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之一宋微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没有隐忍,就没有一切,隐忍成就了宋微子成就了“五千乘之劲宋”,成就了商宋多延续了八百多年的商朝祭祀,成就了老子孔子文子庄子墨子惠子,成就了范蠡三散其财的暴富…
三贤:比干、箕子,微子,商朝末期商纣王时期的三贤。
1、比干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是小说《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的一段诗。比干:商纣王时忠臣。传说比干有“七窍玲珑心”,也就是一颗天生有七个洞穴的心脏,因此聪明无比。
殷商王室重臣。商王文丁之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
幼年聪慧,勤奋好学。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他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帝辛二十九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淫乱不止,大臣比干强谏纣王。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处以比干死刑,并将他的心挖出来,以此恐吓朝臣。民间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生意,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于是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
比干被害后,纣王还要将其满门抄斩,比干的夫人陈氏当时身怀六甲,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来,在附近一处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遗腹子。纣王的追兵赶到后,查问孩子的姓氏,陈氏急中生智,指林为姓,躲过了这次劫难,林氏由此起脉。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比干封墓,正式赐比干的儿子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所以林坚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成了林姓的太始祖。
2、箕子。
箕子是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曾官拜太师,辅佐纣王治理朝政。箕子佐政期间,看到纣王每天吃饭都必须要用象牙做的筷子,心中大为感伤,担心纣王日渐奢靡而使国家衰微,于是多次劝谏纣王,纣王始终都不予理睬,而骄奢日甚。心灰意冷的箕子便批发佯狂被贬为奴。
武王与纣王在牧野交战期间,箕子趁乱逃了出来,隐居在了箕山。但他不愿意做周朝的臣民,于是带着一批殷商贵族和余民向东迁移到了辽东和朝鲜北部,在那里建立了箕子朝鲜政权为朝鲜人的祖先。
微子:微子,原名子启,因封地在微,又称微子。商王帝乙有一母同胞三个儿子,子启是长子,子衍是次子,帝辛是三子。帝乙立第三子帝辛为王。他也就是商纣王。商纣王最后几年昏而殆政,比干、箕子,微子多次劝告无果。微子身为王室长子,掌管着家族的祭器。祭器是举行祭祀时专用的器具,是家族的圣物。微子带着祭器与弟弟隐居它乡。
武王姬发灭商后,微子拿着祭祀的器具,肉袒面缚跪在武王的军门前谢罪,希望武王不要灭绝殷商的祭祀和保存殷商的百姓。武王知道微子的才能和德行,于是释放了他,并分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后来武庚叛乱,被周公打败,于是微子被封在宋地,延续殷商的祭祀,治理殷商的遗民。
商纣王最后几年的残暴与昏而殆政,司马迁在《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这样写道:纣王“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是非不分);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狂妄自大);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北里之舞,靡靡之乐(荒淫无道);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残害无辜);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喜欢奸佞之臣)。
面对纣王的这些暴虐:三贤的面对有了不同的结局:比干以死强谏,被剖了心,箕子强谏散发装疯被贬为奴,微子隐忍,隐居他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归顺周朝,后武庚叛乱,周公命微子延续商朝祭祀,并作《微子之命》来训诫他,封于商丘建立宋国,宋国是周朝的客人,没有朝贡的义务,名义上政治地位次于周王室。除此之外,周朝还允许宋国保留商朝的文化制度、政治制度、生活习惯“以殷制殷”;但是周朝在宋国周边安排了一圈的姬姓诸侯国,并在兵力上极大的限制了宋国。当时周朝礼制大诸侯国可建三军,宋国是最大的诸侯国不到一军。
微子以“道”为准则,不与无道者谋。“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选择了顺从天道。所以说隐忍成就了宋微子成就了“五千乘之劲宋”。
微子受封在如今的商丘、在原来商朝地界建立宋国,从商朝旧典,奉守商族的宗祀。地理范围大致在今河南东部,以及接近河南的山东、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自此,史书上称微子启为“宋微子”。微子天性善良,品德忠厚,以仁德著称于世。他勤于国政,严于律己,对民仁爱,轻赋减征,鼓励人民发展生产,积累财富,国家逐渐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深受宋国人民拥戴。宋国“先王之后”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为“上公之国”。周王室对宋微子也很是尊重。在微子时期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宋国都是各诸侯不敢轻侮的国家。
宋国此后立国800余年,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姓氏》载,殷商的遗民后来基本上都留在宋国。子姓宗族后来衍生岀华氏、桓氏、戴氏、孔氏、沙氏、桓氏、司马氏、目夷氏、向氏等51个姓,颇为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