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上海是我国毋庸置疑的经济中心,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被人称之为“东方巴黎”,是混乱的国民政府最后一块遮羞布。
而到了今天,上海更是成为了一介魔都,许多高新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不少有才之士,也选择把家搬到上海。它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的门面性代表城市。
但是,上海的发展之路并非是一直如此顺畅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发展相较于同时期的不少城市来讲都比较滞后,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一个人十分着急,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
(邓小平)
在1994年,邓小平最后一次去往上海,并且在离开之前对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黄菊说:
“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
上海的没落与崛起究竟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邓小平对于上海来讲又意味着什么?
一、上海的光鲜外衣背后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上海就因其得天独厚的港口位置被人定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中心,在后续几十年的发展中,上海一直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积累自身经济,成为我国的一线城市。
(民国时期的老上海)
但建国之后,我国的发展中心逐渐偏向了重工业,上海的港口优势逐渐在这样的发展路线当中消失不见,而它资源较少,地域狭窄等一系列缺点则暴露无疑。
上海的发展在此时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一直处在吃老本的状态当中。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全国,人们才重新看到了上海的样子。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当中,上海早就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风,深圳特区等新型城市在经济建设中迅速崛起,显然已经有了超过上海的势头。
(改革开放中的深圳)
上海市的人民当然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但常年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已经让上海面目疮痍。
虽然上海每年还能向国家提供大量的财政收入,但其城市本身的基础建设已经老旧不堪,甚至只处在解放前的水平。
而且,上海市的交通堵塞与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了很大的问题,当时的上海有多家工厂,但却只有16条渡轮线和4条车渡线,不少工人和在职人员都必须起个大早去抢位置,否则就根本上不了班。
由于上海本身就近海临水,所以大雾天气在当时也十分常见,在一片阴霾当中,人们经常在抢船位和车位时,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上海市人民的正常生活。
(建国初期的上海)
随着这些问题被逐步曝光,人们才看到了上海光鲜亮丽外壳之下的不合理处,不少领导人都决定要改善上海的情况,让它重新辉煌起来,邓小平也自然是其中一员。
二、邓小平眼中的上海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进行期间,就已经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到了上海身上,只不过那时国家政务繁忙,经济特区的建立将邓公的精力消耗殆尽,上海的发展也被搁置了下来。
但上海的经济发展其实并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在进行可怕的退步。虽然上海能够凭借着自己的老本继续为国家创造收入产值,但那里的人民生活质量已经远不如前。
邓小平了解到:上海在当时能够动用的基建资金甚至还不到6亿元人民币。
(改革开放前的上海)
6亿元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并不是一笔大钱,那时的上海,每年都能给国家创造100多亿元的经济收入,但是却无法为政府节省下财政,上海的发展已经陷入了危险的“入不敷出”状态。
邓小平知道,上海的再度开发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上海的经济运行模式崩塌,对于整个国家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所以在南巡讲话结束之后,邓小平就把自己的改革重心真正意义上的放在了上海上,希望能给这个生病的巨人“动手术”。
在邓小平眼中,上海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
(邓小平生活照)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合格,作为国内大城市,却连基本的交通都无法保障,这显然是极度不合理的。
第二,经济压力过大,上海每年都能给我国创造大量的经济收入,但这些收入却落不到上海市本身的财政上,这也就导致上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只能不断的吃老本来维护自己在国内的城市地位。
第三,当地人民的生活趋于不幸福,虽然当时的上海依旧是国内大城市,但在这里生活的人民却几乎存不下钱,他们平均能够存下的年收入只有4%。
虽然问题已经被明确,但想将其解决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个以相同模式发展了几十年的城市,想让上海改变无异于伤筋动骨,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
(锻炼中的邓小平)
但邓小平没有退缩,他需要一个面目一新的上海。需要“魔都”重新焕发自己的魔力。为了实现这一切,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三、邓小平与他的“手术刀”1988年,已经84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再一次来到上海,并且选择在这里度过自己的春节,其实从改革开放开始,邓小平就一直在外地过春节,他相信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经之路,也是激励人民和当地官员的最好办法。
那时的上海虽然已经明确了开发政策,但自身的发展却依旧处于停滞阶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将时任上海市市长和副党委书记的朱镕基等人在除夕夜留了下来,并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谈话。
(邓小平与朱镕基)
邓小平明确的向朱镕基等人指出:上海是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条捷径。而上海浦东的开发,是你们要多关心的事。
显然,邓小平本次来到上海是带着自己的“手术刀”的,而这第一刀,就精准的抓住了改革洪流中的浦东。
黄浦江将上海分成了浦东浦西两部分,浦东东临大海,西有河流,长期以来的水流让浦东逐渐陷入了了一个泥沙淤积的包围圈,甚至连绵几十里,浦东都没有一个适合船只停靠的港口,这样的地理位置也给普通的发展带去了大量的限制。
(曾经的上海浦东)
但是,邓小平却明白发展浦东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作为临海区域,浦东可以被称之为是中国的一大门面,将门面搞好,对于上海日后的招商引资有着难以言说的好处。
在邓小平的示意之下,1990年4月18号,时任我国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终于将开发上海浦东的事已提上了日程。而开发浦东的第一步,就是修路修桥。
但是,修桥修路需要资金,当时的上海显然无法承受这一切。邓小平也当然明白这一点,他在1992年视察进行了一半的南浦大桥工程时,与桥梁专家朱志豪说:
“能早上的就集中资金早上,早上一年早获利一年,不要拖!”
(邓小平在南浦大桥)
这句话毫无疑问是对上海当地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心针,有了邓公的支持,上海市的人民和相关工程师们都牟足了一股干劲,仅花了几年时间就成功修筑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杨高路扩宽改建工程等一系列交通设施建设。
至此,上海复苏的骨骼框架已经逐步形成,剩下的,就是照着这些框架让上海走向经济繁荣。
四、上海的经济强心针虽然上海的交通基础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但上海本身的经济却依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的财政收入依旧无法推动上海进行更好的发展。
(会议中的邓小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推动了“自己借钱自己还”的经济运转模式,并且直接将上海作为试点城市,想借此焕发上海的活力。
什么叫自己借钱自己还呢?简单来说,就是上海通过各种对外贸易的手段来获取原始的资金,这个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借钱,借到钱后,上海需要进行基础建设,来作为经济的底层框架。
随后,上海人民将会直接受益,这些经济基础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高薪就业岗位,上海的经济产值也会在这样的运转模式下逐步得到增长。
当然,借了钱就要还,在自身的经济得到恢复之后,上海就需要通过产权转让的方式反哺企业,实现人民与企业的双赢,如此一来,资金就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流动起来的经济链条。
(初步发展的上海)
邓小平的这番举措,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之为是上海的经济强心针,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型经济体,并且一直处在上升的阶段。
即便上海的经济得到了恢复,邓小平却依旧保持着一个后悔的态度。他后悔自己当初在划定经济特区时没有直接算上上海,这也直接导致了上海的开发比广东海南等地,要晚了几年。
其实,这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因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了可以借鉴的对象,深圳广东海南这些原本的经济特区就好像是先行者一般,为上海踩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上海人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邓小平的指导思想,闷起头来搞经济。
(邓小平与黄菊)
在多方面的努力之下,上海出现了百货公司,外资银行,证券公司这一切在当时的中国都是极为罕见的,上海几乎是飞一样的完成了经济的复苏,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五、“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1994年,90岁的邓小平最后一次来到了上海,这个与自己暮年深深挂钩的地方。
在新锦江饭店,邓小平透过窗户看着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上海。不由自主的发出了一句感叹:
“上海变了!”
(上海的夜晚灯火通明)
这短短四个字背后,是邓小平和上海人民几年以来共同努力的缩影,上海的改变已经被人看在眼里,而上海原本的经济劣势,也已经在新型的发展道路中不见踪影。
上海真的变了,很多人选择直接在上海安家落户,不少人才在这里扎根,各路企业也都争先恐后的进驻上海,这一切都是上海后续发展的最佳保障。
在离开上海之前,邓小平叫来了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并且与他语重心长的说:
“90年代,是上海最后的机遇。”
(邓小平与黄菊)
谁也无法说清楚这句话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上海的未来也全部浓缩在这短短几年的“机遇”当中,黄菊等人明白,上海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才能够对得起邓公,对得起上海的人民。
1997年,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带着中国人走向富强的邓小平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却给人民和这个国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直到今天,改革开放也依旧被认定为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邓小平同志离开之后,上海的经济并没有走向停止,而是以一个更为蓬勃的态势继续发展。
(浦东的开发比对图)
浦东开发初期,每天都能给企业分批四五块地,办事流程极短,平均盖一个章只需要15分钟。
正因如此,浦东才能成为上海的又一个经济重地,在后续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和经纪公司。给当地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百联世贸中心大楼,上海中心大厦……等一系列“破记录”的建设,都使得上海大变样。
直到今天,上海浦东已经成为了上海不容忽视的经济中心,虽然其占地面积只有上海的1/5,但所提供的经济产量却达到了恐怖的1/3。
(如今的上海)
每年,上海都能给国家提供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税收,在这座城市里更是汇聚了几万家企业,如今的上海,绝对可以被称作是真正的“魔都”。
而这一切的幕后使者邓小平同志,更不应被人忘怀,正是因为他毒辣的眼光,上海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抓住了最后的机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腾飞之路。如果邓公看到今天的上海,想必也会十分开心吧……
参考资料:孟群舒 戚颖璞 舒抒.邓小平告诫上海不能再错过最后的机遇,这项改革如及时雨[OL].上观新闻,2022-06-10
学习时报.邓小平过春节[OL].人民网,2020-02-03
郑祖安.叙说地图:浦东历史发展概说[OL].澎湃新闻,2021-12-05
徐天.1992:中国向何处去[OL].中国新闻周刊,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