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历史的饺子馆,你知道华东饺子馆为什么这么火吗?

行程说美食 2025-04-07 15:53:33
开篇

人来人往的步行街上,琳琅满目的餐馆和小吃店让人眼花缭乱。

唯有那家位于商业城西面,门脸不大的华东饺子馆,总是让每一位路过的人产生莫名的好奇。

这里没有浓烈的香味四溢,没有华丽的装修,甚至连饭点的时间,也只是比别的店稍稍多一点人流量。

但你若走进这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店,点上一盘饺子,或许会在一口饺子下肚的那一刻,明白它为何能屹立七十载。

老字号的传承与变迁

1948年,正是抚顺解放不久,东华号在解放路南头的街角处首次挂牌开业。

创始人张英华凭借一手地道的饺子手艺,为那个世道增添了一丝烟火气。

东华号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几次搬迁,最终因公私合营而停业,但这并未阻碍张英华的热情与决心。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1979年,张英华重整旗鼓,开起了第一家个体饭店,改名为华东饺子馆。

那是一个焕发新机的起点,饺子的香气重新遍布。

这一次,华东饺子馆在多次搬迁后,最终落脚在了现在的步行街旁,成了抚顺的餐饮老字号。

从1979年到现在,华东饺子馆在张英华儿子邹贵昌的悉心经营下,接力到了第二代。

邹贵昌的身影和那盘饺子,成了许多老顾客心中的记忆。

那张小小的点菜桌前,从四十多岁到八十岁,他始终如一地坐在那里,点菜、收款,依旧有板有眼。

家常便饭的魅力

餐饮行业,店铺换了一家又一家,曾经的宴宾楼、大来饭店、康乐大酒楼,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次谢幕。

为何华东饺子馆却能开上几十年?

答案或许简单,因为这里的每一盘饺子,每一块坛肉套餐,都充满了家的味道。

走进华东饺子馆,这里没有太多的装饰,简单的桌椅,朴素的菜单。

饺子是招牌,坛肉套餐是老二。

每一道菜品,都是世代传承的手艺。

这里没有花哨的菜名,没有繁琐的佐料,就是最简单的家常便饭,却让人吃出了儿时的记忆和安心。

经典的菜品与口味

你也许不知道,在华东饺子馆,那些猪肉白菜、猪肉芹菜、猪肉酸菜、牛肉圆葱和素三鲜的饺子馅料,多年来从未改变。

因为人们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在岁月中沉淀的味道记忆。

无论何时,必有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汤,汤里炸数颗花椒,汤汁清而不浊,是吃完饺子后的绝妙享受。

坛肉套餐是另一道招牌,肥而不腻的红烧坛肉,配上劲道的米饭,再来一碗清汤和几片小咸菜,绝对下饭。

每一道菜,都是朴实无华的家常味道,没有夸张的调料,没有一味的佐料堆砌,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几道菜,却让人感到实在和满足。

顾客心中的情怀

几十年来,华东饺子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回头客,有一些甚至带着儿女也习惯性地来这里就餐。

他们来这里吃的不仅仅是饺子和坛肉,更是品味着那些年的情怀。

听说有的老顾客,一吃就是二三十年,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和信任?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老字号的牌匾仍旧挂在那儿。

这家小店的每一个锅碗瓢盆,每一张饭桌,都见证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也沉淀着人们最本真的情感。

华东饺子馆的门口常常停着几辆电动车,邹贵昌仍坚持每天在门口的小桌子旁,记录每一个到来的顾客。

老顾客总是笑着跟他打招呼,简单的几句寒暄,正如这家饺子馆给人的感觉,平实而温馨。

结尾

走过了七十年的华东饺子馆,依然在继续它的故事。

或许,它无法与那些潮流的网红餐厅比肩,但它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无数人的认可和喜爱。

它的故事不是传奇,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温情和坚持。

或许,这样简单的一碗饺子,才能真正让人品尝到生活的本真滋味。

正是这种专注与匠心,让华东饺子馆传承了七十年,还会继续走下去。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当你下次路过步行街,不妨走进这家小店,点上一盘饺子,尝一尝这经过七十年的美味传承。

你会发现,简单的家常饭菜,也能让人回味无穷,心中暖意涌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