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朝鲜东海的导弹试射令整个亚洲震动。
与五年前那个孤立无援、依赖外援的朝鲜相比,如今的金正恩不仅突破了国际制裁的封锁,更在军工领域取得了空前的突破。
2024年,朝鲜工业产值增长12.3%,粮食产量创下近三十年新高,金正恩亲自推动的“新经济管理体系”让国家经济焕发新生,而他独特的领导方式和军事、科技领域的迅速进步,正在深刻改变半岛的格局。
金正恩,真的是在为朝鲜铺设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2009年3月8日,金正恩正式成为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的候选人,这一举动被广泛认为是金正日为朝鲜政治权力交接铺路的标志。
紧接着,金正恩于同年担任了国防委员会的一个中层职位,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鲜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仅仅两个月后,2009年5月6日,平壤的几所小学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
这些学校在停止正常课程后,开始向学生教授《金正恩将军之歌》。
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朝鲜正式宣布金正恩为继任者的信号。
尤其是在朝鲜这样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中,这种象征性的行为极具意义,表明金正恩已经得到了政治上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在此之后,朝鲜政治局势的变化逐渐加速。
2009年6月22日,韩国媒体“北朝鲜放送”发布了一条重磅新闻,称朝鲜全国各地的大型工厂举行了隆重的集会,通报了金正日的指示,明确表示金正恩将成为朝鲜的法定继任者。
这一声明通过媒体公开,进一步巩固了金正恩作为接班人的地位,并表明了金正日对于金正恩的绝对支持。
这时,金正恩的政治地位已经得到国内各级党政军领导人的广泛认同。

2010年,朝鲜对金正恩的接班工作进一步加码。
1月7日,朝鲜政府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金正恩的生日(1月8日)定为“民族最大节日”。
更进一步的是,从2011年开始,金正恩的生日将成为朝鲜的法定假日。
金正恩的个人崇拜达到了新的高度,政府通过官方节庆的形式强化了金正恩作为最高领导人的象征地位。

金正恩的真正接班过程并未完全平稳。
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的突然去世为金正恩的继任铺平了道路。
在金正日去世后的短短几天内,朝鲜的政权交接迅速而高效。
12月30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宣布根据金正日生前的遗训,推举金正恩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最高司令官。
这个决定意味着金正恩正式继承了金正日的领导权,并成为朝鲜的最高军事领导人。

回看金正日执政时期,“先军政治”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军队优先的口号响彻全国,坦克和步兵队列常出现在宣传画面中,国家资源大量倾斜到军事领域。而金正恩接手后,路径明显不同。
他在2018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首次提出“科技强军、经济突围”的思路,随后这一战略逐渐清晰。

2024年7月,朝鲜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一份国民经济半年报,数据让人刮目相看: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2.3%,粮食产量达到近三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金正恩从2021年开始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新经济管理体系”。

那一年,他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宣布,地方企业可以保留30%的外汇收入,这一政策打破了过去外汇全额上缴的惯例。
改革实施后,边境地区的活力迅速被激发出来,尤其是元山港经济特区,成了变化最直观的见证。

2019年时,中国商人李某第一次到元山港考察,看到的还是码头上堆满生锈的渔船,港口设施老旧,贸易活动几乎停滞。
可到了2024年,他再次站在同一个码头,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每周都有来自俄罗斯的木材船靠岸,越南的海产品集装箱也在此中转,装卸工人忙碌地操作起重机,港口的吞吐量比三年前翻了好几倍。

政策的松绑让地方企业有了更多自主权,外汇收入的留存直接转化为设备更新和生产扩张的资金来源。
2022年,元山港引入了第一批现代化的装卸设备,到2023年,港口的年货物吞吐量已经达到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平壤的街头也开始热闹起来。
第一百货大楼在2023年重新装修后,开辟了一个专门展区,展示本土品牌“阿里郎”智能手机。
2024年初,这款手机搭载了自主研发的5G芯片正式上市,展柜前人头攒动,售货员忙着向顾客介绍新功能。
这款芯片的研发始于2021年,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建立了一个电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们用了三年时间攻克了核心技术。

粮食产量的提升也有迹可循,2022年开始,朝鲜在咸镜北道和黄海道推广了新型杂交水稻种子,搭配从中国进口的化肥,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逐步提高,到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2019年增加了近20%。

2023年9月13日,金正恩乘坐一列绿色专列,缓缓驶过俄朝边境的哈桑火车站。
他特意下车,在祖父金日成1961年访问苏联时留影的同一位置,让随行摄影师拍下纪念照。
那一年,金日成曾站在这里,与苏联领导人商讨援助和合作,而62年后,金正恩选择重走这条路线,开启了与俄罗斯的新篇章。

访问期间,他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与普京举行会谈,会议桌上摆满了地图和文件,两国团队围绕卫星技术和能源合作展开了长达五小时的讨论。
这次访问的成果在次年迅速显现。2024年6月,普京回访平壤,双方在锦绣山太阳宫签署了《海参崴-罗先物流走廊协议》。

这份协议将朝鲜的罗先港与俄罗斯的海参崴港连接起来,货物可以通过铁路和海运无缝运输,正式把朝鲜嵌入了“冰上丝绸之路”的物流体系。
协议签署后,2024年8月,第一批俄罗斯煤炭通过这条线路运抵罗先,随后转往中国东北,运输时间比传统路线缩短了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俄罗斯开始向朝鲜提供卫星发射技术支持。
2023年底,一支俄罗斯专家团队抵达平壤,带来了火箭发动机设计图纸和发射台模拟软件,朝鲜的科研人员在“银河科学家社区”与他们并肩工作,到2024年10月,一颗搭载通信设备的朝鲜卫星成功升空。

外交上的突破不仅限于俄罗斯,朝鲜与中国的贸易也在2023年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边境城市新义州的货运站每天都有数百辆卡车往返。
这一系列动作让朝鲜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显著提升。韩国国情院在2024年的一份内部报告中提到,朝鲜的谈判筹码相比2018年增加了三倍以上。
那一年,朝美谈判在河内无果而终,朝鲜几乎被孤立,而六年后的今天,韩国观察家发现,北方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找到了一条平衡之路。

2024年,朝鲜在东海进行了一次导弹试射,引发了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
这次试验中,一枚固体燃料洲际导弹从水下发射平台腾空而起,完成了首次冷发射。
日本防卫省随后发布的监测报告详细记录了这次试射的过程,数据显示导弹在飞行途中至少进行了三次变轨机动,轨迹复杂且难以预测。这项技术是金正恩近年来大力推动军工发展的直接成果。

早在2018年,他就提出要将军事科技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随后在2020年下令建设“银河科学家社区”。
这个位于平壤郊外的基地在2021年正式启用,占地面积超过50公顷,汇聚了全国70%的火箭专家。
基地内建起了多座数字化实验室,里面配备了从国外引进的高精度设备,包括能够制造复杂零件的3D打印机。

2022年,第一批自主研发的固体燃料发动机部件在这里生产出来,经过反复测试和调整,到2023年已经能够满足导弹发射的需求。
金正恩多次亲赴现场视察,2021年的一次访问中,他在一间实验室里观看了3D打印机打印火箭喷嘴的过程,随后要求科研团队加快进度。
曾经在金正日时期负责军备开发的朴永春元帅,2022年退休前曾提到,金正恩将原本需要五年的军工研发周期压缩到了十八个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朝鲜从2021年起增加了对军工领域的资金投入,全国的科研资源被集中调配到导弹和火箭项目上。
2023年,朝鲜连续进行了多次导弹试验,包括高超音速弹头的测试,每次试验后,技术团队都会根据数据调整设计。

2025年,金正恩已经41岁,来的几年,朝鲜在他的领导下或许将继续迎来更多动荡与改革。
尽管半岛的局势未来如何,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有一件事已然明确,那就是金正恩的名字已深深刻在了历史的篇章里。

金正恩用务实而有力的决策,将朝鲜带出金正日时期的阴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国家面貌。
金正恩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塑朝鲜半岛的历史,并为下一阶段的世界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1]宗禾.金正恩和他的班底——朝鲜第三代领导人的接班路[J].决策与信息,2012(2):4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