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的这篇公众号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对新京报披露化工油罐车不清洗直接装运食用油的事件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并质疑了媒体的动机和调查的公正性。下面是司马夹头洗地和扰乱视听的几个方面:
1. 质疑新京报的报道动机
司马南质疑新京报的报道动机,认为新京报通过夸大事件来制造舆论热点,挑拨人民内部矛盾,污蔑国家形象。他说:“新京报确实缺钱了,又开始用这种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儿来挑拨人民内部矛盾。”
这种质疑无视了事件的严重性。食用油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媒体曝光此类事件是其责任所在,而不是制造舆论热点。如果不进行曝光和监督,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2. 将披露事件的媒体列入被调查对象
司马南建议将披露事件的媒体及其相关人员一同列入被调查对象,并且认为这是老公安办案的寻常套路。
这种建议极其危险,会削弱媒体的监督功能。如果每次媒体揭露问题都要被列入调查对象,将会严重打击媒体的调查积极性和公信力。媒体的职责就是监督和揭露社会问题,保障公众知情权。
3. 调整舆论节奏,调查大V和单位
司马南提出,应对那些参与舆论发酵的大V和相关单位进行梳理和调查。
将舆论发酵的责任推给大V和参与讨论的单位,是在转移视线,逃避问题的本质。舆论监督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而不是被打压和审查的对象。
4. 将与中储粮有过节的单位和个人列入调查对象
司马南认为,与中储粮有过节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也应列入被调查对象,以防止利益冲突和腐败问题。
这种推论毫无根据,甚至有打击报复之嫌。将所有与中储粮有过节的单位和个人列入调查,可能会导致滥用权力,扩大调查范围,混淆视听,无法聚焦于事件本身的调查和解决。
5. 增加网络主管部门和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参与调查
司马南建议增加网络主管部门和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参与调查,以应对网络上的舆情和意识形态斗争。
这种建议意在扩大调查的范围,将简单的食品安全问题政治化。网络舆情反映了公众的关切,增加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参与调查,会使问题复杂化,增加不必要的政治干扰。
6.威胁唱赞歌的网友
司马南认为,对揭露事件的媒体唱赞歌的网友应该谨慎,强调调查结论的重要性。
这种观点试图压制公众的声音,忽视了公众对问题的正当关切。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非问题制造者。强调调查结论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否定媒体和公众的正当监督。
7. 事件并非黑白分明
司马南认为,事件并非黑白分明,各方都有责任,应该全面调查。
虽然事件可能涉及多方责任,但这种说法试图模糊焦点,淡化问题的严重性。食用油安全问题是一个严肃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当明确责任,严肃处理,而不是泛泛而谈。
总结
如果说建议调查媒体是没有感恩之心,那么建议网络部门,就是真正的骨子里的问题了。司马南并没有明确说出,但明显暗示了混装油事件背后有人在故意引导舆论。这种将煤制油和食用油混装的行为,都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
是的,任何一件事,在这些所谓的“爱国者”眼里,都是别人在卖国。
早些年,小干部贪污被人说了几句,他们说是被收买来抹黑我们的官场;某地发生了卑劣事件,揭露其软肋,引发舆论,他们就会说这背后肯定有外部势力的影子。
现在,面对影响亿万民众健康的事情,他们又扯到网络意识形态。这种人的骨子里,明显缺乏对个体的关怀,他们眼里只有利益,哦不,是“爱国”!
司马南的文章试图通过质疑媒体动机、扩大调查范围和转移舆论焦点来削弱事件的严重性和媒体的监督作用。这种观点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社会矛盾和混乱。
这是一种良心坏了的行为。
至于司马南强调的油罐车是谁家的,买家是谁,试图将这件事与中储粮撇清关系,他显然对物流和出货一无所知。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任何的轻视和推脱都是对公众健康和安全的极大不负责任。媒体的监督和公众的关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