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萍
到大寨,看看虎头山,看看大寨人修得层层梯田,感受一下大寨精神,是我们这代人多少年的愿望,也可以说是一个梦想,因为我们中就有在农村长大并修过“大寨田”的人;如今,终于走进大寨村,登上虎头山,在现实中看到真实的大寨了。
说起大寨,有些年纪的人即便没去过大寨也都有印象,因为过去宣传力度大。大寨村距昔阳县城不远,才6.4公里。但这个小山村过去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高石头多,七沟八梁一面坡,耕地少,水资源缺乏,在陈老带领下艰苦奋战,改变了面貌,成为农业的一面旗帜。那大寨的过去和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5月6日,我们宣化战友军嫂一行12人太行西线之旅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大寨。一进村,当年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这不是虎头山,而是村口北侧山坡上的一个黄土圪镢,被大寨人改造的像一幅宣传画。
那虎头山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张虎头山全貌的航拍图。在山顶的后面有个小村庄,叫虎头山村,就是说,那座像“虎头”的山在大寨是看不到的,却因大寨而叫响了。
村委会大院的大门面西,上立“大寨”两个大字,左右两侧分别写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字样,颇能体现大寨精神。
进入大院,北侧一棵古柳十分醒目,村民说它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棵古柳见证了大寨村的跌宕起伏。
柳树的旁边是村支部、村委会办公楼。
南侧是一溜窑洞式住房或商业小店。
南侧靠东是陈老故居。进去参观,见有土炕卧室、会客厅、厨房。陈设简陋,十分朴素。
整个村庄新旧房屋和新建的楼房参差不齐,倒也干净整洁。
我们开车上虎头山,这里已经建成了旅游景区。
首先参观了大寨展览馆。展览馆院里矗立着陈老的巨型雕像。
展览馆分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在第一展厅,通过图片和实物,我们领略了大寨人当年艰苦奋斗光荣历史。第二展厅,展示的是改开后的转变与业绩。
我们顺山道而上,看到了虎头山的标志石。
有周三次视察大寨的纪念亭。
还有陈老的归宿地和郭沫若歌颂大寨的刻在墙壁上的诗词,等等。
在半山腰绕行,又走到了团结沟渡槽。这是大寨人当年兴修水利,引水上山灌溉虎头山层层梯田的见证,也成为大寨精神的象征。
渡槽下是一座小型水库。
再向南行走,没想到山腰上还建有一座“大寨文化展示馆”。该馆为山体楼,有四层四个展厅,展示大寨及山西区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文化生活;揭示在文化内涵的驱动下,大寨昨天、今天及明天的发展轨迹;馆内收集、整理、保存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历史实物,巴金、孙谦、孙道临等许多全国和山西文化名人曾到大寨采访、留言、题词。
队友们疑惑不解,怎么找不到虎头山上的层层梯田?实际上绿化美化和退耕还林,已经把虎头山变成了山体森林公园,只能隐约看到当年的田埂。放眼望去,到处植被茂密,郁郁葱葱。
下山后又向南行到狼窝掌沟口,看到“三战狼窝掌”纪念建筑物,这里才保留着部分当年的大寨田。
这是我们住宿的地方,东房是旧窑洞,西房是新窑洞。
与村民聊天,他们说旧窑洞是1963年建起来的。那年夏天发大水,把解放后在虎头山修建的梯田和村民住房冲了个一干二净,陈老带领大家白天治山,夜晚治屋。经日夜奋战,山也治好了,全村的房屋也盖好了。改开后,郭书记带领村民先后办起了针织厂、核桃露厂、醋厂、酒厂、水泥厂、水泥搅拌站等企业。我们听后佩服不已。
胡考进老战友有诗云:
当年农业一面旗,
艰苦奋斗创奇迹。
狼窝掌上变良田,
庄稼丰收农民喜。
今日再看虎头山,
层林葱笼满眼绿。
陈老默迎八方客,
大寨精神焕生机。
摄影:李文平 主摄,综合钱旺、郭双忠、胡考进、唐顺义、赵宗锋、刘惠、张风英、陈秀玲、蔡淑萍、刘惠琴的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