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外战略解析,李柯揭秘成功之道,中国车企全球化新路径

汤丽说车 2025-04-10 22:35:17

“中国制造”出海,真就只能靠价格战这老一套?

有人可能不信,但比亚迪偏偏就撕开了“内卷”的口子,硬是在海外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背后,站着一位“狠角色”——李柯。

2024年,比亚迪海外销量增长了72%,业务遍布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这数据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柯是谁?

比亚迪的“商界木兰”,一位字典里压根儿没有“退缩”俩字的“铁娘子”。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她到底是怎么把比亚迪这艘大船,开到世界舞台中央的。

话说回来,李柯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飒”的。

早在2003年,比亚迪电池业务刚起步那会儿,她就得扛着样品,满世界跑展会。

那年头,中国企业在海外可没啥名气,人家老外看你都带着有色眼镜。

李柯咋办?

硬着头皮上呗!

展会上,她就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天下来,高跟鞋都能走废一两双。

更狠的是,她还逼着自己学英语,愣是把英语练到了能和老外谈笑风生的地步。

比亚迪的介绍词,她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你说这毅力,是不是有点“吓人”?

但光有毅力还不够,还得有脑子。

比亚迪也踩过坑。

2010年前后,他们雄心勃勃地想进军美国市场,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

为啥?

市场环境不熟、政策不给力、消费者不买账……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换了别人,可能就直接打退堂鼓了。

但李柯不信邪,她带着团队调整策略,把目光投向了电动大巴等商用车辆市场。

这招儿果然奏效,比亚迪慢慢地在北美市场站稳了脚跟。

吃一堑,长一智。

有了北美市场的教训,比亚迪在进军欧洲市场时,就更加谨慎了。

李柯深知,欧洲市场可不是一块“铁板”,而是由二三十个小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偏好。

不能搞“一刀切”,得“量体裁衣”。

在欧洲,李柯玩的是“长期主义”。

啥叫“长期主义”?

说白了,就是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套利,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

质量是硬道理,技术是敲门砖,客户的信任那是一点一滴攒出来的。

如果你只想靠低价去“砸”市场,那肯定玩不转。

就拿充电这件事来说吧,比亚迪可没少下功夫。

他们和欧洲的能源公司合作,建充电桩、搞充电网络,就是要让车主们用得方便、用得舒心。

比亚迪还特别重视团队建设。

他们招了一大批海外员工,但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怎么把他们捏合成一个拳头?

李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她强调,团队内部要沟通透明、公平公正,大家有啥想法都可以摆在桌面上说。

更重要的是,要让海外员工从心底里认同比亚迪的价值观。

她说:“如果海外员工不从心底里服你、认同你的话,就算给他十万两黄金他也不会干的。”

光靠“怀柔”是不够的,还得有点“铁腕”。

比亚迪内部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听说,李柯作为执行副总裁,每个月都要和其他销售负责人比业绩、比利润、比销量、比建店数量。

这压力,想想都大。

但话说回来,比亚迪也不是啥时候都一帆风顺。

这几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越来越高,这对比亚迪的海外扩张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咋办?

李柯的应对方法也很简单粗暴:本地化生产!

他们跑到匈牙利建厂,在巴西搞合作,就是要告诉全世界:比亚迪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一起做蛋糕”的。

说起比亚迪,就不能不提特斯拉。

这俩“冤家”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有人问李柯,比亚迪是不是要取代特斯拉?

李柯却说,比亚迪和特斯拉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把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大。

这话说得好听,但背地里肯定少不了较劲。

李柯的目标很明确:2025年,要把比亚迪的高端品牌推广到欧洲市场。

她说:“去年我们讲的是比亚迪的技术故事,今年我们要用比亚迪的技术来定义未来的新豪华。”

回顾李柯的职业生涯,你会发现,她的人生就像一部励志大片。

从一个普通的销售员,到如今的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她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努力和智慧。

她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中国企业想要在海外市场立足,光靠低价是不行的,还得靠技术、靠品质、靠服务、靠品牌。

李柯曾说过:“我最大的梦想、最开心的事,就是把中国的比亚迪变成世界的比亚迪。”这句话,听起来很豪迈,但背后却蕴含着无数的艰辛和付出。

正是有着像李柯这样一批“敢想敢干”的企业家,中国品牌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和认可。

无论是比亚迪还是李柯,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词:死磕。

死磕技术,死磕市场,死磕用户,死磕自己。

这种“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才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真正底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比亚迪的“出海”之路还长着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0 阅读:34

汤丽说车

简介:分享汽车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