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石灿
编 | 园长
摄影记者吃了三年灰尘的“长枪大炮”终于又登上海南博鳌东屿岛,他们在重大的新闻场合摁下拍摄按钮,声音齐刷刷的,吵闹又熟悉,甚至让人有些热泪盈眶。
这座岛屿占地面积约178万平方米,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河流入海口自然景观保存最完美的地方之一。2001年后的每一年春日,博鳌亚洲论坛都在这里举办(2020年宣布停办除外),见证过许多重要时刻,今年同样如此。
记者、嘉宾、代表从会议现场高度专注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后,通常会前往年迹待客厅或新闻中心茶饮服务点取一杯茶水。他们手持一杯绿色或深褐色纸杯在会场游走,由此,让两个杯子成为整个会场最引人注目的标识。这是重要时刻场域中流动的一部分。
年迹待客厅设计风格高级舒适,很容易让人松弛下来,有些嘉宾坐在茶席前的椅子上,与茶艺师畅聊中国文化、结交同样到此饮茶的陌生宾客。
而站在茶席旁边的两三位与会嘉宾偷得半日闲,拿着纸茶杯聊天。她们兴许是从大陆地带过来的,各自向对方展示自己被蚊子咬的几个包。虽是埋怨和吐槽,但字里行间又透露着一种复杂的炫耀杂糅着攀比的味道,到底谁被蚊子叮咬的包最大?这是她们今年第一次走出自己的工作城市,参与国际级别的活动。
3月28日至31日四天时间,博鳌亚洲论坛把世界各地的嘉宾联络上岛,组了一个顶级盛会,思想和情绪都在盛宴中流动,嘉宾的观点精彩纷呈;而嘉宾们漫步交友间,来到年迹待客厅,从口袋中掏出自己珍藏已久的故事与他人分享,一度把年迹待客厅滋养成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饮茶空间。
外面的世界纷纷扰扰,里面的世界岁月静初。
故事换茶饮,偷得半日闲年迹待客厅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政策顾问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成为了到访的首位外国宾客。
3月28日,扎法尔主持完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后,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前往年迹待客厅“讨茶喝”。他坐在茶桌前,向在座的茶友们讲起日本的茶文化、英国的茶标准、东南亚的茶世界和中国的茶传统。人们好奇地问起他的来处,“我是巴基斯坦人。”人们相视一笑,似乎明白了一切,又感叹他对中文的理解。
在年迹待客厅为与会嘉宾提供专业功夫泡的茶艺师董萌说,扎法尔是她在博鳌亚洲论坛四天里,见过最懂中国茶的外国宾客。后来,大家才知晓,1976年,他便来到中国,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见证过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入WTO、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等重大事件。
蹉跎光阴,瞬息万变,今年他再次登上博鳌东屿岛,也走进了年迹待客厅,聊天甚是欢悦;他也从用户视角充当起年迹团队的智囊,“你们大胆一点,邀请那些胸前戴着红色证件的嘉宾、代表进来喝茶!”
博鳌亚洲论坛用红色、橙色、绿色等颜色标识了不同级别的参会人员,红色为最重要的参会人物。论坛间隙,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刘振民、FMG集团董事长福瑞斯特等论坛嘉宾也与老友前来待客厅叙旧聊天。
年迹待客厅的每一个茶具都是孤品,茶桌是从杜国楹的办公室“借”来的,泡茶壶是从梅江会议室里“搜罗”来的。墙上介绍年迹茶的布是有纹理的油画布,木质边框是木纹纸,手指触摸在上面能感受到清晰的凹凸质。
执行过程中,他们遇到过一次巨大的危机。为了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待客厅,他们单独定制了许多物件,包括一块深棕色的长方块时钟。它在北京登上顺丰的航运工具,一路南下到海口中转站,但是,它突然丢了。
“物流状态显示它已经从海口发货,但在博鳌的工作人员没收到货。”负责搭建场地的负责人孔方波说。
孔方波紧张极了,如果没有时钟,整个待客厅将失去最重要的时间概念。他给顺丰客服拨打了十多次电话来回沟通,都不行,如果19个小时后还没找到,这单将会被定性为“丢失”,走赔偿流程。但他们并不需要赔偿。
孔方波继续辗转在不同的物流组织之间协调,终于在3月26日夜里12点,顺丰工作人员在海口中转站找到物件。孔方波立即联系货车司机,连续三个人拒绝了他的运输需求,货件太大,车装不下。孔方波只能把它放上火车,继续一路向南。凌晨4点,它达到施工现场,一群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年迹待客厅每天早上9点钟最繁忙,博鳌亚洲论坛工作人员、礼仪志愿者、保安等服务人员一次性会拿走许多杯茶水,大多是帮同事带去的。没过多久,上午第一场论坛散会,待客厅门前的过道人潮汹涌,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前来“讨茶喝”。
“茶”是中国人承载礼仪礼节的重要载体,社交常常是“社牛”最擅长的本事,而我常常因为陌生人落座饮茶,无意中聆听到嘉宾的故事。
黎超是一位在广东省东莞市做零售行业的老板,观看待客厅内的观赏茶叶时,被坐在茶桌前的“社牛”茶客“拽”来一起品茗。
起初,他略显拘谨,邀请他坐下喝茶,婉拒了好几次才肯落座。董萌把七分满的四时八方杯递到他面前,轻轻用右手点了点桌面,喝下第一杯茶水,僵硬的面容逐渐松弛,向在座的茶客谈起此次参会感想。
他与许多参会嘉宾一样,回忆起往年年会,都透露着迷茫,不知道当下怎么办,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今年,方向更加明朗,大家都充满着期待和希望。
他继续说,“有期待、有希望,人才会有焦虑,某种程度上是很强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到什么样的程度?大国关系的走向如何?这些不确定性对做企业的我们来说比较焦虑。”
“但是,焦虑和迷茫不一样,迷茫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连方向都看不清。”他强调道。许多企业家在论坛上找到了定心丸,而定心丸本质上是一种确定感。
近期,舆论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家形象都有风向变化,多个重要部门发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民营企业、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严厉打击恶意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违法违规行为。而这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也专门设置了一个民营企业家圆桌分论坛。
他说,参加博鳌论坛最大的一个收获是,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去思考社会发展,视野变得很开阔。他也讲起一位做家具行业企业家三年来最大的变化,“他(那位企业家)的公司产品在当地性价比很高、口碑很好,别看他在传统行业做事,这是背后的文化在起作用。这个文化的精髓就是用户思维,门店里不刻意营销,而是聆听。小小的变化,大大的收获。”
举手投足间,他越来越松弛,抖搂出来的故事越来越有趣;他突然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我要去参加下一个论坛了。”
偶遇龙永图,与他的交友哲学博鳌镇的东屿岛位于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入海口,海风徐徐,漫步博鳌海湾绿草地,一行人围绕一位老人倾诉。老人叫龙永图。
一位来自浙江的参会代表与龙永图说,“我们的产业已经基本转移到湖南了,当地许多人不得不寻找新产业替代,实在太难了。”龙永图慢慢走着,又听另一位参会代表分析了苹果CEO库克到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原因。
龙永图是中国经济学家,经历过大风大浪。他早年在贵州贵阳长大,后进入外交系统工作,曾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与中国贸易代表远赴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进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谈判。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来有媒体评价,龙永图这位中国入世的功臣,以他的自信、果敢、从容与睿智,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同年,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2006年增加至28个)的博鳌亚洲论坛宣布成立,命运的时钟就如此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两年后,龙永图出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致力于让博鳌论坛成为最活跃的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全球研究亚洲问题最权威的智囊机构和高层次的对话平台。
那时,龙永图梳着一头黑发,东方人特有的儒雅气质在他脸上呈现出意气风发的自信;此时,龙永图身体佝偻了,脸上的皱纹多了,皮鞋也换成了运动鞋。从太平洋吹来的季风缓缓掠过,一群人说话的声音飘散在风中。
不容置疑的是,龙永图依旧精力旺盛,关注中国与亚洲、与世界的连接;他乐意倾听,也愿意与年轻人同行。卸任后,他是博鳌亚洲论坛的朋友,也是时间的朋友,除了2020年暂停的一届,他参与了所有年会。
自2001年以来,他已经见证过20余次的重要时刻。今年,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位代表同时登上东屿岛,以“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开启一轮翘首企盼的思想盛宴。
博鳌亚洲论坛的定位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营造一个非常轻松的随意的气氛,来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接近,更易做朋友。”龙永图提倡多边主义,而多样性是它的哲学基础,“广交朋友,不忘老朋友,结交新朋友,扩大朋友圈”是论坛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是龙永图这一辈老人与时代交手的智慧与魄力。
交朋友的场合有很多,年迹待客厅是其中一个。它门头色调沉稳大气,门前右侧有一颗青色迎客松和专门为此届论坛定制的纪念茶砖,客厅内兼具设计美感与简约商务的现代风格,以当代设计语言诠释着深邃的传统文化。
年迹待客厅见证了或高光或平凡的诸多瞬间,也收集了无数故事。许多与会嘉宾、代表、记者、工作人员常常游走至此,在一盏茶的时间中交流思想、交换故事。待客厅见证着人们在时间中沉淀下来的思想馈赠,也见证着空间尺度中的动静行为。
在四天会议期间,年迹待客厅像极了嘉宾、记者、工作人员的“深夜食堂”。待客厅早已超越了原先提供茶饮的功能性作用,而是见证并承载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盏茶交换间,博鳌参会人员们的情感被紧密链接在一起。而小罐茶携年迹亮相国际舞台,也是希望透过品牌独有的现代派气质,面向世界展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由内而外的中国式自信。
一些国外参会嘉宾喜欢专门来到待客厅的屏风茶室交谈,他们手捧棕色或者绿色茶杯,一边喝茶一边继续谈论着关键话题,门外有助理把守,不让陌生人轻易靠近,英文口吻填充满整个狭小的茶室。也有嘉宾喜欢在会场外靠海边的草地上行走,眺望远方,撑着伞,三三两两。
室外,从太平洋吹来的季风缓缓掠过,一群人说话的声音被海风卷向远方。室内待客厅,空调的冷气抚过每个人的肌肤,嘉宾、代表、记者说话的声音在空气中凝聚,新的共识在握手言笑间开启下一段旅程。
“上次见面,还是五年前,下次咱们还有机会再见吗?”一位满头白发的国外嘉宾询问面前同样白发的国内嘉宾。
“我相信肯定还会见面的。我相信,你也要相信。”话毕,他们在待客厅门前分别,过道一南一北,各自匆匆离开。
制茶师的待客空间,宾客的休憩时间在年迹待客厅的这几日,看着年迹茶艺师董萌用一道道功夫泡为宾客们提供片刻休憩,言谈间令宾客的脸上展露出笑容。我不禁对这位茶艺师的故事也产生了好奇。她的功夫泡,究竟有着何样的感染力?
作为年迹的茶艺师,董萌会议期间早上9点前就到达年迹待客厅了。她责任心极强,会把前一晚收拾好的茶具——一把紫砂壶、一盒茶饼从小库房里拿出来,放在茶桌上;而后,她坐在年迹待客厅正中央,面朝正大门,把水烧开,清洗茶具,把倒立的四时八方杯杯口向上立正,一天正式开始。
董萌现在北京工作,老家在河南信阳市,世代与茶为伴,从安徽一所大学的茶专业毕业后,她也开始了人生的茶之旅。早期接触茶,很喜欢大花色的茶具审美风格,引人夺目却不耐看;现今,素净黑白的中性审美成为她的首要情趣选择,“它们滋养内心,而不是塑造浮躁”。她深信每个茶人的茶室均是独一的,想了解一个茶人的审美,可以看对方的茶室摆件,“那就是她的小世界”。
越与茶打交道,董萌越沉迷于中国传统饰品,确切来说,这是爱。为了搭配马面裙,她戴了一双珍珠耳环、一个绿翡翠吊坠、一副绿翡翠手镯,清爽的着装中透露着一股特有的古朴风范。
马面裙是年迹为了此次论坛专门定做的,裙子上印有多种花纹,上衣是看起来绫罗绸缎的丝滑感,商务中带着简约风,传统又有现代气质,可日常穿着,也可登上大雅之堂。董萌见过许多年轻人越来越喜欢穿中国传统服饰,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地铁里、浙江杭州的西湖边……都留过身着盛装年轻人的身影,他们背后是一股正在复兴的中国古典文化。
现场有国外宾客看到一席马面裙的茶艺师感到好奇,邀约拍照留念,记录下重要交际的瞬间。董萌对爱的理解是在与人的交往中、与生活和工作打交道中摸索出来的。这里的爱既包含了对专业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爱。
谈及过往经历董萌表示,曾经和友人前往福建漳州拜访过素有“茶界泰斗”之称的张天福老爷子,他谦卑地向拜访者们讲述,年过百岁的自己依旧在训练味蕾记忆。这让董萌感受到榜样身上的力量无穷尽。年轻的茶人们出门离别,突然转身,向张天福老爷子行了九十度弯腰礼。
“我很感动。”董萌说,茶代表和平、礼仪、社交,人容易在一杯茶中变得更谦卑、更柔软、更珍惜地去爱别人。
人来人往,汹涌人潮。初来者抱着好奇心扫描会场的一切,而连续十一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嘉宾赵章栓目标更明确,“博鳌亚洲论坛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风向标,到此参会的人都奋斗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的发言内容均有一定的人生轨迹,都是他们的人生总结,我能学到很多东西。”
正是类似于赵章栓一样的嘉宾,给董萌带来了关于论坛的新鲜信息。“我在一方小茶席坐着看似没有动身,其实,每一天也阅了无数人、行了万里路。”董萌说,她从嘉宾口中获得了信息的“线头”,回到酒店后,她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翻阅资料,自己又向知识的洞穴往外走了一小步。
耐心亦如平常心。她说,“每一类茶都会教给人们一个新的审美标准,绿茶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因为,它过了一年就不是那么清新;乌龙茶教会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刚做好的乌龙茶火气特别高,稍微等个三个月或者半年,火气才会退掉,才能喝到醇香;而白茶和普洱茶教会我们做时间的朋友,因为岁月会给予你更多的惊喜。”
现场茶桌上的观澜品茗杯出自中国玻璃大师庄小蔚先生之手,打磨期间有一种岁月流淌之感,进而催生出波澜壮阔的风沙感,这也代表了人的魅力可以随着时间流淌。四时八方杯出自中国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外表像开水煮熟的鸡蛋,这种开片在中国历史上叫金丝铁线,它是哥窑的典型特点之一;第二个特点是杯底有一圈紫色的足,叫紫口铁足。把四时八方杯握在手里,有一种修长又舒服的感觉。
夜幕降临,待客厅外的宾客散去,董萌把清洗过的四时八方杯倒扣,收拾好一切,回到酒店,倒头就睡。他日,还有新的会面。
尾声:人海茫茫,暖茶一杯清晨,卡着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时间,我走进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新闻发布会现场,未料想所有座位都已被早早抵达的记者们占据了。
四天时间,无数记者栖息于论坛现场,在各个点位周旋忙碌。他们大多会在途经年迹待客厅时拿取一杯热茶,作为工作时的暖心伴侣。参加完论坛的记者往新闻中心走,又进到年迹待客厅取饮一杯热茶才肯离开。
由此,年迹待客厅像一个驿站,人们走走停停,取得片刻修整,然后继续上路,坦坦行程,终点兴许是下一场论坛,也许是新闻中心。
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期间,海南天气炎热,但新闻中心的空调温度每到下午都会调得很低,总有记者手捧从年迹待客厅取来的温茶抵御寒气。
因此小罐茶与年迹在新闻中心设置了服务点位,记者们步行十秒即可到场取茶。茶艺师余秀红四天都在那里工作,每天要递超过1000杯茶水给过往的记者、代表和嘉宾。2021年,小罐茶接班咖啡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官方指定用茶,使用了15000个杯子。今年,随着中国茶逐渐被更多人所接纳,共消耗了17500杯,为在场宾客们献上了蕴藏时光之味的好茶。
许多记者每日上班前已经习惯了先去年迹待客厅取一杯茶水再去新闻中心。他们不知道的是,每日早晨的冷泡茶是前一天晚上闷泡制作的。每种茶叶的泡法不一样,茉莉花适合冷泡,得从酒店取用冰块专门泡制;大红袍适合用开水把茶汤泡出来,再加纯净水、冰块闷泡一晚。第二天早上,大家喝到的茶水味道便是最好的。
有时,余秀红与另一位同事轮流提着冰桶去酒店取冰块,脚跟磨破了,就用创可贴贴上。有时,她们白天忙不过来,泡出的茶水不太够,一些有特别喜好的记者没能要到自己喜欢的茶水,只能离开。
接触的次数多了,余秀红与几位记者混了脸熟。“有几位女记者很喜欢喝我们的白茶和陈皮,总来询问,我专门给她们留着。”她说,“人家挺喜欢我们的茶,特别是暖茶,来问几次了。”
也有记者拿上自己的保温茶杯直接过来让余秀红泡茶,默默不语,一个眼神就能明白。类似的故事仍在继续,一句道谢,一抹笑意,简单且真诚的友谊被茶杯连接在一起。
记者与余秀红在人群中相遇时,不一定还能认出彼此,但人海茫茫,暖茶一杯。她希望明年还有机会到博鳌亚洲论坛来服务,脚跟贴上再多创可贴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