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屡教不改,春节申遗不成,又打起了神话的主意?

碧菡生活很快乐 2025-01-21 19:22:35

一觉醒来,居然有人又在说中国文明起源于韩国?这种荒谬的论调,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自从韩国人试图把中国新年说成是韩国传统节日,闹得沸沸扬扬上了国际新闻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这些年,不管是韩国官方还是民间,对中国文化的“碰瓷”行为从未停歇。

前些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这事儿仿佛给一些韩国机构和学者按下了“流量加速键”。他们借着这股风潮,开始疯狂炒作儒家、活字印刷等中国传统起源韩国的论调。仿佛只要搭上这趟“文化顺风车”,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这种明目张胆的“文化挪用”行为,实在是让人不齿。

更令人咋舌的是,一些韩国人甚至东拼西凑,编造出所谓的“韩国神话”,试图证明宇宙是韩国的。他们先是声称自己的祖先是太阳神之子,接着又说祖先创建的国家疆域覆盖南北极,由十二个国家组成。魔幻又荒诞的吹捧,竟然还得到了韩国官方的对外宣传,真是让人不禁感慨,这世界有时候就像一个巨大的闹剧舞台。

要知道,神话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绝不仅仅是传说和故事,它是民族共同记忆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远古历史的回忆,以及对善恶是非的共识。它就像刻在民族DNA里的编码,代代相传。而中国文化之所以让我们自豪,正是因为它是我们的祖先在同一片土地上,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口口相传自然生长出来的,而非凭空捏造。

以中国神话为例,《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是有历史可循的。翻开历史书,从夏商周开始,朝代更迭,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在有体系的历史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口口相传的故事。

商朝末年,君王昏庸无道,周武王姬发率军讨伐纣王,这段历史被后人以神话的形式传承下来,成为了无数人耳熟能详的睡前故事。《封神演义》成书的时间比甲骨文的发现早了几百年,其他国家往往是用神话来填补历史空白,而我们则是从神话中寻找真实的历史。

这些神话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大人们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向孩子们传递正义与勇敢的价值观。比如,商朝末年纣王的暴政,姜皇后为清君侧而自杀,伯邑考的悲惨遭遇……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正义的反抗,什么是勇敢的抉择。历史文化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融入我们的思想,指引我们前行。

前年上映的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就是以这样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将这些古老的神话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影片中的“纣王以活人祭天”“姜皇后为清君侧而自杀”“伯邑考之死”等情节,让无数观众直呼“这就是听了三千年的睡前故事,终于被完美还原了!”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引发了观影热潮,还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收获了好评如潮。

它凭借独特的中式美学,成功征服了国内外观众的心,也让许多海外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电影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神话的魅力和文化输出的潜力。它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展示,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如今,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即将在海内外上映。从预告片来看,电影的观感十分大气,特效和大场面都保持着大片的质感。故事继续围绕第一部展开,西岐被叛军谋反,殷商派出邓玉蝉和闻仲攻打西岐。姬发在姜子牙等昆仑仙人的帮助下,打响了西岐保卫战。

如果说第一部只是交代了时代背景,是后续思想的萌芽期,那么第二部就是思想的验证期。从思想到实践,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电影将展现更加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西岐与殷商的数次交锋,最终将决定西周与殷商的交替,决定中华文明的走向。

这个春节假期,不妨带着家人走进影院,从中国神话里看见中国历史,理解我们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感受中国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0 阅读:0

碧菡生活很快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