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龙王为何在《封神》和《西游》里总是显得很“卑微”?

文化瞭望塔 2025-02-27 09:55:33

几个月前,因为《黑神话:悟空》的热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大卖,许多观众重新开始关注中国神话中的各种角色。

不仅哪吒、孙悟空、杨戬成了超级明星,连以前不被注意的龙王们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西海龙王”敖闰,就因为她的社会关系网被网友们翻了个底朝天:她的儿子是唐僧的坐骑,女儿是杨戬的太太。

在各种讨论中,大家对龙王们为何总是显得卑微渐渐产生了兴趣。

其实,龙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十分复杂的角色。

龙的图腾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候,龙只是能控制水流、带来降雨的神兽。

在战国时期,法家学者慎到曾说过:“蜚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雨霁,与蚓蚁同矣!

”意思是风雨没了,所谓的神龙也不过是条大蚯蚓。

这种观点在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有体现,比如主角们经常对龙王不以为然,称呼他们为“老泥鳅”。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龙王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在佛经中,有一种长身无足的神兽“那伽”,因为能兴云布雨而被称为“龙”。

于是龙王的原型就这样渐渐定型了,但在中国的神话作品中,他们的地位并不高。

比如《海龙王经》记载龙王恭请佛入龙宫,《佛说众许摩诃帝经》里提到龙王守护佛祖七天七夜,都是小心翼翼、地位卑微的场景。

在中国,龙王真正被民间广泛接受是在宋代。

当时的统治者通过封赐龙神以“王”的称号,大大推动了龙王信仰的普及。

在宋徽宗下诏之前,龙王被称作“龙神”,并有“王”“公”“侯”等不同等级的爵号,只有接受王封的龙神才算“龙王”。

因此,“龙王”这个称谓实际上是来自于皇帝的封号,而不是自古而有的民间信仰。

不过,即使有了皇帝的封号,龙王们的地位也并没有显著提高。

因为封建社会中,任何神明都是在皇帝的管理之下,龙王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龙王的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性的,每个水域都有自己的龙王,这些龙王主要负责本地的降雨和水域事务。

时间久了,龙王的数量变得非常庞大,由于“龙王”太多,难免最后显得“卑微”。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四海龙王各自的背景及职责。

东海龙王广德王敖广,他是四海龙王中的老大,一条青龙,是最高等级的龙,住在东海龙宫,负责管理东海的水族。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雨水和雷鸣,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的娑竭罗龙王。

南海龙王广利王敖钦是一条赤龙,他的属性是火,专门负责控制由闪电引发的火灾。

南海龙王在南方沿海地区很受人们崇拜,据说样貌和其他龙王不同,人身龙甲,手握宝剑,威风凛凛。

西海龙王广润王敖闰是一条黑龙,他的属性是风,因此他主要负责控制天气,通过操控风速和风向来影响气候变化。

有传说说,他因为解决一场大旱灾,被天庭封为了西海龙王,但他的海域管理范围后来有所缩小。

北海龙王广泽王敖顺是一条白龙,负责北方的降雪和冰雹等秋冬季节的天气变化。

他在诸多神话故事中单独出场较少,更多时候是作为配角协助其他龙王,或者辅助故事主线的展开。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龙王们都姓“敖”?

这可不是随意杜撰的,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古汉语中,“敖”有遨游和高贵的双层意思,与龙王的威严和尊贵地位吻合。

同时,“敖”字形象也与古代的一种神兽“鳌”相关联,代表海洋的巨大力量。

佛教传入后,“龙王”的梵语是“那伽”,为了让这种形象更人格化,给龙王赋予一个特定的姓氏显得非常必要。

于是,敖姓就成了龙王的“标配”。

宋代以后,龙王信仰普及,戏曲小说也经常给四海龙王取名,比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敖广、敖钦等,都是从元明时期的戏曲中传承下来的。

从这些整理过的故事和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龙王的“卑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文化和信仰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

龙王的身份从早期的神兽图腾、到佛教影响下的“那伽”,再到宋代被封王,最终演化成了民间信仰中的龙王。

或许正是这种身份上的多次变迁,让他们在许多故事中显得卑微。

而这种卑微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试图通过赋予龙王人性化形象来拉近与自然之间距离的努力。

那么,你是否对这些敬畏与保护着我们的神灵有了新的理解呢?

或许,这正是那些看似卑微的龙王带给我们的深思。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