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惠王朱楹:中山王徐达三女婿,因无嗣导致身后事凄凉是永远的痛

钱越说过去 2024-12-26 20:52:34

在中国历史上,每逢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必然会冒出诸多名臣良将,他们与君主相辅相成,共同演绎一曲华美篇章。某些时代,这些人才还会以组合的形式亮相,比如汉初三杰、麒麟阁十一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等等。

元末明初,同样活跃着一个名将组合——淮西二十四将。他们是最早追随明太祖的一批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身边只有他们二十四人。在他们的辅佐下,崛起于微末的朱元璋,最终打破长期以来北风压倒南风的魔咒,建立起第一个由南往北统一全国的大一统王朝。

中山武宁王徐达剧照

在这一名将云集的组合中,最耀眼的那颗将星,无疑是被誉为“大明第一战神”的徐达。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徐达自北方战场凯旋而归,明太祖亲赴龙江迎接,随即大封功臣,徐达因功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爵封魏国公,独享大明第一高薪:岁禄五千石。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二十七日,徐达病逝于南京,被追封为中山王,赐谥曰武宁。

他一生功勋赫赫,明太祖盛赞“达从朕起兵,征讨四方,摧强抚顺,劳勋居多”;称他“与汉、唐名将等,而忠义仁厚过之,故能辅成帝业,为开国功臣第一”。也正因此明太祖与徐达二人也算是君臣相得,徐家的四个儿子都由老朱亲自赐名,而四个女儿中有三个成为亲王妃。所谓的“烧鹅传说”可以歇矣。

“己未……太傅魏国公徐达薨。达,凤阳人,家世农业,长身伟貌,刚毅英武……子四人,皆上赐名,长子辉祖袭封魏国公;次添福,授勋尉,早世;次增寿,擢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次膺绪,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女四人,长,今上皇后,是为仁孝皇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明太祖实录》)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山武宁王徐达的三女婿:安王朱楹。

预备塞王

朱楹,生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二十二日,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生母不详,是明太祖诸子中唯二两个未记载生母的皇子,也是唯一一个不清楚生母的成年太祖系始封君(另一个为赵王朱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明太祖第三次大封宗室,自第十六子朱栴始共十子受封为亲王。此时“藩王御边,藩屏帝室”已成为基本国策,故这批亲王多被安排在北方边境,待其就国后充当塞王,朱楹是其中之一,受封安王。

与此前多以古国名充当爵号不同,此次的十个藩王爵号多源自于封国所在地或周边地区的地名。比如朱栴的亲王源自于藩地庆阳府,朱松的韩王源自于藩地的古称韩州。朱楹封国平凉,他的安王爵号由何而来呢?

平凉街景

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之处,地处渭河最大支流泾河上游,是关中地区北侧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先秦时期为西戎掩有,尤以义渠国最强。战国中期秦国拓地至此,设立泾阳、乌氏和鹑觚等县。秦昭襄王灭亡义渠后,建立郡县,属北地郡。汉初因之。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宁夏固原),此后虽然辖地、治所多有变迁,可明代平凉府辖地多属安定郡管辖,治所最终迁移到平凉所在的安定县。直到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安定郡为泾州,安定郡彻底消失。所以安王的爵号当源自于安定郡这个平凉的古称。

作为预备塞王,护卫军的设立宜早不宜迟,如此才能方便塞王学习军事才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明太祖下令设立安藩护卫军,称平凉中护卫。

“丁酉,置韩、沈、安三王府护卫。沈府为沈阳中护卫,安府为平凉中护卫,韩府为开元(原)中护卫。”(《明太祖实录》)

在明太祖的预想中,北方边境由西向东将交由肃王朱楧、庆王朱栴、安王朱楹、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代王朱桂、谷王朱橞、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辽王朱植、韩王朱松、沈王朱模等十二位藩王把守,是为十二塞王。往南则由伊王朱㰘、唐王朱桱、周王朱橚、鲁王朱檀、齐王朱梓等藩王充当后备力量。同时通过分割沿边牧地供诸王放牧,把所有藩王力量引进北方。如此进可攻退可守,中原再无虏患,朝廷可以高枕无忧。

奈何,诸子年岁相差悬殊,直到他驾崩正式就藩的塞王不过九人,安王朱楹和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因年幼,未能之国。

明初诸王分封示意图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随即局势突变,新上台的大侄子建文帝厉行削藩,哪容得几位叔叔就藩。时年16岁的朱楹就这么与几个尚未就藩的兄弟无所事事的在京师虚度数载光阴。

安王的成婚时间,也即在什么时候成为徐达的女婿,《明英宗实录》载为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此时朱楹年仅9岁,且徐达已经去世多年,皇太子朱标尚在人世,大明特色的二元皇帝制度很稳固,无需靠一个黄口小子的婚姻来拉拢勋贵。所以他不可能在这时成婚。

阿越怀疑,二十四年是三十四年的误记,即朱楹在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也就是建文三年成婚。此时他年已19,完全符合宗室成婚年龄。大概率这桩婚姻是建文帝为拉拢勋贵之首魏国公一系,而给二十二叔定下的。

魏国公乃开国第一勋贵,可他的大女婿燕王朱棣被自己逼反,二女婿代王朱桂业已被废为庶人,囚禁于藩地大同。时下朝廷迟迟拿不下朱棣那个逆贼,双方在齐赵一带形成长期拉锯,不禁让建文帝有些心烦意乱。若是让魏国公因此与自己离心离德,被燕贼拉了过去,那影响可就大了,搞不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得给徐家再找一个心向朝廷的女婿进行补偿。就是不知道朱楹在大婚之时是何心情。

正所谓狡兔三窟,为延续血脉,面对政治动乱豪门世家往往不会单边下注,不是一桩婚姻就能约束的。比如三国时期诸葛武侯一家,在魏蜀吴三方都有下注。大明的魏国公徐家自然也如此,承袭爵位的老大魏国公徐辉祖坚定站在建文帝一边,老三徐增寿偷偷交通姐夫,屡屡给燕王朱棣传递情报,最终被建文帝诛杀。

靖难岁月

建文三年(1401年)底,为扭转战局,朱棣改变打法,调集精锐兵力,绕过济南等雄城,单刀直入千里奔袭京师。这出人意料的一手,让朝廷一时间难以适从,让燕军得以势如破竹的向南突进。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随即沿江西进兵临京师。

建文帝剧照

建文帝对四叔的打法表示很慌,先是于五月派堂姑庆城郡主前去议和。被一口回绝后,又改派曹国公李景隆、兵部尚书茹常赴龙潭燕军大营,仍然铩羽而归。可建文帝毫不气馁,又祭出亲情牌,委派在京诸王去找他们四哥议和。至于奉命前往燕军大营议和的宗王都有谁,实录只是笼统的以“诸王”相称,《明史》则提及了具体成员:谷王朱橞和安王朱楹。

“庚申,燕兵至龙潭。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明史·本纪第四》)

朱棣对大侄子“以割地讲和为辞,用觇其虚实”的主意洞若观火,自然不会让他如愿,反倒借此机会给大侄子送了一份厚重的大礼。六月十一日,也即诸王面见燕王的第三天,金川门突然洞开,在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的接应下,燕军杀入京师,走投无路的建文帝在紫禁城举火自焚。

出生入死忙活了这么多年,自然不可能为他人做嫁衣,但三辞三让的流程还是要走一遍的。六月十七日,经过诸臣及包括安王朱楹在内的在京诸王多次劝进,朱棣在吿祭过孝陵后,终于“勉为其难”地于京师紫禁城登基称帝。

懿文太子朱标这位洪武时期的常务副皇帝,虽然一生未能称帝,可儿子即位后受到追尊,庙号兴宗,尊谥孝康皇帝。现在四弟称帝,着力抹除大侄子的痕迹,当然给好大兄降一降身份,继续当你的懿文太子了。

明东陵遗址

当月二十六日,安王奉命前往太庙进行吿祭,把大哥懿文太子朱标的神主移出太庙,迁往懿文太子陵(明东陵)享殿安奉。不过终明之世,懿文太子的祭祀不断,且规格极高,也算四弟多少还有些良心。

“(四年六月)戊寅,遣安王楹祭告懿文太子,迁其主于陵园。盖建文初,尊谥懿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升祭于太庙。致是,礼官言:‘考之古典,于礼未安。’遂命以主置陵园,仍旧谥号曰懿文皇太子,岁时致祭如常仪。”(《明太宗实录》)

就藩平凉

屁股决定脑袋,朱棣上台前对削藩恨之入骨,上台后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认为此举甚有必要,只是大侄子步子迈得太大、手段也太过毛躁。有此殷鉴,他进行削藩的手段更为柔和,运用高超的手腕,既完成了削藩,又没闹出什么大的幺蛾子。

也正因此,包括韩王朱松、安王朱楹在内的太祖系未就藩六王,虽然年岁已然达标,却只能继续在南京苦熬,期待四哥哪一天大发慈悲,准许他们之国。可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晴天霹雳。

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明成祖借唐府长史程济、韩府长史司典簿魏居敬等人违反宵禁,被巡逻士卒械送有司的机会,以诸王尚未就藩,王府官“坐食俸禄,闲暇无事,致多纵肆”为由,下令将各府除长史、纪善、教授等少数必要官员外,尽数遣散,待将藩王之国再行征召。此举等于变相对诸王进行了削藩。

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五月,明成祖才松口,准许沈、安、唐、郢、伊、鲁六王之国。为此对诸王的岁禄及护卫军使用做出了详细安排。

“戊午 上以沈、安、唐、郢、伊、鲁六王将之国,命户部岁给禄米各一千石,免其护卫军屯田三年。仍敕王府文武官属曰:‘朕惟封建宗亲,所以藩屏国家,必在得人以为辅导。今诸王年长,皆应就国,尔等宜竭诚匡赞,惟德惟义,一遵《祖训》;惟孝惟忠,用固藩屏。王有无穷之福,尔等亦有无穷之誉。钦哉!’仍各赐钞有差。”(《明太宗实录》)

崆峒山

十月十九日,安王朱楹正式之国。同为洪武朝的准塞王,几乎同期之国的沈王朱模,藩地由辽东沈阳变更为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而朱楹的藩地却没有发生改变,依然为陕西平凉府。

这是四哥对兄弟兼连襟的小弟照顾吗?

非也!

朱楹出生时,朱棣已经就藩,双方打小没有感情基础。是以明成祖对这位比自己小了近两轮的弟弟并无多少情感可言。

永乐九年(1411年)闰十二月初三,明成祖以连年旱涝不已,需樽节共度时艰为由,更定诸王岁禄,给予安王的岁禄为一千石,仅有《皇明祖训》所定的十分之一,只比肃王、岷王略高。与他同期就藩的沈、唐、郢等王却有三千石,只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己未……户部言:‘诸王岁给禄米。比来旱潦少收,宜略樽节。’命:‘代、辽、宁、伊、秦及靖江王府皆循旧例;沈、唐、郢、鲁王府俱依太祖训,万石内岁给米三千石,余支钞;安王府岁给米千石,顺阳王五百石,余皆支钞。候屯田积谷多,仍全给之。’”(《明太宗实录》)

当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安王朱楹抵京朝觐皇帝,直到闰十二月初五朔才离京。也就是说四哥更定岁禄时,朱楹人在南京,就这样都没给予倾斜,何来照顾一说。

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月,朱楹第二次赴京朝觐,在京共呆了18天,直到二月初七才离京。期间也没受到特别礼遇,抵京、离京的仪式一如寻常藩王。

当年八月二十九日,安王朱楹在薨逝于平凉王府,终年35岁,朝廷赐谥曰惠。明成祖收到讣告后“悼惜之”,为其辍视朝五日。这一举动看似属于优待,毕竟明代惯例亲王去世辍视朝三日,郡王去世辍视朝一日。可这一传统直到正统朝才成型,在此之前,亲王去世辍视朝几日全看皇帝心情,短的仅有2天,长的多达15天。

平凉人民广场:安王府故址所在地

洪熙元年(1425年)周王朱橚薨逝,明宣宗这位嫡亲侄孙只为他辍视朝二日,宣德元年(1426年)去世的秦王朱志均同样享受这一待遇。而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蜀王朱椿去世后,明成祖为其辍视朝七日,次年去世的楚王朱桢同样如此。永乐十三年(1415年)唐王朱桱去世后,明成祖辍视朝十有三日。最夸张的则是郢王朱栋,他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去世后,享受到了四哥辍视朝十有五日的礼遇。

有如此多实例在,列为看官还会认为,安王去世后当朝皇帝为其辍视朝五日,属于特意给予的优待吗?

在明初得以死灰复燃的殉葬制度,堪称大明王朝开的一次历史倒车,历来为世人所吐槽。很多人认为,上到皇帝,下到宗室勋贵,男性家主去世后,无嗣的妻妾都会被殉葬,即便贵为皇帝妃嫔,亲王正妃都难逃此路。但凡事都没有绝对,明初便有不少无嗣的王妃没有殉葬,例如鲁荒王妃汤氏、秦怀王妃张氏、梁庄王妃魏氏。

安惠王朱楹无嗣,安国就此被除国。他去世时,王妃徐氏尚在人世,按理应当殉葬,但不知是顾念已故的徐皇后,还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明成祖对这位小姨妹还是网开了一面,把徐氏和安藩的其他宫眷一道迁回南京安置。

徐妃活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只是随着龙椅上的主人不断轮替,她与帝室的关系也愈发疏远,获得照顾的水准也日益下降。比如正统四年(1439年)三月,朝廷以岁用艰难为由,将安惠王宫眷的用度削减了三成。

“己未,光禄寺奏:‘南京内府奉先殿并诸王、公主坟园岁时祭祀,安王宫眷日逐供亿。见贮牲牢不敷,请移文附近州县营办。’上以奉祀牲牢诚不可缺,但不必远取于民,惟令南京守备官于内府给直平买之。况岁不登,民亦艰食。安王宫眷日用以十分为率,减其三分。”(《明英宗实录》)

阿越说

实录对安惠王的评价为“聪敏好学,不事游戏”,也即朱楹为人谨小慎微,勤奋好学,堪称贤王。与其他或精明强干,或无恶不作,或野心勃勃的兄弟不同,朱楹在明太祖诸子中就是一平平无奇的小透明。他一生所参与的唯二两件大事,便是代表大侄子赴龙潭大营向四哥兼连襟求和,及奉四哥之命将大哥的神主迁出太庙。

平凉的母亲河:泾河平凉段风光

对他而言一生最大的痛楚无疑是没有子嗣,以至于安国被除封。身处偏僻的平凉,兼且本身不受重视,安王府的规模自然无法跟秦王府、晋王府、楚王府等大府相提并论,甚至连唐王府、伊王府等身处腹地的王府都有所不如。

“(洪熙元年九月)戊午,韩王冲(火或)奏:‘今之国平凉,上有母,下有诸子,比安王眷属稍众。而旧府湫隘不足容,请增造居室。’”(《明宣宗实录》)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他的家,一个可以给他遮风挡雨的港湾。可随着安国被撤藩,王妃及眷属迁居,安国所属几乎被尽数收归朝廷。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朝廷命韩王朱冲(火或)就藩平凉,包括安王府在内的原安藩资产被移交给韩藩。

韩藩在平凉生活了近220年,底蕴之深厚,非只在平凉存在了短短十年的安藩所能比拟,因此历经六百余年风雨后,这块土地上几乎难觅安惠王的痕迹。唯有位于崆峒区安国镇泾河北岸油坊庄北山地上的安惠王墓,向世人昭示这里曾来过这么一位藩王。

藩王地位特殊,即便无嗣,身后的祭祀也不能缺。安藩撤藩的同时,明成祖将仪卫司下属的典仗改为守坟典仗,率领校尉百人守卫安惠王坟园。祭祀和修缮则交由平凉府负责,但平凉方面对这位绝嗣亲王的祭祀敷衍了事。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得知,官方祭祀完后,守坟典仗还私下找校尉凑钱祭祀,遂让礼部对安惠王的祭祀进行规范,要求所有祭祀用品一律有朝廷置办。

“至是,礼部奏请每岁六祭。每祭羊、豕各一。香四两,烛十二对。帛一束,果五品,酒二瓶。永为定例。”(《明英宗实录》)

安惠王墓

其后,韩藩襄陵王朱冲炑(音mù)有感于叔父坟园破败,祭祀不备,遂上疏奏请由自己承担安惠王祭祀,及坟园的管理工作,此议获得朝廷恩准。安惠王坟园由此进入百余年的襄陵王府负责期,香火总算得以丰沛。但随着时间推移,襄陵王府对安惠王坟园的维护变了味,最终引发韩藩内斗。为此明世宗下旨剥夺襄陵王府的祭祀权,将守坟校尉划拨给平凉卫“专司惠园扫除”,坟园祭祀工作则由韩王府派一名仪宾行礼。

随着明清鼎革,安惠王坟园的祭祀及维护彻底罢黜。历经岁月洗礼,安惠王坟园地面建筑尽毁,只余下光秃秃地一座坟包。由于乏人护佑,墓葬在早年间被盗,随葬品荡然无存,好在墓室未遭破坏。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