
为了寻找凶手,警方找到张姝妮的亲朋好友,凡是跟张姝妮有接触的人,都被找来足迹鉴定,可惜都被一一否定,只剩下梁子军没有进行足迹鉴定。
尽管梁子军有不在场证明,警方还是找来了梁子军,经过鉴定,足迹并不是梁子军的,排查一圈下来,所有人的嫌疑再次被排除。
没有线索,警方从张姝妮的通讯录上下手,企图找到蛛丝马迹,在调查过程中,警方想到了结婚登礼用的人情簿,张姝妮跟梁子军刚结婚不久,也许人情簿上会有线索。
一直被忽略的人情簿果然内藏玄机,人情簿中的一页被撕掉了一个角,撕掉的部分有五六个人的名字。
如果是大家都相识的熟人,即使撕掉人情簿,大家警方依旧可以找到他,除非这个人只有张姝妮认识。
警方再次进行假设,这个人会不会是张姝妮的追求者?因为张姝妮和梁子军结婚,恼羞成怒,趁梁子军不在家的时候杀害了张姝妮。
为了找到杀人凶手,警方找来了梁子军,可梁子军也不记得上面记录的人名,不过,这份人情簿还有原始记录。
从原始记录上,果然找到了几个人情簿上没有的名字,这几个名字经过比对筛查,最终只剩下一个“卢虎山”。
为了确定卢虎山是谁,警方找来了张姝妮和梁子军的家人,可他们都说不认识这个人,无奈,警方只能在公安人口信息网上进行查找,可系统里并没有发现这个人。
这让调查此案的警官再次陷入困境,他们尝试根据同音或谐音查询,没想到真的找到了这样一个人“陆富山”,他是个民间艺人,平常的工作就是舞龙和舞狮。
警方决定先找到这个人,没想到,陆富山并不在家中,不过他们在陆富山家中,发现了遗留的脚印,经鉴定,陆富山的脚印跟凶案现场的脚印为同一个!
警方在县城一个偏僻的出租房里找到了他,在审讯中,陆富山拒不交代杀害张姝妮的事实。
面对沉默的陆富山,警方拿出了他的足迹对比图,看到完全一致的足迹对比图,他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假如一个人拿了刀子,去伤害了另一个人,是这个人的罪重,还是刀的罪重?”
面对陆富山意有所指的话,警方疑惑,谁是陆富山背后拿刀的人?
警方将陆富山和梁子军的背景进行了调查,发现陆富山和梁子军曾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梁子军结婚的时候。
陆富山和梁子军的关系让警方再次想到了那份意外保险,警方再次对那份保单进行调查,发现梁子军先后在三家保险公司为张姝妮投保,受益人都是他自己,三份保单加起来一共有107万。
在警方的调查下,陆富山交代了梁子军让他杀害张姝妮的事实。
为了骗取高额保单,在杀害张姝妮之前,梁子军已经策划过三次谋杀计划,但每次都因为意外没能成功。
屡次失败之下,梁子军给陆富山下了最后通牒,他告诉陆富山:“不行的话我找人帮你,你这次必须成功。”
安排妥当后,他策划了第四次谋杀,以外出看病的名义前往恩施看病,制造自己不在场的证明,由陆富山完成杀人计划,事发前他还特意撕掉了人情簿上,陆富山的哪一页。
他告诉妻子晚上会有朋友来家里拿银行卡,降低张姝妮的防备,陆富山也特意进行了伪装,他穿了小码的鞋,将杀人的工具背在包里,在张姝妮拿银行卡的时候,向张姝妮下了黑手。
梁子军第一次策划杀妻时,妻子刚给他过完41岁的生日,最后死的时候,张姝妮还在为梁子军绣布鞋,一番深情错付,梁子军和陆富山最终被判处死刑。
欲望造就邪念,邪念会在意志不坚的人心里落地生根,只要触及利益,罪恶的爪牙就会伸出,往日的温情枕边人也会化身无情的冷血杀手。
但再完美的犯罪都会露出破绽,再缜密的设计都难逃法眼,因果皆有报应,这一切都在警示着我们,莫再以身试法!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这个案我在央视今日说法栏目上看到小撒解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