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潜水遇难,深埋水下271米,10年后竟被另一“死者”打捞上来

红色的史纪 2024-06-30 19:03:27

文| 赤晚

编辑| 赤晚

1994年,男孩德恩在南非洞穴潜水时不幸遇难,水深271米,令无数资深潜水员望而却步。

其父母等不来他的尸骨,心痛难当。

无奈之下,便在洞穴入口挂牌纪念,一边期待着有人能前往打捞,一边警醒着后来人水中凶险。

“怀念我们的儿子,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阳光和欢笑,但快乐的时光却如此短暂。”

字字句句发自肺腑,令10年后来此的潜水员戴夫·肖当即入了心,誓要将德恩带上来。

可最后竟是他的“尸体”完成了如此壮举,无人出声,都想要知道这中间的秘密……

爱上潜水

对于戴夫·肖来说,遇见潜水运动是偶然也是必然,前半生翱翔蓝天,最后停留水底。

1954年,戴夫出生于澳大利亚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先进的教育理念让他受益匪浅。

本就天赋异禀再加上后期的有意引导,戴夫对于飞行很是感兴趣,无忧的成长令他有很强的探险冲动。

大自然的奥秘无人可窥其全貌,戴夫想做那个第一人,少年人志向高远,有着改天换地的勇气。

一路上学习知识,掌握了精湛的飞行技术,他如愿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就职于香港一航空公司。

戴夫收入不菲,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生活幸福,对于驾驶技术的熟练让他在空中怡然自得。

可是这样的日子你会不会觉得过于安稳、太过乏味?

戴夫时常这样想,心中继续探险的冲动始终不曾远去,可养家糊口是他的责任,当然不能轻易丢下。

最为关键的是,戴夫扪心自问,竟是找不到除了飞行更为感兴趣的活动,按部就班的生活令他麻木。

现实打磨,他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模样,1994年,已然40岁的戴夫领着儿子去了菲律宾度假。

父子局很是融洽,他们是最好的“兄弟”也是最好的“战友”,就在此时此地,戴夫接触到了潜水。

水中静谧,少了许多世俗的喧嚣和掣肘,他更清楚的听到了自己的心声,目之所及,全是吸引人前往的秘密。

戴夫爱上了潜水!

和一般的爱好者不同,他对自己要求甚高,工作之余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下定决心要挑战高难度。

经过开放性水域的不断练习,戴夫心中对国际驰名的洞穴心向往之,日常参加的潜水活动越来越多。

在这一过程中,他结识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在水底恣意,远离人群和社会,好不快活。

三百多次潜水经验,足以让戴夫从一众潜水员中脱颖而出,得益于飞行员的的身体素质,他的野心更大。

开始尝试闭路循环呼吸器,它的优缺点很是明显,能够使潜水员在水下停留更久的时间,方便大家探索。

与此同时,不免就对潜水员本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遇到突发事件也要保持呼吸平缓,急促之下难免造成氧气分布不均。

水下一秒失控,就可能是一条生命的流逝,可戴夫无惧,为了前往心中的目的地,他训练的起劲。

愈发痴迷

科马蒂泉,这就是戴夫的目标,作为南非的潜水胜地,无时无刻都吸引着全世界的潜水爱好者。

有挑战才有压力,有压力才能够创造奇迹,戴夫心中没有惧怕,全是对未知的兴奋。

2002年他来到此地,意在打破自己的先前记录,一切装备完好,他跃跃欲试的潜到水底。

水底的幽静和黑暗名不虚传,在人类未曾踏足的众多神秘领域,不知隐藏着多少宝藏。

也正是这样原始的求知欲,吸引着戴夫不断的下潜,呼吸缓慢,他在享受这一刻与自然的互动。

直至186米!

戴夫一举打破了此地记录,在潜水圈开始扬名,众人惊叹于他的强大心态和探险欲望。

这段经历,对于戴夫自己而来亦是一种证明,他可以继续挑战更高难度,身体并未传来任何不好的讯息。

既是挑战成功,他便不欲多留,痴迷于潜水就在于对自我内心的满足,外界的鲜花和掌声并不在戴夫的诉求之内。

但将走未走,他被另一名叫唐·谢利的潜水员困住了脚步,对方军人出身,对潜水深以为好。

“英雄”总是相惜的,交谈没有半日,戴夫就将其视作自己最好的搭档,从唐·谢利的表现看,他亦是如此想。

要知道,潜水员在下潜到足够深度时,上浮需要的时间更长更缓慢,这绝对是最磨人的回程。

因为水压强大,必须慢慢上浮到一定距离歇息,更换氧气瓶,若是操之过急,轻则五脏受损,重则性命不保。

总归是需要接应人员的,此人要能力过硬,彼此信任无间,这不是能够开玩笑的事,一旦下水就是性命相托。

戴夫选准了唐·谢利,两人相约冲击南非“秘境”布须曼洞穴,水深283米,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距离上看,就能够大略知道其中凶险和莫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仅有12人挑战成功。

不能说成功率低,只能说单是前往挑战就需要莫大的勇气,戴夫开始高强度的训练,意在于此。

2004年,他和唐·谢利结伴而行前往布须曼水下洞穴,水面无波无澜,水底却令人胆寒。

行至岸边,未及行动,两人就看到了旁边岩壁上镶嵌的一块牌子,细细读来,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警示。

这就是德恩父母留下的那一块!

戴夫恍然,这处水下洞穴竟真的能够吞噬人的生命,他为生命默哀,但来都来了,他没理由退缩。

寻求的就是这样的刺激,但德恩的逝世确实令他的态度不由得端正几分,一切装备检查无误。

戴夫对唐·谢利点头示意,开始入水,对前方等待他的命运没有任何防备。

就在其下水不久后,在岸边掐着时间的唐·谢利随之入水,在约定好的地方时刻准备接应。

这边到达指定位置,那边戴夫进展一切顺利,不断下潜,眼睛水底环视,这样的美景必然是不可多得。

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戴夫明显感觉到了身体的重压,他已经突破了闭路循环器的最大限值。

可他还想继续探索,在行至到水深271米处,他被一个不该出现在水底的陆地“生物绊住了脚步。

以命践诺

“这难道就是十年前长眠于此的德恩遗体?”

戴夫忍不住的靠近观察,确认无误,遗体被泥沙掩埋,跨越时间和距离,两人能够在布须曼洞穴下相见绝对是有缘人。

他忍不住的伸手去拉,重力牵扯令其呼吸略急,氧气就快要不够了,唐·谢利看着流逝的时间,早已心急如焚。

多耽搁一秒都是危险,戴夫只好在此留下记号,既然命运安排了他们相遇,他就誓要将其带回。

随后上浮,全程将近十个小时任凭他经验丰富都有些疲累,但幸得并未全无收获。

戴夫再次打破了多项潜水记录,当然更让他兴奋的还是德恩,整理衣物后便给其父母去了电话。

那是在1994年,学习深潜两年多的德恩来此担任支援潜水员,在距离水面50米处开始下沉,速度很快。

队员有心无力,水中施救甚为不易,德恩一个人奔向洞穴深处。

事后其父母找了许多人前去打捞,遗体没有着落,电话至今留在媒体报道里,希冀着有人能将德恩带回。

接到戴夫的电话无疑是意外之喜,此时已经过去了十年,德恩尸骨无从下葬终究是他们心中隐痛。

但要想促成此事,单靠戴夫自己肯定是不行的,需要更多的专业潜水运动员为其保驾护航。

为了保证德恩的尸骨完整,戴夫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练习水中物体装袋,毫无疑问,他是这场接力赛的第一位“选手”。

2005年1月8日,戴夫一行来到布须曼洞穴入口,媒体记者、医护人员,德恩父母统统到位。

他率先入水,接着是唐·谢利,再是其他人,间隔一定距离,保证运送德恩成功上岸。

下潜一切顺利,戴夫准确找到了上次记号,这次因为要装尸骨,不免就需要耗时更久,他特意换上了更高级的呼吸器。

自然,他需要更稳定的呼吸,唐·谢利左等右等不见其上浮,随后下潜至200米查看情况。

一丝微光正在坠落,没有丝毫的动静,那是属于戴夫的照明灯,准备万全,到底还是发生了意外。

“若是我出了意外,一定别来救我。”

唐·谢利突然想起戴夫偷偷告诉他的话,但他怎么可能见死不救,继续下潜,耳边的爆裂声令他无奈止步。

他的输气管阀坏了,只能手动控制氧气,一意孤行难逃一死,转身上浮,呼吸不稳,巨大的水压齐齐冲向他的四肢百骸。

他被接应人员依次带上岸,随后送往医院急救,虽说侥幸留下一命,但却对身体造成了永久性的损伤。

不能潜水是肯定的,唐·谢利的搭档就此长眠水中。

结果不是大家想看见的,但却是无法避免的,围观众人议论纷纷的散去,戴夫家人以他为傲,却也为他心伤。

本以为事情就此完结,不想还有潜水员不死心,几天后下水欲施救,在距离水面几十米的地方发现了戴夫。

与他形影不离的是一个漂浮的袋子,他真的把德恩带上来了!

消息不胫而走,戴夫身上的记录仪还原了当时真相,搬动德恩遗体积沙,未料其上浮速度过快。

震惊之下戴夫不免呼吸紊乱,慌乱装袋的过程中,一旁引导绳缠住了他的探照灯,黑暗中剪刀摸索,不免耗费更多气力。

挣扎不过瞬间,他就脱离坠落。

此事经由外界大肆报道,戴夫“尸体”为主人完成诺言的行为被众人所知,纵使他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幕,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感动蔓延,传说不断。

参考资料:腾讯网《潜水员戴夫》背后的真实故事:用生命履行承诺的潜水大叔

0 阅读:45

红色的史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