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华夏历史上存在许多生不逢时的人物,他们或为文臣、或为武将,亦或为一国之君。他们的才能和志向原本是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可他们生错了时代,被所处时代的大环境所影响,有才难为,有志难伸,最后郁郁不得志,带着遗憾离世,比如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汉武帝时期的李广和明朝的崇祯皇帝等等。
宋孝宗赵眘[shèn]同样是这样的人,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众多史学家赞誉他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宋末文学家周密称他“天纵睿圣,英武果断”,明末文学家张溥赞他有“尧舜之资”,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他是“大有为之君”,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认为他“有猷有为,足以兴复”。然而,好评如潮的他却终其一生也未能恢复旧山河,成就北伐大业。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看看他是如何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宋孝宗画像
一、巍巍孝庙,圣德天通1、克绍高宗
宋孝宗赵眘是南宋继宋高宗赵构之后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生父不是赵构,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6世孙赵子偁。早在北宋初期,自从赵匡胤死于一场离奇的“烛影斧声”之中后,北宋皇帝世系便由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一脉传承。然而一场靖康之变下来,赵光义一脉的北宋宗室不是死于战乱,就是成为金军的俘虏,侥幸逃脱的赵构跑到江南重建南宋王朝。
赵构鉴于自己的亲生儿子已然早夭,自己短时间内又没法再生出儿子来,且近支宗室几乎“全军覆没”,便颇为无奈地决定从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构是赵光义的六世孙)中公开选出一名“族侄”来放到宫中扶养,以作为自己接班人的备选。经过有关官员的层层筛选,最终摆在赵构面前的是从1645人中挑出的2个人选。赵构在亲自面试完两个孩子后,觉得自己和其中那个较为瘦弱的孩子更为投缘,便将他留在宫中抚养,这个孩子便是年方6岁的赵眘。
靖康之变
赵构当时年纪并不大,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都觉得他可以再生儿育女,于是对赵眘也没太多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名医的诊断,大家逐渐都知道赵构大概率是失去生育能力了。那么作为赵构养子的赵眘是很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的。话说后宫之中从来都不缺“红眼病”,颇受帝宠的吴才人眼见赵眘在张婕妤膝下承欢,便硬是求着赵构又选出一个5岁的赵璩来给她抚养。
这个吴才人后来成为了皇后,她和韦太后两人都支持立赵璩为继承人。可赵构在对2名养子的近30年考察中,觉得赵眘更让人踏实。于是他为了力排众议,让人分别给2个养子各送去10名美女,用以考察他们的心性和品行,结果没有让赵构失望,胜出的是赵眘。公元1162年,56岁的赵构以“倦勤”为由正式禅位于赵眘。当天把相关仪式搞完后突降大雨,新君赵眘冒着大雨,亲自护送赵构回宫,赵构满意地对近侍说道,“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宋孝宗和宋高宗的血缘关系
2、增光大业
36岁的赵眘甫一即位,便着手准备北伐大业,他先是顶着巨大压力给岳飞伸张正义(单此一事就足见他的勇气和智慧,要知道当时赵构的话语权绝对比他大),后让主战派的张浚回朝任职,负责筹划北伐相关事宜。公元1163年,也就是赵眘即位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一反常态,组织了一场著名的“隆兴北伐”,虽说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
眼见北伐非一朝一夕之事,赵眘在北伐失利的第一时间便及时调整策略,让主和派的大臣出马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此后,他励精图治,将所有的情绪转化为动力,潜心致力于提升南宋的综合国力,以图为后续北伐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整肃吏治,他一改赵构时期的“有法不依法”,无论是谁,他一视同仁,格外注重法制的落实情况。为完善官吏的考核制度,他力排众议,限制每批次的官员晋升名额,择优选用。
隆兴北伐
为避免冗官问题不断恶化,他以一己之力与士大夫群体PK,取消“任子制”,规定所有官员到了年龄必须强制退休,且退休后不能再让其子孙享受恩补特权。为遏制冗费问题,他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下令取消会庆节(皇帝生日),裁撤膳营和教坊等机构。为促进经济发展,他下令将朝廷掌握的大量官田对民间出售,并设立专门负责总管财政的“国用司”。
赵眘仿佛是铁打的一般,他精力着实旺盛,文武并用。他在“隆兴和议”之后多次组织大规模的阅兵活动,旨在整军经武,提振士气。他在这种“体力活”上面照样能切实做到身体力行,不管寒冬,还是酷暑,他练武不止,这在两宋皇帝中实属罕见。史载他有一次连续多日苦练骑射,大臣周必两次三番地入宫劝谏,因为在大部分的大臣看来,赵眘这样做有失皇帝尊严,且容易伤到身体。赵眘给周必的回答是,“正以仇耻未雪,不欲自逸尔”。
宋孝宗练武图
二、事机屡乖,志卒弗伸1、内部有掣肘
赵构是历史上少有的高寿皇帝,他在禅位之后又活了足足25年之久。他的长寿不可避免地对赵眘形成了难以言表的掣肘和干预。赵构虽说默许了赵眘给岳飞伸冤,也没有极力去阻止“隆兴北伐”,可他在明里暗里的各种动作对“隆兴北伐”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他常对赵眘说,“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意思是让赵眘等他去世后再琢磨北伐的事情。
有人会说赵眘不是皇帝吗?他用的着听赵构的吗?首先,赵构是他名义上的父亲,在以孝道治天下的宋朝,他如果不尊重赵构,或者和赵构起冲突,他所承受的压力将是巨大的;其次,赵构能在危难之中建立南宋,且始终不愿意迎回徽、钦二帝,足以说明赵构对南宋的掌控力和他的权欲是成正比的,和这样的人翻脸,必然是自讨苦吃,或者说两败俱伤,给他人可趁之机。
赵构画像
举个例子来说,退休后的赵构有一次跑到灵隐寺散心,期间遇到一个特别殷勤的行者,并从行者口中“得知”他原是一名官员,只因被同僚诬陷,方才沦落至此。赵构便“爱心泛滥”地表态让这个行者官复原职。赵眘做事不像赵构,他在让人调查后得知这个行者是罪有应得,于是没有按赵构的意思办。结果赵构后面又遇到这名行者了,他在得知赵眘没有按他意思办后,当即雷霆大怒,迫使赵眘只得无奈地让行者官复原职。
赵眘在这种环境下好不容易才逐渐把自己的话语权给搞起来,可他在四顾之下,能够为他分担的大臣几乎全都凋零了。之前被他倚重的张浚在“隆兴和议”达成之前就因为赵构的干预而被贬出京,结果半路上含恨而终。张浚死后,赵眘先后用过叶颙和蒋芾等众多主战派大臣,可惜无一人能够撑起局面,最后用了年轻辈的虞允文,然而虞允文在奉命到巴蜀筹划北伐之事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史家称孝宗朝为“有君无臣”。
隆兴和议
2、外无衅可乘
赵眘即位的头一年,北边的金国也发生了皇位变更,那个成就虞允文采石矶战神之名的金主完颜亮被废(后死于乱军),继位的是在金国诸皇帝之中有“小尧舜”之称的完颜雍(即金世宗,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完颜雍初登大位,便迅即平定了契丹之乱,接着威服各路将帅,亲自指挥他们粉碎了南宋的“隆兴北伐”。
不同于岳飞遇害时的形势,金国在完颜雍的带领下,国力稳步提升,即使是在一向薄弱的经济方面,也不比南宋弱多少。完颜雍治政完全不像一般金国皇帝,他不光懂得中原王朝的治国之道,还能付诸实际行动。赵眘崇尚节俭,完颜雍一样能做到勤俭治国;赵眘注重农业发展,完颜雍同样懂得与民休息的道理。
宋金对峙形势图
赵眘尊儒,完颜雍亦能做到大力提倡儒学教育。金国在完颜雍的精心治理下,出现了“大定盛世”的景象。最关键的是完颜雍的在位时间并不短,从公元1161年到公元1189年,整整28年,等他去世的时候,赵眘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这就像项羽遇到了刘邦,周瑜遇到了诸葛亮,彼此之间除了“棋逢对手”的快意之外,更多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催。
公元1172年,赵眘亲自送虞允文到巴蜀,君臣二人约定共谋北伐,虞允文负责经营长江上游,赵眘则负责长江中下游。翌年,赵眘开始催促虞允文和他一道出兵北伐。然而虞允文考虑到金国的朝局稳定,国力强盛,没有可趁之机,便每次都回绝了,并规劝赵眘“相机而动”。赵眘原以为虞允文有负于他,可后来在看了虞允文所练新军后,发现虞允文不是不努力,只是真的在等待时机,可惜时机未至,虞允文就已然去世了。
一代名臣—虞允文
结语佛家讲,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宋孝宗赵眘得天之幸,从平民跃为皇帝,他德才兼备,有勇有谋,志向远大,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然而他在面对“孝道”和“王道”之间的关系时,常常只能无奈地选择“孝道”。赵构的恩情,他不能忘,一旦忘了,他就不是宋孝宗。
另外,他不管如何努力,他的对手同样戮力发展,压根就不给他机会,而且他手底下前期除了个年迈的张浚,后期除了个虞允文之外,几乎无人可用。如果把他和赵构换一个时代,或许南宋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赵构是有人可用而不用,赵眘是想用人而无人可用。
参考文献:
《宋史》
《细说宋朝》
《三朝北盟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