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土壤修复效果,可持续养殖模式

小勇养殖 2025-02-21 14:40:33

大闸蟹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土壤修复效果,可持续养殖模式

大闸蟹啊,那可是在咱们养殖界颇受欢迎的一种水产。这大闸蟹啊,有着坚硬的外壳,饱满的蟹肉,那蟹黄更是鲜得没话说。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对于咱的身体健康可是有不少好处。一只成年的大闸蟹,体重通常能达到两三百克,在市场上那价格可不低呢。而且,大闸蟹不仅是咱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因为其独特的品牌效应,在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说到大闸蟹养殖,这里面的痛点啊还真不少。就拿养殖场的养殖来说吧,很多人觉得这养殖大闸蟹就是往塘里一放,等着收就行。可实际上啊,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比如说这土壤问题,长期养殖大闸蟹的塘口,土壤可能会变得板结、富营养化,这对大闸蟹的生长可不好。我有个在江苏高淳的老朋友,他开了个大闸蟹养殖场。以前啊,他就不太重视塘口的土壤问题,结果到了后来,大闸蟹的生长速度越来越慢,品质也不行了,在市场上卖不上好价钱。

在养殖过程中啊,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像气候变化对这个影响就特别大。就说在夏季,南方的池塘水温经常能达到30摄氏度以上,这种高温天气下,大闸蟹容易生病。我老家一个养殖户老赵,他说他家养殖场在湖南,每到夏天就提心吊胆的。有时候一场大雨过后,大闸蟹就开始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损失可不小。北方的养殖户也不轻松,在辽宁盘锦的一个养殖户老孙说,北方冬季干冷,整个塘口都得处理,不然蟹苗很难熬过冬天。

在养殖模式方面啊,大家也一直在探索。现在有一种比较好的就是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的模式。就拿在我老家河南的情况来说吧。有个养殖户叫李军,他在南阳这边有一个大闸蟹养殖场。以前他的养殖场土壤状况就不好,他就尝试了在养殖大闸蟹的塘口轮作其他植物的方法。他先养了一两年大闸蟹后,休耕期种植了苜蓿、黑麦草、紫云英、三叶草和水葫芦这几种植物。这苜蓿它耐寒性较好,在北方的这种气候条件下能长得不错。而且根系发达,有固氮的能力,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很不错。黑麦草呢,生长速度快,能快速覆盖地面,减少土壤侵蚀。紫云英这个品种虽然在南方种植更普遍,但李军在北方经过改良也能适应,在休耕期它能把土壤中的病原体和害虫数量降低。三叶草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能让松软的土壤更稳定。至于水葫芦,在休耕期利用池塘部分浅水区种植,能吸收水中过多的养分。

那这种植的效果咋样呢?经过对比,李军发现他现在的大闸蟹生长得越来越快了,蟹的品质也提高了不少。和以前没种这些植物的时候比啊,蟹肉的口感更紧实,蟹黄也更饱满。这就是土壤得到修复后的好处。

在大闸蟹养殖的过程中,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重点。比如在大闸蟹的生长旺季,也就是6 - 7月的时候,这个时候大闸蟹需要大量的食物和良好的水质。如果塘口土壤不好,水体容易变差,水质的变化会影响大闸蟹的生长。在江苏的一些养殖场,养殖户们就会在这个时候加强对塘口的巡查,监测水质和土壤状况。

还有一年四季的变化对大闸蟹养殖的影响呢。像南方夏天的湿热天气,大闸蟹容易中暑,水质也容易恶化,所以要经常换水和增氧。北方夏天高温的时候,虽然没有湿热的感觉,但也要注意避免水温过高。冬天南方的养殖户要做好防寒措施,北方的养殖户要做好池塘的冬备。我认识一个广东的养殖户,他说他那里夏天大闸蟹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他就通过在塘口种植几株大青树,树荫能给大闸蟹稍微降温,还在塘里放了些水葫芦,一方面净化水质,一方面可以给大闸蟹遮阴的地方。北方的辽宁有个养殖户,他冬天的时候会在塘口铺上一层厚厚的稻壳,防止塘底冻结太深,这样方便大闸蟹过冬。

在休耕期,除了种植一些常见的植物,我了解到一些新的植物品种。有一种叫狼尾藻的,它对水体中的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还有狐尾藻,它能吸收大量的氮元素。这两种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效果很不错。还有一种水生植物叫苦荬菜,它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这个味道能驱赶一些小虫子,对大闸蟹来说就像天然的驱虫剂。这三种冷门的植物啊,在不同地区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种植。

其实啊,大闸蟹养殖场的可持续养殖模式是个大方向。就拿云南弥勒有个养殖场来说吧,他们在北方的冬季这种相对养殖淡期的时候,塘口除了种植我们前面说的那些改善土壤和水质的植物外,还种植了一些当地的特色绿植如臭菜,臭菜生长速度快而且能吸引一些有益昆虫,在休耕结束时臭菜还田又能补充土壤肥力。这个养殖场在整个休耕期,会根据不同植物生长周期和对塘口的改善情况,进行植物的更替种植。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比如3年后,我们再看看这个塘口的整体情况。会发现通过这种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的方式,整个塘口的土壤肥力更加均衡了,水体的酸碱度也更加稳定。这时候再养出来的大闸蟹,个头更大了,活力也更强。在南方的安徽芜湖一个做了3年这种模式的养殖户就说,他的蟹在市场上因为品质好,价格比之前没搞这种模式的时候高了不少。

而且啊,这种可持续养殖模式还和周边环境有着很好的联系呢。如果在山区养殖大闸蟹,周围的森林能为塘口提供良好的水源,同时也能调节小气候。就像江西婺源的一个大闸蟹养殖场,周围青山绿水环绕,他们利用周边的资源进行塘口的生态维护,在休耕期种植的植物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相互促进。

大闸蟹养殖场的管理者啊,得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一时的利益,要知道塘口的土壤和水质是长久发展的基础。就像在福建福州的一个新兴养殖场,老板李老板刚开始的时候也想快速把规模搞大,忽略了塘口的土壤和水体质量。结果到了第三年,大闸蟹出现了大规模生病的情况。后来他意识到问题,开始尝试塘口轮作和休耕期种植的模式,虽然前期的投入成本有所增加,但是从第四年开始,大闸蟹的品质和产量都回升,而且是持续的向好。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闸蟹养殖场的情况各有不同,但是这种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重视土壤修复的可持续养殖模式都有着很大的潜力。

那咱们就得思考一个问题了,不同地区在大闸蟹养殖场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植物品种和环境因素,在养殖技术上有没有可能进行一些整合或者改进呢?这可是很值得大家去探讨的问题呢。

我们再来具体说说不同地区的特点对养殖的影响。在沿海地区,像江苏盐城的沿海大闸蟹养殖场,盐分有时候会对塘口水质和土壤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休耕期种植的一些植物还要有耐盐性的特点。他们在探索种植碱蓬这种植物,碱蓬在盐分较高的土壤中能正常生长,而且能吸收一部分盐分来改善土壤。这种植物的种植让他们沿海塘口的大闸蟹养殖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山区的养殖户们,除了利用周边的森林水源,还会根据山地的坡度等因素来建设塘口。在休耕期,他们会利用山地的地势种植一些既可以改善土壤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的植物。比如说,在贵州的一个山区养殖场,休耕期会在塘口周边种竹子,竹子的根系可以很好地固定土壤。在塘口里面的浅水区种植菱角,菱角能净化水质。这种山区的特色养殖模式,在考虑到当地的地形地貌等因素后,充分利用了塘口轮作和休耕期种植的方法。

再从南方的湿热地区回到北方的干冷地区。北方的养殖周期相对较短,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大闸蟹茁壮成长是个挑战。在辽宁丹东的一些养殖场,在休耕期除了种植我们前面提到的改善水质和土壤的植物外,还会种植一些北方特有的谷类作物秸秆还田来补充土壤营养。而且他们在冬季对塘口的改造也会因为这种模式有所调整,比如在休耕期种植的植物收割后,会将秸秆切碎铺在塘底,再加上适量的冰块,这样在冬天能给大闸蟹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环境。

南方的一些养殖户在夏季高温时,会搭遮阳网来保护大闸蟹。而在北方的辽宁大连一个养殖户就发现,在塘口休耕期种植的黑麦草在冬季被雪覆盖后,来年春天会有一个很好的生长开端,对塘口土壤的改良效果比南方种植同样的植物还好。

随着养殖年限的增加,塘口土壤的改良效果越来越明显。像在山东荣成的一个大闸蟹养殖场,已经坚持这种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模式5年了。现在他的塘口土壤肥沃,水质清澈,大闸蟹的品质在市场上那是相当出众。他从一开始对这种模式的怀疑,到现在完全认可并打算向周边养殖户推广。

大闸蟹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肯定是朝着可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各个养殖场不管是大是小,无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都要不断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重视土壤修复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不同的养殖年限下,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的效果和意义都在不断地展现出来。那我们就不禁又要问了,在未来的5年里,大闸蟹养殖场的塘口轮作休耕期种植模式,会不会因为新科技的加入而发生重大的变革呢?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期待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