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铁笼里静静的等待。
2013年,68岁的郑州市国棉一厂家属院的彭外妹的早晨,如同过去的46年一样,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铁笼里,46岁的彭伟庆奋力地拍打着笼壁,这是一个1.6米高的铁笼,虽然装有滚轮,但岁月的痕迹还是在上面留下了斑驳的锈迹。
这个小小的笼子里包裹着一个母亲46年的辛酸与愧疚。
"好的,妈妈来了,马上给你端饭。"彭外妹一边回答,一边飞快地往厨房走。每天早上7点是她一定会醒来的时间。
儿子最喜欢吃的早餐就是熬一锅软烂的米粥,煮一碗热乎乎的面条。
彭外妹看着儿子在铁笼里不安分的样子,眼里充满了疼惜。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她从未想过要放弃。
端着碗给儿子喂饭,细心得如同照看自己的孩子一般。当儿子不愿意吃时,他耐心地哄孩子;当碗打翻了,他会默默地重新准备食物。
每当夜深人静,彭外妹总是这样自言自语:"我是个罪人啊。"四十六年来,儿子从未叫过她一声"妈妈",但只要她出现在笼子前,儿子扭曲的表情就会立刻变得快乐起来。
"四十六年来,儿子从未叫过她一声"妈妈",但只要她出现在笼子前,儿子扭曲的表情就会立刻变得快乐起来。
这种近乎本能的依赖,让她对他既感到欣慰,又感到心酸。
铁笼中等待,孕育了儿子对母亲的呼唤,又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守候。彭外妹这个病痛上门的母亲,始终没有停止过为爱前进的步伐,尽管她身患高血压、骨刺、脑梗等等各种疾病。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儿子。
"你说这是为啥呢?"望着来访的记者,彭外妹眼中泛起了泪光,"要不是当年我没照顾好他,他也不会变成这样。"
她脸上布满了皱纹,而自责却写满到每一条皱纹之中。在说出这句话时,她显得格外沉痛。
她一生的牵挂和愧疚,皆为笼子里的儿子。自46年前那一刻起,她已成为一个全职守望者,永不言弃地守护着这个被命运捉弄的生命。
她毫不畏惧地面对邻居的误解和路人的指点,凭着内心坚定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我觉得只要他还认得我,还会对我笑,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彭外妹温和地说道,眼角的皱纹中散发着时间的气息。这个看似狠心的决定,其实是一个母亲四十六载无怨无悔的爱与坚守。
在铁笼里面,生活着两个生命,经历了三万多个日日夜夜。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关押故事,而是一曲感人肺腑的母爱赞歌。这位母亲或许是“罪人”,然而在“罪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最纯粹无私的母爱。
【命运的转折点】这个名字寓意着什么?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切都源于1967年的那个早晨。
1964年,彭外妹和丈夫彭精从马来西亚回到河南,并在国棉一厂找到了稳定的工作。那时,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女儿,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他们一直渴望能有个儿子。
终于,第四胎时,他们千盼万盼的男孩——彭伟庆出世了。
那时候,彭伟庆的外甥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整天在院子里爬上爬下,咿咿呀呀的笑声让全家都感到十分开心。彭外甥还给他起名叫"伟庆",对这个小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然而,天不遂人愿,1967年那个完全改变命运的早晨来得太过突然了。
那天早上,我和他爸都去上班了,回来才发现一岁半的彭伟庆突发高烧,浑身滚烫得吓人。
虽然用凉毛巾物理降温并喂了退烧药,但孩子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开始出现抽搐的症状。
在医院,听到医生宣布儿子患有脑炎,还伴有癫痫时,彭外妹感觉天都要塌了。原来那个一直活蹦乱跳的儿子,现在需要24小时的看护。
从那时起,夫妻俩带着孩子遍访名医寻找治愈的关键,但无论是省会的大医院还是偏远山区的草医,都没能使彭伟庆回归到曾经的状态。
一场普通的发烧,使得孩子原本可能美满的人生被彻底改变。
更令人揪心的是,彭伟庆不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还时常因为癫痫发作而陷入昏迷。他仿佛像变了一个人,整天神情呆滞,有时还会突然发脾气,甚至对自己造成伤害。
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彭外妹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要是那时能早点发现就好了..."这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不仅改变了彭伟庆的命运,也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让人无法预料的是,这个被期待已久的小生命,竟然用这种方式考验这个家庭的耐心与爱心。
这个转折点不仅是彭伟庆生命悲剧的起点,更是这位母亲四十六年坚守之路的开始。
【无助的抉择】
彭外妹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时,她的手会微微颤抖,因为当时是她及时赶到。。。
那是她下班回家后的一幕,儿子正拿着锋利的水果刀,往自己的胳膊上划,鲜血直流,但他却毫无知觉。彭外妹发疯一样冲过去夺刀,没想到这一举动却激怒了儿子彭伟庆,他对彭外妹大打出手。
这一拳打的她眼睛差点失明。
"自从儿子生病以来,他变得难以控制自己。"医生的话如同一把刀深深地扎在彭精夫妇的心上,让他们悲痛不已。经过痛苦的思考,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用笼子保护儿子,同时也保护他人。
第一次他被关进了一个用木头做的笼子里,里面还铺了毛茸茸的垫子。但这个决定却导致彭伟庆陷入狂暴之中,他拼命地撞击笼子,甚至开始用牙齿咬木头,结果尖锐的木刺把他的两颗上门牙给崩掉了。
看着满嘴是血的儿子,彭外妹心如刀绞,可她没有别的选择。
"妈,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弟弟呢?"三个女儿无法理解父母这样做的原因,更不明白父母为何总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弟弟身上。
每次听到女儿们的抱怨,彭外妹都会红着眼睛说:“妈妈不是不爱你们,只是弟弟现在更需要妈妈。”
到了1981年,由于木笼子已经无法容纳儿子日渐长大的身体,彭精找人定制了一个1.6米高的铁笼子,底部还特意安装了四个滚轮。
这样的话,彭外妹就能够推着她的儿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彭伟庆逐渐适应了笼中的生活,从最开始的抗拒暴躁,转变为乖乖吃饭喝水。三个姐姐对父母的苦心也逐渐有所理解,并主动协助照顾弟弟。
"最初的时候,他总把饭碗打翻,弄得满地都是。"彭外妹回忆往事,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现在他变得懂事多了,会好好吃饭了。
尽管他从未喊过我一声妈,但我知道他是认得我的。
这座高一米六的铁笼子,记录着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它既是彭伟庆的避风港,也是母亲全部的牵挂。每当彭外妹不在眼前,他便会惊慌失措地拍打笼子,直到看见母亲才会露出笑脸。
面对如此的无奈,彭外妹选择了一种让人难以割舍的母子相处方式,虽然在外人看来,这不是一个美好的选择,但对她而言,这是最后的,最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这个笼子困住的是儿子的身体,却牵动着母亲46年如一日的心。
生命的责任和重担可能会压倒一个人的承受能力。这种压力可能源于自身的追求和责任,也可能来自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压力。
然而,不论是哪种方式,生命的责任和重担都可能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002年的那个下午特别安静。躺在病床上的彭精,用他干枯苍老的手,穿过铁笼的缝隙,紧紧握住了儿子的手。
他原本想说些什么,但是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
"老头子,你放心去吧,我会尽我所能把儿子照顾好的。"彭外妹强忍着泪水,坐在丈夫床边轻声安慰道。
这一刻,她明白了,从今以后真的就只剩她一个人了。
失去了伴侣的陪伴,女儿也都已经出嫁。眼下,这个房子就只剩彭外妹和囚禁在铁笼里的儿子,这孤独的氛围越发浓重,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这个日益衰老的母亲正被许多疾病所折磨,如脑梗、骨刺和高血压。尽管身体状况不佳,她却最担心的是她的儿子。她担心如果自己出了什么事,儿子会感到害怕,无法独自面对生活。
女儿和女婿们对母亲的关怀体谅,纷纷表示可以照顾小儿子。但彭外妹还是坚决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你们有各自的生活,我已经对你们造成太大的困扰了。
当她说出这样的话时,她的眼里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她身患多种疾病,却每天依然坚持早起为儿子做饭,一勺一勺地喂食,生怕儿子营养不够。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声不响地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
这位坚强的母亲令人动容。
彭外妹总是很后悔地说:"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那场高烧的阴影,成了她永远的心结。
尽管如此,她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下来,以此诠释母爱的真正含义。
这份重担,不仅是生命的重量,更是母亲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