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秋天,陕甘高原吹来一阵不详的风。红军在长征途中撞上一座“阎王爷都嫌窄”的关隘——腊子口。
这个地方别说打仗,光是站在入口往里瞅一眼,胆小的就能吓尿。敌人严阵以待,机枪阵地、碉堡林立,硬闯几乎是送死。
这场战斗,决定了红军的命运,也决定了新中国的未来。

1935年9月中旬,红军一路北上,杀到甘肃迭部县。可这时候,他们面前的路没了,挡着他们的,是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腊子口。
这地方有多险呢?用老乡的话讲,连老虎来了都得绕道走,因为一不小心就能摔成两半。腊子口峡谷宽不到30米,一边是笔直的悬崖,一边是咆哮的腊子河,唯一的路是座木桥。
而这座桥,正对着国民党军队的机枪口!敌人守在碉堡里,黑洞洞的枪口正等着红军上门送人头,防守配置堪比“地狱模式”,专门等着红军往枪口上撞。

蒋介石知道红军的北上计划,早早让甘肃军阀鲁大昌派兵来守着,把腊子口变成了一个“活死人墓”。
桥头堡里架着四挺重机枪,沿山腰还有数道防线,子弹能把苍蝇都打穿。后方还有一个整旅的增援部队,随时待命,打算让红军来多少死多少。
红军要是过不去腊子口,南边是走不通的草地,东边是国民党重兵,西边又是天高路远的无人区。唯一的活路,就在腊子口对面那片甘南平原。
这时候,毛主席点了根烟,看着地图说:“那就得赢。”
聂荣臻心里明白,这一战要是输了,红军就可能全军覆没。活着过腊子口,是全队8000人的唯一出路。没有退路,只有胜利。
17岁少年,爬上了红军的生死线天色渐暗,红军的第一波进攻开始了。二营的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向桥头猛冲。结果刚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火力就像雨点一样打了过来。
五挺重机枪齐射,敌人的机枪像织布机一样“哒哒哒”地扫射,红军战士刚冲出几步,成片倒下,第一波冲锋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第一排的战士倒下了,第二排刚补上,又被打退。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依然失败,伤亡惨重。五次冲锋,全被打了回来,红军的伤亡越来越大,敌人的火力却丝毫不减。

聂荣臻看着冲锋的队伍一次次被压制,心急如焚,忍不住骂道:“他娘的,这路咋就这么难走!”
这时候,红军的侦察兵发现:敌人碉堡的顶端是露天的,只要有人能爬上侧面的陡峭绝壁,从后方突袭敌人,就能扭转战局!
问题来了,这绝壁陡得离谱,没路,没绳,没支点,谁上去谁就是“悬崖速降”体验员,妥妥的九死一生。大家面面相觑,谁都不敢轻易尝试。
这时候,一个瘦小的身影站了出来,17岁的苗族战士“云贵川”:“我能爬上去。” “云贵川”说:“首长,我小时候采过草药。”

聂荣臻一听,心里一颤。这孩子怕是个天降神兵!
“云贵川”从小在苗寨长大,爬山越岭是家常便饭。他拿出一根竹竿,绑上钩索,甩向山顶,山崖上没光,他手脚并用,摸索着一点一点往上爬。
山壁陡峭,手脚稍有滑动就会摔个粉身碎骨。汗水从额头流下来,他咬紧牙关,手上的老茧被磨破,血顺着指尖流下去,但他连哼都没哼一声。
攀爬几个小时后,“云贵川”终于站到了敌人碉堡的上方。

他甩下布条绳索,红军突击队员一个接一个往上爬。战士们手里握着手榴弹,翻过崖顶,直奔敌人后方!
下一秒,手榴弹在敌人碉堡里炸开,火光冲天,敌人没想到红军会从天而降,顿时慌了手脚!火力点瞬间炸裂,机枪顿时哑火。
下方的红军战士见状,高呼冲锋,发起最后一击!正面战场上,红军指挥官杨成武立刻下令:“冲锋!”
红军战士高喊着杀向桥头,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他们依然悍不畏死地往前冲! 敌人后方已经乱成一锅粥,前方的阵地也被突破,腊子口的防线彻底崩溃!

敌军崩溃的速度比预想的还要快。腊子口守军旅长鲁大昌刚喝了口茶,传令兵就冲进来大喊:“长官,不好了!红军从天上杀下来了!”
鲁大昌一听就懵了:“天上?他们会飞啊?”他赶紧下令增援,可等后方的部队赶到,腊子口已经不属于国民党了。
红军冲破桥头,沿着腊子河继续追击,敌军丢盔弃甲,最后连指挥部都丢了。9月17日凌晨,腊子口战役胜利结束。

红军彻底打开了北上的通道,进入甘肃岷县,为后来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腊子口一战,红军可能会被迫掉头南下,甚至全军覆没。
这一战,红军不仅击溃了国民党军,还缴获了大量物资。手提迫击炮3门,机枪十几挺,粮食数十万斤,盐2000斤,极大缓解了后续行军的补给问题。
然而,英雄的代价是惨烈的。“云贵川”小战士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他的真实姓名至今未能考证,但他的事迹被永远铭刻在了革命史册上。
多年后,聂荣臻回忆起这场战役,感慨万千:“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红军进退失据,军事上、政治上都会陷入绝境。现在好了,全盘棋都走活了!”

这场战役,直接决定了长征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走向。如果没有腊子口的胜利,后来的一切都可能不复存在。
这就是腊子口战役,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生死之战!而在这场战斗以及后来的无数次战斗中有很多像“云贵川”这样鲜为人知的英雄人物,正在有了他们,我们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参考资料:
突破天险腊子口.文史春秋.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