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由于宋威搞了一手“遥遥领先”的“工作报告”,结果朝廷在错误的时间下达了一道错误的退兵圣旨,这也让王仙芝的草军暂时缓了一口气,有了反扑剽州县的机会。
在得知朝廷又要派兵讨伐逆贼后,本已退兵的藩镇唐军各个怨声载道,毕竟庞勋之乱的例子就摆在前面,此时满是骄兵悍将大唐藩镇军队哪里那么好拿捏,稍微听话点的玩起了消极怠工,开始出工不出力;脾气大点的索性效仿庞勋,直接起兵造反“讨要说法”,由此可见,任何时候,九九六是终究不可取的。
面对士兵们的抱怨,招讨草贼使宋威再次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既然各个藩镇不配合老子平叛是吧,老子还就不管了,从此他开始原地摆烂。唐军的这种迷之操作让王仙芝和黄巢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原本打算抢一波剽州县就跑,没成想形势瞬间发生了大逆转。
此时的王仙芝和黄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带领草军接连攻克阳翟(di)、郏城、汝州、阳武、兖州、复州等地,以横扫天下的气魄杀向了郑州、唐州、邓州、申州、光州、庐州、寿州、通州等地。期间除了在郑州的中牟吃了一回败仗外,其他各州无不望风而降。
有人可能就怀疑了,之前不还说草军都是一些贫苦百姓组成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吗?怎么现在突然就变的这么厉害了?其实原因无他,主要是英明神武的宋威把各藩镇的部队全部都调到沂州剿匪,结果一顿骚操作下来,各路唐军不是原地踏步消极怠工,就是如同草军一样,也XX的反叛朝廷了,从而导致各州兵力空虚,根本就没办法抵抗草军。
王仙芝、黄巢在攻克汝州后,还俘虏了汝州刺史王镣。历史上王镣本人并没任何出彩的地方,只是此时王镣的哥哥王铎是当朝的宰相,所以王镣这个人的个人价值还是非常高的,属于高级人质了。按照此时的势头,江淮沦陷也只是早晚的事了,一旦江淮沦陷,朝廷的经济命脉就会彻底断裂,到时候别说是剿灭草贼了,怕是就连各路节度使都要纷纷造反闹独立。
眼看就要平定天下的时候,草军首领王仙芝却突然停止了进攻,让蕲州刺史裴偓特意向朝廷送了一份奏表(注:这个裴偓曾经是王仙芝的老师,和王仙芝有师生情谊,在王仙芝攻打蕲州时就主动开门投降,并劝说王仙芝招安),奏表里王仙芝表示愿意归降朝廷,只要朝廷能给他一个官当当。
消息传到长安后朝野沸腾,小皇帝赶忙召集三位宰相开会,其中两位宰相卢携和郑畋是强烈反对的,他们认为王仙芝这个人反复无常,况且淮南之地还有相当数量的唐军,草贼想要攻克淮南并非易事,只要坚持到援军抵达,围歼草贼并不难,毕竟庞勋之乱的例子就摆在那里。
但是此刻人质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宰相王铎深知自己的弟弟就在王仙芝的手中,于是王铎表示赞同招降王仙芝,虽然史书没有记载王铎是如何说服小皇帝的,但大家也不难想象,大唐帝国逐渐走向末路,藩镇割据,大宦官田令孜专权,整个国家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满朝上下都是一些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空有一个中央政府的头衔,政令根本不能有效传达。
即便各节度使们愿意出兵平叛,其目的也不过是打着平叛的幌子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已,所以本着此消彼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朝廷最终选择了较为稳妥的招安计划。
确定计划后,朝廷只给草军的一把手王仙芝颁发了委任状,委任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这个左神策军押牙是个什么官职呢?
神策军是戍卫长安的军队,左神策军是这个戍卫军队中的一支,而这个押牙就相当于这个队伍中的大队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都守卫军二分队旗下大队长,而监察御史是正八品的小官,比七品大县令略低,比九品后补县令略高,真特码的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然而对于并不了解大唐官员体制的王仙芝来说还是很开心的,虽然朝廷给的不是什么大官,但是好歹也毕竟当官了不是吗?王镣和裴偓两个市长级别的官员也是乘机祝贺王仙芝踏入仕途之路,不过此刻站在一旁的黄巢眼神异常的冷漠,他接过王仙芝的委任状,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发现没有自己的名字,当年名落孙山的落魄感再次袭上心头,行,针对我是吧,这次又没我黄巢是吧。
越想越气的黄巢扭头就打了王仙芝一拳,怒斥王仙芝道:“当初你我立下誓言,要一起横扫天下,你今天要去长安当官了,那我们其他兄弟该何去何从?”既然这样,那就你过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
乌合之众最怕有人挑头,黄巢这一拱火,草军其他将领也跟着一起闹了起来,纷纷叫嚣王仙芝不仗义,王仙芝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行事草率了,忽略了手下众头目的感受了,赶忙安抚众草军头目,但是然并卵,黄巢带头带领了三千草军离开大营,宣布从此单干,于是晚唐终于迎来了真正的血雨腥风。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黄巢独立领军正式脱离王仙芝后,他首先选择进攻距离自己老家较近的郓州,首战告捷后又向东攻陷了沂州,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转向西边攻打的宋州。宋州别名睢阳郡,熟悉历史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当年安史之乱时有一个著名的睢阳保卫战,睢阳作为江淮门户易守难攻,安史之乱时张巡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燕贼,死守睢阳长达10个多月,没粮食了就杀马,马吃光了就抓老鼠,最后老鼠都吃光后,张巡带头杀了自己的妻妾给众将士食之,最后硬是吃光了满城百姓才拖垮了燕贼的铁骑。
此时守备宋州的是我们的老熟人,时任“诸道行营招讨使”的宋威。面对黄巢的疯狂进攻,剿匪总司令宋威逐渐抵挡不住,朝廷急调左威卫大将军张自勉赶往救援,在张自勉和宋威的协同作战下,黄巢军打败,被斩杀者两千余众。
吃了败仗的黄巢军只能仓皇逃窜,按常理来说唐军应该抓住时机乘胜追击,可是稍微安定了一点的剿匪总司令宋威又开始整活了,宋威觉得朝廷应该正式下诏,任命到底由谁来主导接下来的平叛工作,到底是我宋威还是前来救援宋州的张自勉呢?
朝廷对此也是非常的犹豫,不知道该选择谁负责平叛,于是小皇帝又召集三位宰相开会研究研究,宰相卢携、郑畋和王铎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卢携和王铎认为宋威是皇帝亲封的“剿匪总司令”,宋州之捷宋威功不可没,前往支援的张自勉将军应该听从宋威的调遣。
郑畋并不认同二人的观点,他认为张自勉和宋威素有矛盾,如果让张自勉听从宋威的指挥,迟早会被宋威害死,况且要不是张自勉救援及时,宋州危矣,所以张自勉才是首功,应该让张自勉的上司崔安潜取代宋威,成为新的剿匪总司令。
表面上看三位宰相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然而实际上却是党派之争,宋威是卢携和王铎的人,而崔安潜是郑畋的人,“剿匪总司令”不仅大权在握,能指挥调动诸镇讨贼的唐军,一旦叛乱平定,那可是破天的功劳,谁的人能当上“剿匪总司令”,无疑谁就能在朝廷中的分量就重,所以“剿匪总司令”看似是人选之争,实际上还是党派的权利争夺。几番争论下来,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李儇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于是只好将这件事暂时搁置,谁的建议也不听。
黄巢也利用朝廷内部斗争的这段时间,重新集结溃军,恢复了元气,准备继续搞事情。通过宋州大败的教训,黄巢对自己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他明白自己麾下的这支义军中,大多都是战斗力贫弱的穷苦百姓,论战场上好勇斗狠绝不是唐军的对手。所以黄巢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大的打过就往死打,打不过就跑,哪里薄弱打哪里,不恋战,不死守,最终目的就是抢钱抢粮抢娘们,不断增强自身实力,黄巢的这套战略方针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的多次农民起义。
元气满满后的黄巢,先是劫掠了蕲州、黄州,接着又侵扰匡城县、濮州,随后又来到了亳州。在围困亳州之际,曾经同在草军共事的尚让投奔他来了,而且尚让还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昔日最大的义军头子王仙芝被唐军杀了,脑袋还被砍下来送去了长安城。黄巢听闻大喜,忙说这哪里是什么坏消息,这个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于是黄巢打出义军旗号,一口气收编。
捡到兵力大礼包的黄巢已经今非昔比,黄巢觉得自己横扫天下的时候到了,于是他自称“冲天大将军”,定年号为“王霸”。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先后攻克了沂州、濮州,俨然已经成了继王仙芝之后朝廷的头号反贼。远在长安城的小皇帝紧急下令,命令剿匪联军将工作的重点调整为“打黄巢”,各路剿匪联军纷纷向黄巢方向集合。
面对气势汹汹的剿匪联军,黄巢果断选择向大唐投降。收到黄巢的请降书后,小皇帝很开心,当即决定任命黄巢为右卫将军,下令让其率众前往郓州解除武装,调换人马。朝廷各个负责讨逆官员也开始着手准备投降部队的交接事宜,各路剿匪联军也对贼军放松了警惕。
可是就在小皇帝还在想受降当天,是该穿黄色的龙袍呢,还是黑色的龙袍时,黄巢突然单方面撕毁了协约,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转头攻向宋州、汴州,然后就朝着东都洛阳进军。
这一下朝廷的官员们坐不住了,很多官员都在的东都洛阳可是储备了大量的金银财物,哪里都能丢,洛阳万万是丢不得的。于是朝廷慌忙调集河阳、宣武、昭义兵共同前往洛阳驻守,如此多的军队来到洛阳,军粮补给就成了大难题,洛阳再富庶也养活不了这么多的唐军,于是唐僖宗又下令让洛阳周围的商人富户主动捐赠粮食给唐军。然而商人富户们自然不愿意主动捐献,既然都不主动捐献,那么唐军就只好让他们被动捐献了。
由于大量军队被调往洛阳,这样就导致洛阳以南防御空虚,此时的黄巢也早已被残酷的战争锻炼成了老油条,打惯游击战的义军也和当年的草军不可同日而语,黄巢发现南方防御空虚后,立刻调集部队挥师南下,横渡长江天堑,先后攻陷了虔州、吉州、饶州、信州等地。朝廷一看傻眼了,自己纯属是在被黄巢耍的团团转。
黄巢军一路劫掠,劫掠完江西后,又转攻宣州,打不下宣州黄巢也不着急,立刻转向浙江,八月攻克杭州,九月攻克越州,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到之地寸草不生,至此黄巢的大迂回战术宣告成功。
在这场战役中,黄巢先是用诈降来麻痹朝廷,接着又用诱敌战术将唐军主力骗至洛阳,之后便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整个南方,不得的不佩服黄巢远超那个时代的战略思想。在经过一番劫掠后,黄巢的实力得到了巨大的增长,此时的黄巢已经兵多将广,物资充沛,那么接下来黄巢将会做些什么呢?敬请期待下一期大唐挽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