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凝土建筑领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深知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混凝土强度能否有序发展、表面缺陷能否有效控制、耐久性是否能满足使用年限要求,这些关键指标与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细节把控以及混凝土养护紧密相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施工现场那些不规范施工,对混凝土质量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与危害。

01
混凝土振捣顺序和方法不当
混凝土振捣是确保其密实度的关键环节。若振捣时未依照规定顺序操作,采用了错误的振捣方法,或者出现局部漏振情况,后果相当严重。这会致使局部区域砂、石大量聚集,混凝土变得疏松不密实,出现蜂窝状孔洞,甚至形成较大的局部孔洞。尤其是在钢筋布置密集的部位,更容易出现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从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来看,振捣不充分会使骨料之间的空隙无法被水泥浆完全填充,形成薄弱区域,极大地削弱混凝土的整体强度与耐久性。

02
忽视混凝土构件养护的后果
在混凝土领域,水对水泥水化反应极为关键。水泥遇水发生水解与水化,生成氢氧化钙、水化硅酸钙凝胶等产物,构建起混凝土结构。从反应动力学看,水的量和状态左右反应速率与进程,所以环境湿度显著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
湿度不足时,混凝土失水,水泥水化因反应物浓度降低而减缓甚至停止。尤其在早期,水泥水化正快进行,干燥影响更大。微观上,充足水分利于水化产物生长连接,形成致密结构;干燥则致水化产物发育受限,孔隙无法填充,结构疏松。同时,失水产生收缩应力,超混凝土抗拉强度就引发干缩开裂。早期受干燥影响,混凝土 28 天抗压强度相较标准养护可能降 20% - 30% 。
而且,失水加速混凝土表面碳化。碳化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表面失水使孔隙开放,二氧化碳易进入,碱度降低,削弱对钢筋保护,增大收缩,综合导致耐久性能大幅下降。像碳化后的混凝土更易受氯离子、硫酸盐侵蚀,缩短结构寿命。

03
混凝土浇筑时落程或浇筑层厚度过大
混凝土浇筑时,落程和浇筑层厚度是关键参数,控制不当会严重影响质量。对于顶部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柱、墙等工程,浇筑高度过高会引发诸多问题。
混凝土由粗骨料、细骨料、水泥和水组成,落程过大时,不同材料因密度和粒径差异,在自由下落中分离。粗骨料密度大、阻力小,先分离滚落至外侧或底部,砂浆密度小、流动性好,随后落下,造成离析。
离析使粗骨料在楼板边角堆积,导致“蜂窝”“麻面”“烂根”等缺陷。“蜂窝”因粗骨料集中、砂浆填充不足形成空隙;“麻面”是砂浆分布不均致表面粗糙;“烂根”在构件根部,因砂浆少、强度低而损坏。此外,离析还使砂、石分布不均,影响整体均匀性和密实性。
自由倾落高度过高,混凝土冲击力大。撞击钢筋或模板时,可能砸弯钢筋、使箍筋错位。箍筋错位影响对纵向钢筋约束,降低抗剪强度和整体稳定性;钢筋弯曲、错位改变应力分布,易产生应力集中,影响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04
混凝土过早拆模引发的系列问题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里,拆模时机关乎结构性能与安全。混凝土强度未达拆模标准就过早拆模,会引发诸多严重问题,威胁结构完整与耐久性。从力学性能看,过早拆模易让混凝土受拉区开裂,严重时受压区也会破坏,引发安全事故。混凝土凝结硬化时,微观结构与强度逐步发展,强度不足时拆模,内部结构未稳固,抗拉抗压弱,承受自身重力与施工荷载,受拉区易裂。
过早拆模还会大幅增加混凝土徐变量,导致结构变形。徐变是混凝土长期受荷产生的随时间增加的变形。过早拆模使混凝土在强度低时就承受荷载,内部水泥石结构不稳定,颗粒间粘结弱,持续荷载下,凝胶体粘性流动,骨料与水泥石界面现微裂缝,徐变累积,影响结构外观,改变受力状态,降低安全性与适用性。
混凝土强度低时过早拆模,拆模中构件易坍棱掉角或局部坍塌。强度不足,水泥砂浆与骨料粘结弱,拆除模板的外力易破坏表面结构,边角混凝土脱落。强度严重不足时,甚至局部坍塌,削弱构件断面,减少承载面积,影响承载能力,外观缺陷也降低建筑品质。
而且,过早拆模因混凝土强度低,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能力变差。在构件自重、施工荷载及振动作用下,两者粘结力难抵抗相对位移,钢筋易在混凝土内滑动,降低握裹力。握裹力是协同工作关键,降低后钢筋无法有效传力,结构受力恶化,后续可能因协同失效出现裂缝、变形甚至破坏。
此外,过早拆模使混凝土表面过早失水,加速碳化,降低耐久性。表面失水后孔隙开放,二氧化碳易进入与氢氧化钙反应,碱度降低,削弱对钢筋保护,还引发收缩,加剧微裂缝发展。

05
施工单位擅自处理混凝土质量缺陷
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构件难免出现蜂窝、麻面、裂缝、露筋、孔洞等质量缺陷。但部分施工单位因思想和技术缺陷,对这些缺陷处理不当。
思想认识上,一些施工单位对质量缺陷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为追求进度和经济效益忽视工程质量。技术层面,可能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有效处理方案,无法准确判断缺陷成因和严重程度,采取不恰当处理措施。
施工单位擅自任意修补质量缺陷且未经加固补强,后果严重。从结构性能看,这种修补只是表面处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如蜂窝、孔洞缺陷,简单用水泥砂浆填补,不清理内部松散混凝土和加固,填补部分与原混凝土粘结强度低,受力时易再次破坏,使工程存在终身缺陷,影响建筑使用寿命。在对混凝土实体检测时,擅自处理缺陷会影响对混凝土性能的真实判断。

06
施工现场任意加水
建筑施工中,现场管理严格与否对混凝土工程质量影响重大。但部分施工现场管理松懈,工人为施工便利,常擅自向拌好的混凝土加生水,既未经双方技术管理人员商定认可与鉴证,加水后也不二次搅拌,甚至直接用水管、水枪在泵车进料斗加水,严重破坏混凝土拌合物质量。
从施工规范讲,混凝土配合比经科学计算得出,随意加水打破平衡。从材料学看,任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游离水和层间水增多。游离水蒸发留孔隙,增加硬化浆体空隙率,层间水削弱水泥与骨料界面粘结力。
水灰比增大和界面粘结力削弱,直接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硬化时,过多游离水阻碍水泥水化产物填充,使内部缺陷增多。而且,游离水和层间水增多降低耐久性,孔隙成有害物质侵入通道,加速混凝土腐蚀破坏,缩短结构使用寿命。

07
浇筑管理不当,布料不匀
混凝土浇筑管理及布料均匀性,对构件质量至关重要。浇筑顺序不合理、布料方式欠佳,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甚至引发严重事故。合理浇筑顺序能保证混凝土均匀上升,利于排出气泡,确保密实度。若顺序混乱,像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时,局部区域混凝土堆积过高或过低,会产生压力差,振捣效果不均,先浇筑部分可能初凝,与后续浇筑部分形成施工缝,影响整体性。
布料不均同样危害大。混凝土各成分需均匀分布才能保证性能。布料不当,构件内砂、石料分布不均。砂、石料集中区,混凝土难振捣密实,易出现蜂窝孔洞,降低强度;砂浆多的区域,收缩变形大,表面易现麻面,影响外观和耐久性。严重时会形成大孔洞,降低承载能力,孔洞周边应力集中,引发裂缝扩展,威胁结构安全。

08
施工现场要求坍落度过大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因钢筋密集等结构特点,部分施工单位为方便施工,常要求混凝土坍落度过大,这对混凝土结构性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坍落度过大意味着拌合物中水含量相对较高,会使骨料与水泥浆相对运动加剧。
浇筑时,坍落度过大易使骨料沉淀,导致混凝土拌合物垂直方向分层,底部骨料集中、上部浆体较多,造成部分结构浆体密集、部分结构骨料匮乏。硬化后,不同部位强度和密实度差异显著,混凝土结构强度不均匀。强度不均匀严重影响混凝土承载能力。受力时,强度低部位易应力集中先破坏。

09
洒生水收面
混凝土施工收尾的收面工序很重要,但一些施工现场,工人为方便洒生水收面现象常见,技术人员也不制止,严重损害混凝土质量。从材料特性看,洒生水收面会增大混凝土表面水灰比。水灰比决定混凝土性能,表面水灰比改变影响微观与宏观性能。洒生水使表面水分瞬间增加,水泥总量不变,水灰比增大。水泥浆体硬化时,水分过多致水泥颗粒水化不充分,水分蒸发后留下大量空隙,使表面疏松。
表面疏松危害多,一是强度大幅降低,水泥水化产物及与骨料的粘结减弱,外力作用下,表面易磨损、掉块。二是抗碳化能力下降,疏松结构让二氧化碳更易扩散,加速碳化,降低碱度,削弱对钢筋保护。最终导致混凝土表面起灰、返砂、开裂。起灰是表面易掉粉尘,返砂是细骨料脱落,开裂则为有害物质侵入提供通道,加速结构劣化,缩短使用寿命。
商品混凝土本质上是半成品,其质量缺陷的控制以及强度的有序增长,依赖于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遮盖保护等工艺的精心组织与严格实施。只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规范施工,才能确保混凝土强度达标,保障工程质量。各位砼友,你们对这些不规范施工行为有什么看法呢?在实际工程中,你们还遇到过哪些其他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问题呢?又是如何解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