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山旮旯里的朝议大夫第,竟藏左宗棠奏请皇帝钦命的从四品文官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2024-11-02 11:15:30

梅县区松口镇松东的上中下三畲,是梅县松口片有名的山旮旯,这里有建于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的大型客家古民居,“朝议第”和“大夫第”。如此偏僻的山村里,为何会有如此大型的古民居,而且还是从四品文官“朝议大夫”的官邸呢?朝议第的大门联“朝廷滚(衮)冕谁增辅?议院参详孰赞成?”还有点舍我其谁的霸气呢!

松口中畲的大夫第门楼

松口中畲的朝议第(朝议大夫的官邸)大门

松口中畲的朝议第(朝议大夫的官邸)外观

朝议第和大夫第

大夫第仰多楼(示门前斗方)

查看《巫氏族谱》记载,结合中畲村朝议第、大夫第的华士公后裔介绍,我基本了解了朝议大夫第的来龙去脉。

朝议大夫第的官厅

朝议大夫第官厅上方的木雕

巫氏第三十九世华士公,号植斋,谥号“纯裕”,出生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六月,是清代的国子监学生。常言道,靠山吃山。华士公年轻力壮的时候,充分利用中畲村丰富的森林资源,组织村民将砍伐的树木,做成木排顺着河水运到潮州售卖。华士公不怕辛苦,不断在松口到潮州之间来回贩运木材,赚了很多钱。

巫氏族谱

年龄稍大后,华士公在大埔老县城学宫前圩(今茶阳大埔中学门前,正对父子进士牌坊的学前路)开了一间华丰号米行,坚持薄利多销,把米便宜卖给贫苦人家,使他们不再担心食不果腹。米行生意因此比较红火,赚了不少钱,但华士公依然坚持勤俭持家,日积月累,储存了很多钱,开始在中畲村买地,建造了行恕楼、仰多楼两座大屋。

仰多楼大门

华士公目光长远,还在仰多楼(后来的大夫第)的旁边建了一座私塾,取名为“香山书屋”。高薪聘请先生执教,巫氏族人全部免费入学。

香山书屋的大门

后来,梅城募集资金修文昌祠,华士公捐的款最多。凡是遇到有修路建桥的,华士公都慷慨解囊,带头捐款。他还在中畲村出松口的大路边,独资捐建了一座新茶亭,方便闽粤两省的过往行人歇息。

路边的茶亭

华士公一生乐善好施,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一月仙逝,享年84岁,在当时是非常长寿的了。华士公过世后,先葬在深教乡(现桃尧镇深教村),同治三年(1864年)迁葬本乡的金斗坑,喝形为“美女缠腰”。

中畲村一角

华士公娶妻葛氏,生了6个儿子,其四子和凤公,号梧轩,克勤克俭,牢牢守住了华士公的家业。左宗棠到闽粤边区围剿太平军的时候,清兵因长途奔波,粮食供应跟不上,和凤公向左宗棠赠送了一百石的大米(清朝时期,一石大米的重量为180斤,和凤公实际捐赠了18000斤大米)。平定太平军后,左宗棠奏请同治皇帝,诰封和凤公为从四品朝议大夫,赏戴蓝翎(蓝顶挂珠的帽子),和凤公从此名声大振。仰多楼的一扇外大门更名为“朝议第”(见照片),另一扇外大门则更名为“大夫第”(见照片)。

大夫第的斗方

光绪四年,和凤公仙逝,享年80寿,葬于茶源乡水口油箩石下的贵人坐殿形肚脐穴。

0 阅读: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