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围城惨祸:蒋介石冷酷下令,无辜百姓成最大牺牲品

每日一字 2025-02-28 17:33:04

1948 年,辽沈战役的烽火熊熊燃起,长春围城战作为其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就此拉开沉重的帷幕。当长春最终解放,一组令人痛心疾首的数字被统计出来:长春围困战期间,和平居民伤亡竟高达五万八千多人!要知道,我军对长春采取的是围而不打的战略,解放长春时守军大多起义投诚,也就是说,这五万八千多条鲜活生命,绝大部分是在饥饿中逝去的。这场看似波澜不惊的围城战,背后却隐藏着惊天动地的惨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那段沉重的真相,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

01.战略要地,国民党负隅顽抗

1948 年初,第二次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东北战场上,长春宛如一叶在狂风巨浪中飘摇的孤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长春,这座东北的交通枢纽与工业重镇,是国民党在东北仅存的大型据点。它地处松辽平原正中,乃连接吉林和辽宁的咽喉要冲,背靠昌图、铁岭等国军重镇,前方则是通往沈阳、锦州的交通要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掌控长春,就等于握住了东北的交通命脉。

正因如此,国民党妄图死守长春。他们在长春修筑了号称“坚冠全国” 的防御工事,以中央银行等大型公共建筑为核心,构建起碉堡防线。这些碉堡相互连接,内部设有坚固的地道和炮台,此外,城内外还散布着大量永久式和半永久式工事,使整座长春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

为了坚守长春,国民党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精锐部队。其中,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新七军三个师约 3 万人成为核心力量,另外还有滇系的第 60 军 3 万余人。长春守军总数高达 10 万,国民党在此集结了东北主要的有生力量。

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的郑洞国,奉命前来长春指挥死守。面对解放军日益严密的包围网,郑洞国深知形势危急,多次致电南京,恳请蒋介石批准主动撤离长春,以免坐以待毙。然而,蒋介石却一再回电,严令郑洞国必须死守长春,绝不能后退一步。无奈之下,郑洞国只能执行上级命令,率领 10 万军队,凭借长春的工事优势以及手下官兵的顽强斗志,在毫无希望的困境中苦苦坚守。

02.重重封锁,长春陷入绝境

1948 年 5 月中旬,解放军完成了对长春的层层封锁。以东北军区主力 12 纵队为核心,联合多个独立师的重兵,将长春全方位围困。这座城市瞬间沦为一座巨大的围城囚笼,与外界彻底隔绝,任何援军和物资都无法进入,长春守军只能依靠空投艰难维持。

两军对峙,形势对郑洞国极为不利。他多次指挥部队试图突围,却都被解放军的层层防线有力阻挡。远在南京的蒋介石仍不断电令郑洞国,必须死守长春到底。在内外夹击的巨大压力下,郑洞国最终只能与 10 万守军一同,在解放军的围困下艰难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郑洞国作为国民革命军的老将,内心其实早已看清国共内战的局势。他明白,在解放军如日中天的声势下,孤守长春几乎毫无生机。但作为军人,他没有违抗命令的权力,只能忠诚地执行死守的军令。郑洞国认为,即便看不到希望,一个优秀的军人也应坚守岗位,勇于承担责任。他选择与手下官兵共同面对困境,甚至准备以身殉职,绝不逃避。这种忠诚和牺牲精神,虽令人钦佩,但他为了执行军令,不惜牺牲长春百姓的生命财产,对蒋家王朝 “愚忠” 的做法,事后看来实在令人痛心。

03.粮尽人亡,百姓深陷地狱

封锁开始不久,长春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据统计,全市现有的粮食存量,最多仅能维持到 1948 年 7 月底。当时的长春,有 40 万常住居民,再加上驻防军队 10 万人,总人口达 50 万之众。仅仅 2 个月的存粮,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多人的温饱需求。

面对困境,长春市长尚传道四处采购粮食,甚至不惜重金从黑市购买,却收效甚微。7 月初,形势愈发严峻,粮食已见底。此时,蒋介石从南京电令郑洞国:立即收缴长春百姓全部粮食,统一调拨给军队。接到命令,郑洞国陷入两难。他深知,如果真的抢夺百姓最后一点口粮,无异于以屠杀百姓来供养军队;可若不照办,又有违抗上级之嫌。左右为难之下,郑洞国与市长尚传道商讨后,决定折中收购百姓一半粮食,剩余部分由百姓自行解决。

然而,这一折中方案看似仁政,实则酿成了更大的灾难。收购粮食后,长春立刻出现粮食哄抬价格、强买强卖的混乱局面。本就生活艰难的百姓,在粮价暴涨的冲击下更是雪上加霜,许多人因买不起粮食而在家中绝食,没过多久,街头便出现了饿死的百姓。

8 月中旬,粮食危机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军队高级军官却囤积大量粮食倒卖,趁机大发横财。郑洞国恼羞成怒,一边继续从百姓手中强制征收粮食,一边严惩囤积居奇的 “犯罪分子”,可惜收缴的粮食比往日更少。

就在这时,蒋介石再次电令郑洞国:立即将长春百姓全部赶出城外,以减轻军队供给压力。郑洞国这次不敢违抗,只能忍痛执行。于是,一道道残酷的驱逐令在长春传开,成千上万的百姓在警察的驱赶下涌向城门。

这些被驱逐的难民处境悲惨至极。许多家庭在出城后不久便四分五裂,走路困难的老弱病残很快在荒郊野岭倒下,无人理睬;健壮的青壮年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中间时常有人为抢夺对方的口粮和衣物而大打出手。难民们只能在封锁线与长春城墙间徘徊,像乞丐一样只为求得一口饭吃。

这样的人道灾难,让长春从一座现代都市沦为死亡与绝望的代名词。每天都有难民倒在街头,尸骨无存。生还的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去了希望。这一切悲剧的根源,正是国民党军队对百姓的冷酷践踏。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任由手无寸铁的百姓死在荒野,这种反人道的残酷手段,与纳粹屠杀无异,令人痛心疾首。郑洞国等国民党军官明知这是错误的,却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他们的懦弱与残忍,导致了长春百姓的死亡与家破人亡,其反动行径,罪恶滔天。

04.

解放军展大爱,温暖绝境难民

与国民党军队残酷驱逐百姓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解放军在长春围城期间展现出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积极组织力量救助被赶出城外的难民。

1948 年 8 月起,郑洞国应蒋介石之命,下令打开长春城门,强制驱逐成千上万饥民出城。这些难民中,有手推小车的老人、背着婴儿的母亲,还有行动不便的病患。他们手无寸铁,却被迫暴露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求生。

眼看难民们身处绝境,解放军迅速行动起来。由军队后勤部门牵头,在长春前沿和后方相继建立起十余个难民收容所。这些收容所,有的设置在村镇空房、废弃工厂里,有的则直接搭起帐篷。工作人员将难民分批接收入所,首先端上热乎的稀饭为他们填饱肚子,然后从军需仓库调拨救济物资发放给他们。

救济物资包括荞麦面、大豆、白糖、豆油等救济粮,还有从本地百姓处收购的白菜、豆芽等蔬菜。起初每个难民每天只能领到一两份,后来逐步增加。除粮食外,难民们还分得一定数量的布匹、棉衣、棉被以及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小孩和老人更是获得额外的关照。

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大多是从当地农民中抽调的干部,他们自身也经历过战争与贫苦,因此对难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他们耐心地为难民安顿生活,劝导他们不要失去希望。甚至有些工作人员从自己的口粮中分出一部分,悄悄给身体最虚弱的难民增加伙食。

除了集中收容,解放军还秘密组建救济队,冒着炮火,穿过封锁线将食物等物资直接送到难民手中。队员们身负重担,往返奔波于重围之间,有的为此伤亡。但他们没有一人因险阻而退缩,坚持不懈地进行救助,直到难民们渡过难关。

这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救活了上万长春难民的宝贵生命。难民们亲身感受到了解放军战士的大爱与无私奉献,纷纷表示要跟随解放军,一同反对国民党军队的残酷统治。可以说,救济行动不仅挽回了生命,更赢得了人心。它充分展现了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根本区别。当时参与救助的老战士回忆称,面对荒郊野岭的难民,他们想起自己的妻儿老小,即便仅有一点口粮也要分给他人,因为在他们心中,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无比宝贵的。正是这种大爱之心,点燃了希望,温暖了无数颗心灵。在军队和人民的团结奋斗下,展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战役中一道感人至深的风景线。

05.困军分崩离析,正义终获胜利

在反人道的残酷政策下,长春困军不仅失去了民心,军心也迅速崩溃。到 1948 年 10 月中旬,整个守军已是强弩之末,濒临覆灭。

长春困军在粮食见底后,军队素质急剧下降。大量官兵因长期营养不良而患病,每天都有人因此离世。与此同时,投奔解放军的人数不断增加。起初只是个别士兵趁夜逃跑,到 10 月时已发展为整个班、连、营的集体投诚。这充分表明,困守长春的国军士气已彻底瓦解,士兵们对国民党失去信心,内心渴望摆脱困境。其中,滇系的第 60 军倒戈最为严重,这使得长春守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10 月 17 日,第 60 军正式宣布起义倒戈,直接切断了困军的后路,给郑洞国等国军高层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随后,新七军也在绝望中向解放军投降。仅仅两天时间,长春困军的败局已定,郑洞国只能与少数死硬分子固守中央银行大楼做最后的挣扎。

10 月 19 日,解放军攻占长春,郑洞国被生擒。至此,长春困军彻底覆灭,这场持续 150 多天的残酷围城战役以惨烈的结局落下帷幕。

出品:一点资讯吉林站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