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偏心,要帮小儿子杀死大儿子,大儿子反杀后一语已成千古名言

汉史钩沉 2024-08-25 22:12:50

古语有言,慈母多败儿,惯子如杀子。过于慈祥的母亲容易宠坏儿子,一味的惯着孩子不让他经历风雨,等他长大成人他会什么都无法面对。一般大儿子要继承家业,早早跟着父亲学生存技能,长期待在母亲身旁的小儿子更容易受到偏爱。

郑庄公寤生就是这么一个大儿子,他的母亲已经不能说是偏心小儿子,而是恨死他这个大儿子了!因为他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导致母亲武姜难产,取名寤生就是难产、不吉祥的意思。

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   ——《史记.郑世家》

而弟弟叔段出生的时候是顺产,这就让母亲武姜更加偏心了。郑庄公是嫡长子,有着毫无争议的继承权,但母亲武姜还是多次请求郑武公改立叔段为太子。

郑武公却一直没有答应,因为他太清楚一个被废掉的嫡长子会是什么下场了。王者之位要么永远不争,一旦涉及除非成功,否则必死无疑。郑庄公继位,叔段可以活;如果叔段继位,被废掉的郑庄公一定会被斩草除根。

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史记.郑世家》

但郑武公很快就病了,他临终前又一次拒绝改立太子,保住了郑庄公继位,可他也只能保护大儿子到13岁。

一个13岁的孩子成了一个国家的王,主少国疑之际,连母亲都想废掉他。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一无根基、二无外援,将如何渡过难关,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呢?

从小就没母亲疼的郑庄公,在苦难中学会的第一招就是退让。没有办法,一个没人疼爱的孩子面对威胁,他除了退让还能做什么。 但退让也是有技巧的,13岁的郑庄公就已经知道什么可以退让、什么不能退让。

母亲想把叔段封到制邑(荥阳汜水镇),这个地方是连接周天子洛邑的咽喉要道,肯定不能给。郑庄公就说:“制邑是个险要之地,又穷又危险,把弟弟封在那里母亲您不也担心吗?还是选个富庶的地方封弟弟吧”!

祭仲曰:“京大於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史记.郑世家》

武姜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要求郑庄公把富庶的旧都京邑封给段叔。郑庄公第二个目的又达到了,让弟弟段叔获得远超出周礼的赏赐,这样不满的人自然会站出来。

他一个13岁的孩子什么都没有,国君的大义名分是他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他只能借势,把不满叔段和母亲姜武专权的人引出来,在对抗中培养自己的班底。

祭仲就是周礼的忠实维护者,他劝谏道:“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主,京邑作为旧都,比现在的都城都大。封给叔段这个庶子,不是君臣相处之道”!

郑庄公以退为进道:“可是母亲武姜想封给他,我也不敢要回啊”!祭仲一听怒了:“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至少也应该给叔段换个封地,不然等他权势越来越大,以后还怎么办”?

郑庄公却淡定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他不仅不制约叔段,还放任叔段扩张实力,叔段渐渐把京邑周边的小城都控制了,俨然成为国中之国。

这下连宗室都受不了了,一个国家、一个宗族分裂只会越来越弱,叔段的行为彻底得罪了宗室。公子吕直接问郑庄公:“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你想怎么对叔段?你如果想把郑国交给叔段,我现在就去辅佐他;否则就请除掉他,不要让百姓疑惑该追随谁了”!

郑庄公一套以退为进、示敌以弱,不断捧杀弟弟叔段、母亲武姜,让他们的行为越来越过分。直到宗室都站到自己一边,郑庄公知道收网的时候到了。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 ——《史记.郑世家》

郑庄公更进一步,让叔段封地附近自己方的城邑,也假装投奔弟弟叔段。叔段见自己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就越发膨胀,开始在封地打造兵器,准备突袭国都。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不仅不制止兄弟相残,还准备当内应开国都城门,帮叔段杀了郑庄公这个大儿子。可惜一切都在郑庄公掌握之中,他派去投靠叔段的人,早就知道了叔段的起兵时间。

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史记.郑世家》

郑庄公命令公子吕带着200辆战车,提前突袭叔段的封地京邑。由于郑庄公有意放纵,之前飘飘然的叔段有很多过分行为,京邑百姓背叛了他。叔段只好逃往鄢邑,再败之后无奈出逃共国,这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典故。

相信不少人都学过这篇文章,但知道郑庄公是从13岁就开始谋划,最终战胜母亲支持的弟弟的人应该不多。所以处心积虑这个成语,就是因郑庄公而生的。

於是庄公迁其母武姜於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史记.郑世家》

叔段出逃共国之后,面对想当内应开城门,彻底害死自己这个大儿子的母亲,郑庄公心中一片冰冷。他说出了那句蕴含着无数冰冷的:“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这句话至今仍是千古名言,无数人发誓都喜欢用这个典故。

郑庄公对母亲武姜这么说看似绝情,但结合武姜做的事来看,并不让人意外。我经常想为什么13岁的郑庄公能这么聪明?但仔细一想,13岁的寤生如果不是格外聪明,我们或许永远也不知道曾经有过郑庄公这么一个人!

一个13的孩子,失去了父亲、母亲又憎恨他,天天想着帮弟弟夺他位、甚至要杀了他。这样一个孩子的成功才是小概率事件,一个成功的郑庄公背后,一定有无数失败的孩子,我们没有理由要求这么一个孩子要大度。

颍谷之考叔有献於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 ——《史记.郑世家》

但幸运的是,郑庄公与母亲武姜虽然有很多是非过节,却还是被颍考叔化解了。

郑庄公视察颍地时,赏赐食物颍考叔却不吃,郑庄公问怎么不吃。颍考叔说:“臣的母亲吃过臣做的所有饭菜,但还没吃过国君赏赐的食物,臣想带回去给母亲吃”。郑庄公悲伤了:“你还有母亲可以带食物,我却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颍考叔问为什么没有,郑庄公说出了昔日黄泉誓言。颍考叔想出了办法:“你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那在地下一直挖、挖到水再相见不就行了”?

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於是遂从之,见母。 ——《史记.郑世家》

于是郑庄公开始挖隧道,然后在隧道里唱:“隧道之中,其乐融融”。他的母亲武姜在隧道下与郑庄公相见,两人尽释前嫌,等到出隧道时武姜唱道:“隧道之外,其乐无穷”。最终郑庄公还是选择了与童年的寤生和解,以其乐融融典故的诞生化解了母子之间的恩怨!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