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是这么来的

明日追风者 2024-11-14 08:26:38

在淮海工业集团,有这么一支班组。他们先后拿过“淮海集团优秀班组”“兵器行业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这就是一分厂102组。之所以名声响亮,成绩优异,是因为时时刻刻,小组成员都拧成一股绳。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生产出力,为工作尽心。

刘凯:一双巧手

用做零件的方式,来做一个“鲁班锁”,是什么概念?在一次创意大赛上,刘凯就用机床和钢件实践了一次古代工匠的“榫卯”结构,这倒不是单纯为了好看,而是他想通过其中的方法,练习自己的操作技能,以便今后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这不,一次生产中,遇到四轴、五轴加工更换的问题,他就通宵达旦干了两天,通过改善工装夹具,成功突破了瓶颈。他说:“只要对工作好,我都愿意去尝试。”或许,正是这份心劲儿,让这双巧手摇身一变,成了“三晋技术能手”。

温玉光:少言的嘴

与刘凯一起拿到“三晋技术能手”的,还有温玉光。问起他对工作的看法,对过往的总结,他想了很久就说了一句“我想的就是怎么能把活干好。”他不仅擅长多轴加工及编程,而且还是复杂零件的克星。有一次,在某重点零件生产中,为了提升刀具寿命,保证零件质量,他分析零件结构,和大家伙一起研究出了“多轴一刀流加工法”。与此同时,作为副组长的他,虽然不善言辞,却因为乐于助人而收获了个好人缘。

张惠平:一双慧眼

张惠平,是小组为数不多的女职工。她的厉害之处就是她有一双发现别人特长的眼睛,还擅长把这些归纳总结。同事们经常看到她拿着本对班前会进行记录,对各种问题进行标注。这样,既可以留下资料,让大家伙进行提升,又可以留下痕迹,让成员们进行反思。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让问题在微小处得到了解决。作为小组宣传委员的她,还总是乐于学习,积极传达上级精神。前段时间分厂组织质量知识竞赛,她就拿到了第一名。

江波:最强大脑

常见的机床,是三轴、四轴、五轴的,而江波的好伙伴,却是一台车铣复合的九轴车。所以让他来操作,就是因为他喜欢钻研多轴领域的加工难题,遇到的问题越是复杂,他越是兴奋。前一阵子,在某个重点零部件的加工中,零件材料硬度较高,又是薄壁,极易变形。他就通过软件进行3D模拟,在反复琢磨后,选择了最优的加工方式。让工序更为集中,让效率更为高效,让质量更有保障。

吴非:用心树人

作为班组长,吴非一边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一边又要统筹小组的生产、技术、安全、质量等难题。在面对任务急、零件多、结构复杂等多重难题的情况下,他安排大家进行了“多能工”培训,使大家伙都参与到每一个工种的生产中,最终实现了“一人多能、一岗多人”的工作状态。与此同时,他还在班组积极树立先进人物榜样,激励成员的全面发展,让小组内形成了竞先争优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帮着大家进步的同时,他也没落下自己,他设计的多个专用夹具和创新工艺思路不仅解决了众多生产加工难题,而且还拿到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杨兴隆:小组灵魂

说起杨兴隆,他既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又是“中国兵器杰出工匠”,还是102组的灵魂人物。他有一本自撰的《多轴加工实战精粹》,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内容详尽。大家伙对这书的评价,就是“一书在手,数控不愁”。除此之外,因为有杨兴隆和大师工作室,还为班组培养了不少骨干成员,带出了5个徒弟。在某国家重点项目中,他就带领徒弟们发挥集群效应,通过工艺改进、方法提升,综合解决了各项难题。

102组,有巧手、有慧眼、有善心、有强脑,还有时时刻刻为大家伙提神树榜样的灵魂人物,也难怪,从他们手中出来的产品是有质量保障的。

图/文 晋爽

编辑:晓瑞

0 阅读:1

明日追风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