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海战失败后,日本战时的作战计划揭秘

战争史札记 2024-11-29 17:21:43

从日本各大军种航空兵的战史来看,海军航空兵在战报中添油加醋地渲染胜利,并非孤例。但是,若论起在二战期间,将胜利吹嘘得既持久又夸张的,海军航空兵独占鳌头。他们不仅热衷于将小小的胜利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丽,更是将那些颜面尽失的挫败巧妙地包装成了震撼世界的凯旋。特别是1944年10月12日至18日的菲律宾战役,被后世比喻为“拿破仑自诩特拉法尔加之战后击溃纳尔逊舰队的又一谎言巅峰”,足见当时日本战报的荒诞不经。

即便在如此明显的谎言面前,日本军方竟对这些离谱的战果声明抱持着不容置疑的信任。对于那些未能生还的飞行员,如果他们既没有确凿的战绩——比如击沉敌舰,也没有发送回任何战斗报告,他们的上级竟然会基于一种莫名的“道德信念”,认定他们已在海战中建功立业。而有些航空兵指挥官,虽然身处预备队,无需亲自上阵编造战绩,但整个日本社会对美军损失的夸大愈演愈烈。

首先,当时的日军陆基航空兵确实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美军航母编队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其次,日本人开始依赖一种近乎绝望的策略——“特攻战术”,也就是我们所知的“神风”敢死队。尽管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日本社会看来,简直是悖离常理的疯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为日军提供了一种对抗美军的有效手段。特攻战术不仅赋予了日军打击美军航母、两栖作战及支援编队的能力,更是他们在战斗中能够给美军造成实质性伤害的唯一希望。至少,“神风”特攻队的战绩,比起那些耗时十一个月才勉强击沉一艘敌舰的战例来说,要“光彩”得多。诚然,帝国海军的通信网络在很大程度上,照亮了美军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菲律宾海海战结束后,日本首次展现出对作战预案的针对性制定——捷号作战方案,这份方案更多地是基于对美军可能行动方向的预判,而非具体的进攻时间表。可见,日本高阶军官们在预测美军进攻地点与时间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准确性。但遗憾的是,日军在一点上略显迟钝:美军对莫罗泰岛和贝里琉岛的迅猛攻势,以及航母编队对菲律宾的远程打击,这些举动分明是在向世界宣告,菲律宾即将迎来一场更大的风暴,而日军却未能提前嗅到这股不祥的气息。1944年8月10日,一场关乎日本命运的会议在马尼拉举行,参与者包括日本海军军令部、联合舰队以及南西方面舰队的指挥官们。会上,海军军令部的参谋们基于搜集到的各种情报,大胆预测美军的下一次主攻方向将是菲律宾,时间在10月下旬。而小泽治三郎将军则持更为紧迫的观点,他认为美军的进攻可能会提前至9月下旬。最终,日军大本营在9月21日发布了第462号命令,要求帝国海军在“10月下旬或之后”加强菲律宾地区的防御工事。在马里亚纳群岛失守与菲律宾海海战落幕后的短短一周内,日本的参谋团队开始酝酿一场大胆的战术调整,他们计划将两支原本独立的部队整合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而空中力量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任——担任早期预警的哨兵,而侦察部队则将活动范围扩展至700英里之外,执行搜索任务。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一旦侦察到美军的两栖及支援部队,日本海军的舰艇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奔袭至滩头,根据最初的预估,这个时间窗口甚至可能缩短至美军登陆后的48小时之内。尽管日本陆军接到了保存实力以备“决战”的指令,但在面对美军成功建立滩头阵地的情况下,他们仍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歼灭美军的重任。情报部门则预测,日军精锐第16师团将在这场即将到来的较量中与三个美军步兵师正面交锋。

对于日本帝国海军而言,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协调海军与陆军航空兵之间的合作。尽管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舰艇的基地、水面舰艇编队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但海军依然期盼着这些空中力量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战场。但是,这种地理上的分隔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了不小困扰。美军在菲律宾地区的登陆行动,巧妙地避开了日军舰艇能够迅速反应的打击范围。莱特岛与林加岛之间,经度相差整整20°,与日本内海之间的纬度差距亦是如此。这样的距离,日本帝国海军的打击编队,无论是从南方还是本土出发,都必须至少进行一次加油,才能勉强抵达战场。这就意味着,它们要么在文莱稍作停留,要么前往科伦湾与前来支援的油轮会合。科伦湾,这片宽广的水域,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卡拉棉群岛的两大主岛分隔开来。从现有的油轮数量来看,这样的战略安排让日军在资源投送方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任何一支意图挺进菲律宾的日军主力部队,都将面临帝国海军管辖能力的极限--日本油轮及其船员的损失过于惨重,以至于日本战舰在行进途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补给。因此,燃油补给作业只能在港口内进行,而油轮的稀缺,更是让任何参与菲律宾作战的舰艇都面临着长达两个月的漫长等待,才能再次发起攻势。1944年8月,日本帝国海军内部曾围绕“是否要通过一般的军事行动来消耗敌军力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海军中将宇垣缠认为,那种依靠庞大的部队数量优势来消耗敌军的战术,无异于逃避现实。他麾下的打击编队,拥有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和“长门”号这样的重型武器,而他本人,更是“海上游击战争”这一战术的坚定信奉者。在这场关乎国运的较量中,他和他的部队,正努力寻找着那条能够改写历史、扭转乾坤的道路。在9月的模拟战役中,日军水面舰艇即便肩负着搜索美军两栖部队与运输舰队的重任,也被赋予迎击任何偶遇美军航母编队的命令。推演中,除小泽治三郎一人,其他将领大多以一种近乎漠视的态度,对待整个演习的进展及战略预估。在小泽治三郎的不断催促之下,他的航母编队率先做出调整,解散了一个由海军中将志摩清英率领的巡洋舰支队。这支队伍阵容不小,包括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紧接着,又一个战斗编队也告别了航母,它由2艘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组成。原本,这支由海军中将西村祥治指挥的战斗编队,应当加入栗田健男指挥的日军主力作战部队。但是,志摩清英舰队的任务起初并不明朗,直到最后才接到命令,通过苏里高海峡前往莱特湾。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后,志摩清英终于在文莱与栗田健男会合,并按照命令,在10月25日清晨驶入了莱特湾。与此同时,西村祥治的编队也脱离了栗田健男的指挥,受命单独穿越苏里高海峡,进入莱特湾。小泽治三郎曾一度表达过不满,认为他的诱敌编队与栗田健男的舰队无法协同作战,他坚持认为栗田的舰队应当直接接受联合舰队的指挥。但遗憾的是,无论是联合舰队还是栗田健男的舰队,都没有试图让栗田与西村两位将领的舰队保持步调一致,更没有展现出任何促使双方进行协作的意愿。此外,栗田健男接到了一项指令,要求他越过圣伯纳迪诺海峡,在10月25日周三清晨直接进入莱特湾,以抢占先机。

上级这一命令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设想,而这个设想正是海军编队经过数周艰苦训练所期望实现的。栗田健男的编队原本已准备好进行夜间行动,但最终却选择在白天对美军航母编队和两栖部队发起进攻。早在10月10日,美军航母就已开始在琉球群岛、台湾岛以及菲律宾海域展开为期一周的猛烈打击。就在同一天,日军联合舰队司令部下达了执行“捷二号”作战的命令。这场进攻尝试,虽在其他场合也有所提及,但成效甚微,几乎与日军陆基航空兵全军覆没的损失不相上下。在那一周里,日军从北方的日本本土以及中国大陆调集了1425架战机前来助战,试图为接下来的作战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就连小泽治三郎的舰载航空兵也加入。但是,日军在战斗的前三天就派出了761架战机去攻击美军航母,结果却损失了321架。到了1944年10月17日,第一航空舰队的战机数量已经锐减至98架,而仅仅三天之后,这个数字更是降至了可怜的40架。在当天的战斗中,第一航空舰队每次出击都只能勉强派出2架俯冲轰炸机和3架战斗轰炸机,杯水车薪。10月18日,日美双方在空中力量的对比上出现了悬殊差距。当日本的第一航空舰队仅动用17架战机去攻击莱特湾的美方舰队时,美军的航空母舰却已经派出了685架舰载机在莱特岛上空执行打击任务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而这还不包括执行战斗空中巡逻任务的战机数量。到了10月21日,日本第一航空舰队的战机数量已经减少到了惊人的8架。再来看日本帝国海军参与行动的舰艇,它们的最大侦察半径只有700英里。而当美军的登陆部队还在这个侦察半径之外时,“捷号”作战行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已经被彻底击溃了。此时,日军内部的战斗序列也开始出现了混乱。日军原本拥有三个舰队,每个舰队都有独立的指挥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栗田健男的舰队也不得不被一分为二,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战局。

志摩清英的舰队与西村祥治的舰队虽然相隔数百英里,但它们接到了同样的命令。然而,志摩清英对西村祥治舰队的行动计划却一无所知。10月18日,当日军大本营的会议室里灯光昏黄,气氛凝重,海军行动部门的首脑提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日本帝国海军,是否要在浩瀚的大海中寻找一个“命运终焉的静谧之地”,并精准捕捉那“死亡之花绽放的瞬间”?这四个月来,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已经铺就了这条不归路,如今,那朵预示着终结的死亡之花,终于迎来了它绽放的时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