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宁可不给儿子封王也要封卢绾,最后卢绾为何还要反叛

熊哥的日记 2022-01-26 14:14:52

刘邦与卢绾反目成仇,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立场不同,他们代表的是不同的阶级,刘邦是统治方,是皇帝,卢绾是诸侯王,只比皇帝次一等级,但是卢绾有很大的自治权,同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异曲同工。

唐朝,玄宗前期的节度大都使听命于朝廷,后期就出现了一个阳奉阴违的安禄山。有人说安禄山是外族,其心必异,反是必然。其实归根结底是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型同一个独立的王国,积累起了对抗朝廷的能量。

平定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覆水难收,这些藩镇都是浑水摸鱼的渔利者,名义上还是唐朝的节度使,他们中间大多数也不是外族,但他们的内心大都不愿意服从唐朝廷的绝对统治。可见,安史之乱起于制度,而不是人心。

汉初异姓诸侯并立与唐朝的藩镇割据很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主动出让利益的结果,而后者多半是趁火打劫,持一副倒逼的姿态,让朝廷承认。安史之乱过后,唐朝又勉强维系了近15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朝廷权威名存实亡,最终还是在藩镇割据的蚕食下分崩离析。

对于这样的结果,唐朝皇帝不是没有预见性,只不过是没用办法阻止,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实现中央集权的实力,于是默认现状,尽量与藩镇避免冲突,两者相安无事,维持一个表面完整,实际已经支离破碎的帝国。

回头来看汉初,刘邦完全有实力改变与异姓诸侯并存的局面,尽管还用了许多令人不齿的手段,但是绝大多数的异姓诸侯都被他逐一拿下。大至顺序是,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唯一剩下的就是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刘邦为什么不动吴氏父子。因为他们统治的范围是汉朝的西南边陲,而这个地区是越族的杂居带,当时的越族与朝廷还存有一定的离心力,对刘邦来说如同一个烫手山芋,吴氏父子正好可以起到一个代理人的作用。所以,这是刘邦在权衡利弊之下,做出的选择。

同样再从汉朝的现实考虑,卢绾显然不具备吴氏父子的作用,刘邦让他在燕国为王,显然不如用刘姓宗室更为稳妥。对于这个认知,刘邦与卢绾的各自内心都清楚,只是没有急于点破,主要是因为碍于情面,但卢绾不可能撑得住气,于是最终在半推半就间反了刘邦,也反得不很彻底。

刘邦与卢绾之间的情义就是指同年同月同日生,一块儿诗书,一起长大,也就是我们如今说的发小。另外,刘家与卢家的关系也非常要好,所以刘邦与卢绾的情义还有家族基础。在打江山的整个过程中,刘邦也给了卢绾很大的照顾,诸如其他开国功臣,各个出生入死,战功赫赫,而卢绾身上没有一件可以拿出来炫耀的战绩。但是,卢绾该得的封赏并不落于其他人,封侯只是一个标配,最终还被封为燕王。

卢绾不在第一批分王之列,最初的燕王是臧荼。臧荼是秦末义军韩广的部将,韩广是武臣的部将,武臣又是陈胜吴广的部将。陈胜派武臣攻略赵地,武臣趁机在赵地称王。接下来,武臣派韩广攻略燕地,结果韩广又趁机称王。

巨鹿之战前,韩广派臧荼援助赵国。战争结束后,臧荼随项羽入关,被封为燕王,韩广被改封为辽东王。韩广不愿意去辽东为王,随之与臧荼火拼,结果被臧荼吞并。楚汉战争期间,臧荼又归附刘邦。所以刘邦称帝后,臧荼的封国没有变。

但是,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前201年,实际上只隔了几个月),臧荼便举起了反旗。其实臧荼并不棘手,刘邦灭他也没费多大的力气,而让刘邦真正为难的是让谁继续为王的问题。当时摆在刘邦面前的有两大问题:

一、儿子年幼,或者是还没有出生,不能发挥最大价值,不能胜任王位。当时他的四子刘恒也不过三岁,三子刘如意才五岁,稍大一些的次子刘盈已经立为太子,自然不能兼任燕王。而对他的长子刘肥已经有了安排,那就是韩信留下的齐国。所以,当时的情况对于刘邦来说,有些青黄不接的尴尬,他立卢绾为燕王也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二、会不会打草惊蛇,引起异姓诸侯的连锁与过激反应。道理很简单,说物伤其类,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都行,异姓诸侯是一个利益整体,臧荼倒下了,其他人会不会警觉?会不会加强防范,未雨绸缪,甚至于联合起来围攻刘邦?所以,刘邦打消其他几个异姓诸侯的焦虑很有必要,因此要拿出一个姿态,那就是继续立异姓为王。放眼望去,也只有卢绾最为合适,一是两个人的关系好,忠诚度高;二是卢绾的能力不强,不用过分担心;三是也能暂时达到迷惑异姓诸侯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质上讲,刘邦封卢绾为王是权宜之计,卢绾是刘邦的一枚棋子,刘邦想要用卢绾稳住其他异姓诸侯,然后腾出手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将他们各个击破。所以,到了最后,刘邦虽然没有剑指卢绾,但卢绾淡定不了。

刘邦的逻辑是“不能让异姓诸侯存在,他们都靠不住”,卢绾的逻辑是“刘邦不允许异姓诸侯存在,他觉得异姓诸侯都不可靠”,因此在这种逻辑下,卢绾对自己的前景感觉越来越不乐观,基于情义上的信任感就会荡然无存。

既然没有了信任感,所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因此卢绾认为,能保全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刘邦看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在这样思想的催化之下,卢绾便被流亡匈奴的臧荼之子臧衍洗脑利用,暗中给正在平定陈豨之乱的汉军下起了绊子。

所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卢绾并没有彻彻底底的反了刘邦,而不过是一种夹缝中的生存策略,甚至于还打算待刘邦恢复健康后亲自去请罪,去为自己辩白。但是对于刘邦来说,卢绾的不忠就是反叛,是不可饶恕的罪过,眼下是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好他的八子刘建也缺个封国安顿,所以直接就派樊哙大兵压境了。

刘邦始终站在制高点,占据主动权,任卢绾表演,他不需要向卢绾摊牌,最终让卢绾陷入被动。虽然从表面上看,不义的人是卢绾,但做局的人是刘邦,卢绾被牵着鼻子走,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做事不露痕迹。当然,对于这一切,自始自终都没有直接暴露出刘邦的心机,但是历史给出的答案就是如此,所以现实永远比想象的要残酷。

0 阅读:209

熊哥的日记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