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军功显赫,得到司马迁的褒奖,却一生没被汉朝皇帝封侯

阅史明心 2021-03-11 21:00:36

导语: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为之感慨。

我们在感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时,难免会想起这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李广身经百战,军功赫赫,却一直不能封侯呢?

凡事皆有原因,关于李广为何难封的分析,这个问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答案会变得更加清晰。

【一】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

英雄惺惺相惜。

班固在《汉书》里对于李广的评价,并没有明确的什么态度,只是陈列客观事实。而与此同时,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态度可以说是针锋相对。

考虑到司马迁曾为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降匈奴,被施以宫刑,其在文章中对于李广悲情英雄的塑造也可以理解。

读完让人难免觉得汉武帝任人唯亲以及卫青的偏袒不公,不由得为李广叫屈。关于李广难封,司马迁的答案是从两点出发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是借方士王朔之嘴说出李广曾经在对战羌人的过程中杀降,这是报应的结果。虽然当时可能觉得合理。

但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不迷信的来说,虽然这是一个值得指出的缺点,但要说这个导致不能封侯,就未免太过于牵强,难以让人信服。

而另一个则是李广带兵打仗的风格,他喜欢把敌人放进了打,而且为了百发百中,有时还不会射箭。

这搁平时倒没多大问题,但是战场上,生死关头,你这么干,考虑到士兵肯定没有他这实力,他多次被困受辱,也是自己作的结果。

哪怕李广被俘,依然可以顺利逃回来,其他追随李广的士兵,遇到这种情况,恐怕连保命都很难。

在司马迁的笔下,我们依然可以看见,虽然李广最终没有被封侯,但是他的儿子李敢和堂弟李蔡,以及手下的官兵都有封侯的。

【二】汉武帝很偏心

李广难封的外因和内心。

要说汉武帝针对他,也有些不太合适。卫青在李广的最后一战中,明知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却让公孙敖取代李广。

这其中既有汉武帝的私下命令,嫌李广年纪大,手气背;也有卫青自己的私心,想要报答救命恩人公孙敖,让他刚丢的侯爵可以失而复得。

这其中确实对李广有些不公。但是考虑到李广一生参与了那么多的战争,即使这一次有机会,也未必能如愿。甚至可以说,要能封侯,早干嘛去了,何必非等这一次。

李广难封,常因为有霍去病和卫青的对比,让人觉得不公。诚然其中有汉武帝的偏心,比如把精锐部队交给霍去病去带,啥好东西的都可着他。

但是和卫青一对比,会发现两人在个人能力中卫青占先,在带兵的上互为平手,而性格和处世上卫青略胜一筹。照此看来,也算是彼此各有特点的将领。

【三】司马光的观点

李广是个人英雄主义。

司马光关于李广难封的原因,提到了和程不识带兵的纪律严明对比,李广带兵可以说是放任自流,虽然士兵跟着他都很开心,不受罪,还能同甘共苦。

但是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可能会连命都丢了。我要是士兵,和平年代跟他混可以,战争年代未必会选择。

虽然他艺高人胆大,但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即可,不必过于亲近。换句话说,当偶像行,向他学习也行,但是一起出生入死就要慎重考虑一下。

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李广难封,固然有其中不公平因素的影响,但是很大程度上来说,还是自身的原因。

李广这样的人,当做全军楷模,全民偶像,没有一点问题。在带兵打仗上不拘一格,固然会有亮眼和特别精彩的表现。

但是打仗毕竟是一个集体合作的结果,老是依靠个人能力,哪怕是当世第一人也不行,尤其是成千上万的人参与的战争。

最让人感到迷惑的是其在人生的终点,面对军队迷路的问责,竟然二话不说就以死谢罪,看起来确实悲壮,但这是一个该对领导的态度吗?

这样的人能承担起领导的大任吗?敢把大军交到这样的人手里吗?李广就像是一个彗星,璀璨耀眼,散发的光芒让每一个人都无法忽视。

但是转瞬即逝,他的出现是让人见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样天才般的存在,自然是人间留不住,我们也就不必太过于苛求,尤其是用自己的标准来加以评判和对待。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李广这样的人,我们喜欢,甚至羡慕,但是必须要清楚我们成不了,也不会选择成为。

结语:

总之,飞将军李广虽然军功显赫,得到司马迁的褒奖,但他却一生没被汉朝皇帝封侯,除了命运的安排,恐怕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END

【历史像一壶陈年老酒,需要细细的品,在这里,静下心,我带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来,你会更加粉嫩。关注你的老朋友:阅史明心】

0 阅读:71
评论列表
  • 2021-03-12 20:40

    卫青有私心[笑着哭],他要是有私心,李广能有机会自杀?他要是有私心,李敢还用得着呗霍去病射死[横脸笑]

  • 2021-03-26 22:21

    李广有什么军功?

  • 2021-03-12 19:57

    军功显赫在哪里?

阅史明心

简介:明心老师,文史作家,阅史明心唯一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