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奇缘:清朝道光年间,一方稀世古印引发的命运风波

火耀西南 2025-01-28 03:28:10

文/编辑:nirvana

世事如棋,一方出土古印牵动命运沉浮。

书香门第的少年书生,以为手握天赐之物,却在风雨中失去一切;

忠仆的深情守护,究竟能否抵挡权势的觊觎?

荣辱沉浮之间,人心的重量比千年古印更为珍贵。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个清朝道光年间的一段奇闻,此文记录于《清稗类钞》之中,如今真伪已经不可考,就像上一期写的清末女侠邓剑娥的故事,那个故事同样来自清末民国时期的笔记,大家就当个故事看吧。

第一章

话说大清道光年间,新野县有一户书香人家,主人姓欧阳,世代以儒学为业。

这家有个儿子,名叫欧阳涣,他幼年丧母,由父亲一手带大。

他的父亲曾在邻郡任广文教谕,虽清贫,但崇尚读书礼教,教子有方。

欧阳家虽不富裕,却有一座传下的祖宅,宅中池塘亭台虽经年破败,但仍隐约可见旧日风光。

家中还有一名仆人姓季,人称季老仆,忠厚老实,深受涣父器重。

季仆有一子名黑儿,比欧阳焕小五岁,性格沉稳,不似其他孩童顽皮,深得欧阳家喜爱,便让他陪着欧阳涣一同读书。

欧阳涣虽家境清贫,但聪颖勤学,尤喜书法。

他日日临摹《九成宫醴泉铭》,寒暑不辍。

欧阳涣十五岁那年的重阳节,天气阴雨连绵,欧阳涣与黑儿无聊,闲步到自家废弃的园林中。

二人攀上一座土丘,见园中半开的野菊花,便折了几枝插在破花瓶中。

瓶插满后,欧阳涣提着瓶子正要离去,谁知脚下一滑,摔倒在泥泞里。

黑儿见状急忙上前搀扶,却在草丛中发现一块深绿色的物件,形状方正,上面雕刻着螭龙的纹饰。

黑儿拾起说道:“公子,您看,这是什么?”

欧阳涣接过,细细端详,脸上露出惊喜之色,说道:“这是一方古印!定是个宝贝!”

他将印章揣入怀中,拍了拍衣衫上的泥土,与黑儿一起回了家。

次日清晨,欧阳涣将古印拿出来,兴冲冲地递给父亲欧阳老先生看:“父亲,您看,这是我昨日在园中拾得的古印。”

欧阳老先生年过五旬,虽两鬓斑白,但一身儒雅风骨不减。

他接过古印,用干净的布小心擦去泥污。当螭龙纹饰完全显现出来时,他的目光骤然一亮,脸上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反复端详片刻,手指轻轻抚摸印面的雕刻,喃喃说道:“螭龙纹……太子率更令印……竟然是这件东西!”

涣闻言一怔,忙问道:“父亲,此印有来历?”

老先生将印章轻轻放在桌上,抚须沉吟道:“涣儿,你可知‘率更令’为何意?此乃太子近侍之职,自古以来,率更令皆为忠正廉明之人,是太子的左膀右臂。

这方印章,便是历代太子率更令所用的印信,身份象征之一。这样一件物什,竟出现在我们欧阳家的园中……”

他说到这里,抬头看向涣,目光深邃,隐隐带着激动,“若为真品,此物可能已流传千年,如今回到你手上,或许正是天意!”

欧阳涣听得热血沸腾,连忙问道:“那父亲,这方印章为何会在我们家?”

欧阳老先生微微一笑,语气低沉而郑重:“我们欧阳家虽家道中落,但先祖曾是朝廷命官,甚至与太子宫有渊源。

这方印章或许是祖上传下来的宝物,只是代代相传中被遗忘,直到如今才重见天日。

涣儿,你能拾得此物,必是上天垂青。此印象征忠诚与责任,你若能铭记于心,将来未必不能追随先贤,侍奉东宫。”

欧阳涣听得面色通红,心中激动不已,连连点头。

他当即用自己的私房钱买来五色丝带,将印章系在腰间,从此视为珍宝。

他每日勤学不辍,书法尤为用心,甚至将“率更令”四字写得龙飞凤舞,力透纸背。

园林中的偶然拾物,仿佛点燃了他胸中追逐功名的大志。

然而,欧阳涣尚不知,这方古印不仅象征着荣耀,也将为他的人生带来数不尽的波折与坎坷。

第二章

两年后,欧阳涣参加童子试,一举夺魁。

试场上,他的文章不仅语言工整、立意深远,书法更是俊逸非凡。

主考官阅后赞叹道:“此文得南丰曾巩之神髓,毫无俗气!”

随即又看其字迹,连连称奇:“此楷书笔法,刚柔并济,直逼率更令之风!”

主考官大为欣赏,当场将欧阳涣的文章传示众生员,并拿出一部珍贵的《九成宫帖》初拓真本作为奖励。

欧阳涣拜谢后,欣喜地从怀中取出所获的“太子率更令印”呈上。

主考官见印章后,目露惊叹之色,反复摩挲,喃喃说道:“果然是螭龙纽,这就是传说中的率更令印!看来,这印章的主人果然有大才。”他又说道:“率更令果真有后继之人,这绝非偶然。”

于是,取出八宝印泥,将欧阳涣的印章钤盖在真帖左侧,并在帖后亲自写诗一首以示褒奖。

接着,命地方官员也题诗赋跋,以郑重其事。

欧阳涣得宝后心中感激不已,将此事告诉父亲。

父亲拿着这初拓法帖,仔细端详,感慨道:“《九成宫帖》初拓本,本已是稀世之珍;而这率更令印,又是千年传物。能得其一,已是万幸,而你竟能两者兼得!这等福分,恐怕连祖先也承受不起!”说罢,他捋须大笑。

欧阳涣得了法帖与印章,声名大噪。

亲朋好友闻讯纷纷上门观赏,品鉴不绝,更有文人学士纷纷为这两件宝物题跋,直言欧阳涣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世事无常。欧阳涣虽在童试中崭露头角,但自十八岁起,接连参加七次乡试,竟无一成功。

屡试不中的他,心灰意冷。

其父因儿子仕途不顺,忧愤成疾,不久撒手人寰。

欧阳涣悲痛未平,妻子又因操劳过度,不幸病故。

短短数年间,欧阳家接连办了两场丧事,家道因此大衰。

家徒四壁,只剩那方古印与初拓法帖尚能称得上“值钱之物”。

黑儿见状,心中焦急,不忍涣每日为生计发愁,便劝他说:“公子,这印章和法帖虽是稀世珍宝,但再宝贵的东西也不能当饭吃啊!您不如卖给古玩商,换些银钱,至少可以暂解燃眉之急。”

欧阳涣闻言,面露愠色,叹道:“黑儿,你不懂!这印章乃我欧阳家的传家之宝,而法帖是宗师赠予我的至宝,二者皆不可轻易转手。我宁愿清贫度日,也决不能卖掉它们!”

黑儿低下头,只得默默作罢。

欧阳涣虽守住了宝物,却依然无法挽回家境的衰败。无奈之下,他开始以授徒为生,勉强维持生计。

就在这时,一场风波悄然而至。当时,新野县令的任期已满,准备进京述职。

他虽任内无功无过,却希望通过巴结朝中权贵,谋得一条升官之路。

他向京城送上了大量银钱,希望借此贿赂权贵。

岂料,权贵并未接受,却暗示道:“若能献上《九成宫帖》的初拓真本和太子率更令印章这两件宝物,升迁之事即可成。”

原来这权贵的父亲十余年前曾在南阳任职,亲眼见过宗师将法帖赐给欧阳涣,并参与过赋诗,因此确信这两件宝物在涣手中。

权贵于是答应了县令的请求,并放出话来:“若珍宝能在早晨送来,你的升迁在傍晚就可成事。”

这县令早闻欧阳涣家中藏有这两件稀世珍宝,听罢大喜,于是便心生一计。

他找到自己的幕僚,也就是欧阳涣父亲的故交,请对方居中劝说涣献出宝物,以换取重金或助涣谋取功名,但欧阳涣根本不为所动。

于是,县令只得亲自登门拜访,开门见山道:“欧阳兄,我听闻您家有一部《九成宫帖》的初拓真本,还有一方稀世古印。兄台此等珍藏,若能借我一用,我自会为兄向朝中权贵引荐,说不定能为您谋个功名。”

欧阳涣听罢,立刻婉言拒绝道:“大人谬赞,那些不过是些旧物,算不得什么珍宝,我怎敢劳烦大人为我奔走?”

县令见欧阳涣推辞,又许以重金,甚至表态愿意代为谋取功名。

但欧阳涣态度坚决,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

县令无计可施,只得将此事上报权贵,并承诺尽快将宝物送上。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权贵却迟迟未见到宝物,便认定县令欺骗自己,大为恼怒,一纸状告将县令送上朝堂,指控他“欺瞒权贵,玩忽职守”。

御史闻声,弹劾豫省吏治混乱。

县令因此被革职,灰溜溜地离开了新野。

第三章

新任县令上任后,风评颇佳。

他轻徭薄赋,资助县中学子,时常举办文会,还为优才提供膏火银两。

这般作为,使得他在县中颇得人心。

欧阳涣也因文才出众,得到了县令的赏识。

县令特意命人修整欧阳家荒废的园林,时常携酒肉登门,与欧阳涣小酌谈诗,言语间对他甚为敬重。

然而,这位县令表面看似亲近欧阳涣,心中任然是惦记着欧阳家那两件宝物——“太子率更令印”和《九成宫帖》。

他多次在话里话外暗示,希望能借来一观。

一次酒席间,县令举杯说道:“欧阳兄,听闻你家珍藏有宗师赠帖和一方古印,实乃稀世之宝。若兄台能借来一观,我也算开了眼界。”

欧阳涣听闻,面色微变,但强作镇定,拱手说道:“大人谬赞了,那不过是些旧物,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恐污了您的眼。”

县令见欧阳涣婉拒,笑容渐收,端起酒盏掩饰道:“欧阳兄倒是惜宝如命,看来果然是世间奇珍。”

县令虽未明言,但语气中的不悦已显而易见。从此,县令虽表面待欧阳涣如故,心中却对他多了一分不满。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十月十五。

是夜,月影昏沉,夜风寒冷,欧阳涣早早歇息,整个庭院一片寂静。

忽然,庭外传来急促的喊声:“走水啦!快救火!”

欧阳涣惊醒,披衣起身,只见院中火光冲天,烈焰直扑屋檐。

风助火势,顷刻之间,五间房屋便化为灰烬。

欧阳涣惊慌失措,跪倒在地,捶胸顿足:“我的法帖和印章!全没了!全没了!”

仆人们见他这般模样,也不知如何安慰,只得默默收拾残破的家什。

不久,县令闻讯赶来,指挥仆役扑灭余火。

他见欧阳涣跪在废墟中,面色灰败,心中却起了疑心。

暗忖道:“此人平日惜宝如命,岂能轻易让宝物毁于一场火灾?莫不是为了躲避追索,故意纵火掩盖?此事倒是可疑得很。”虽然口中未曾明言,但心中却生出几分戒备。

火灾过后,欧阳涣整日愁眉不展,时常一人坐在庭院残垣中发呆。

他翻找了几日,也未见法帖和古印的踪影,只能认定两物已随火化为灰烬,越发心如刀绞。

然而,更让欧阳涣感到疑惑的事还在后头——火灾过后第三日,他的仆人黑儿忽然不告而别。

欧阳涣寻遍全城,毫无音讯,甚至连黑儿的父亲也不知儿子去了哪里。

几日后,黑儿的父亲得知此事后,神情大变,急切问道:“少爷,黑儿是不是拿了什么不该拿的东西?”

欧阳涣摇头叹道:“黑儿虽年纪尚轻,但一向忠厚,岂会做出那等事?”

老仆长叹一声,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回屋,没几日便卧病在床,再也未能起身。

弥留之际,他拉着涣的手,含泪说道:“少爷……黑儿若有对不起你的地方……还请你宽恕他……这孩子性子倔,但终究是忠心的啊……”

欧阳涣听后心中百感交集,连连安慰。

没几日,老仆便撒手人寰。

黑儿的失踪,加之黑儿父亲季老仆的离世,成了压垮涣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坐在园中残垣之上,望着空空如也的庭院,低声喃喃道:“法帖焚毁,古印不见,仆人离去……老天爷,你究竟为何要如此待我?”

自此,欧阳涣彻底失去了往日的生气。

第四章

然而他更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旧日因权贵觊觎宝物的恩怨未能平息,权贵趁势对欧阳涣罗织罪名,将他以“讼棍”之罪投入狱中。

这一场牢狱之灾,足足三年。

欧阳涣在狱中受尽折磨,百般申诉,却无人愿为他辩白。

待得冤屈得雪,他被从监中释放时,早已是形容憔悴,家宅亦早被人占去,唯一能投靠的,便是他的中表亲。

中表亲是个经商之人,念他才学满腹,却落到如此田地,便带着涣一同南下做些小生意。

某年冬天,欧阳涣随中表亲回乡,路过一破庙,忽见一名衣衫褴褛的乞丐跪在路边,瑟瑟发抖,失声痛哭。

欧阳涣看了一眼,脚步倏然一滞。他又走近几步,瞪大了双眼,颤声问道:“你……你是黑儿吗?”

那乞丐听到此声,猛然抬头。待看清是欧阳涣,黑儿再也按捺不住,跪倒在地放声痛哭:“公子,黑儿负了您哪!”

欧阳涣见状,连忙将黑儿扶起,带到客栈,命人端来热姜汤,递上干净衣物给黑儿更换。

他强忍着激动,问道:“黑儿,当年你为何不告而别?这些年你到底去了哪里?法帖和印章又在哪里?”

黑儿听了,眼眶发红,泪水直流,颤抖着说道:“公子,这些年黑儿心中苦啊!让我从头说起吧。”

黑儿抹了抹眼泪,缓缓讲起当年的事:“那年家中失火,奴只想着您若失去法帖和印章,怕是会遭人算计,祸不单行。

于是趁乱,将印章和法帖藏入怀中,带出了火场。

奴本想告诉您,但后来想到,若宝物留在家中,权贵和县令定不会善罢甘休,您早晚会因此受害。于是,我瞒着您,独自带着它们逃了出去。”

欧阳涣听至此,双手紧握桌沿,低声问道:“那宝物呢?你可曾卖掉?”

黑儿摇头,眼泪扑簌簌落下:“奴从未想过卖掉宝物!我拿着它们,四处打听能帮您的贵人,后来听闻京中有一位侍御大人,乃您的父亲旧时好友,我便连夜赶往京城,将宝物献给侍御,求他出面救您。那侍御见到宝物后十分惊讶,当即写信疏通权贵,这才免去了您的牢狱之灾。”

“本以为事成之后可以将宝物还给您,但谁知,我回程路上遇到强盗,所有东西都被抢了个干净!

奴无颜再见您,只能四处流浪乞讨,日复一日,至今才找到机会回乡。可惜宝物没了,您对奴的信任,也没了……”

黑儿说到这里,双手捂脸,痛哭不止。

欧阳涣听得泪如雨下,他走到黑儿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道:“黑儿,你何须自责?你背着所有的苦难,只为救我,你的忠心天地可鉴!宝物虽重要,但哪里比得上你这份情义?”

黑儿听后大哭一场,二人抱头痛哭,三年来的委屈与悲痛一时尽数发泄。

自此,黑儿再未离开欧阳涣,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旁。

二人跟随中表亲南下做些小本买卖,虽生活清贫,但有了彼此,也不觉得苦。

后来,欧阳涣一次随中表亲前往泰安投宿,偶遇一位旗人,此人将赴南方任职,途中患病滞留,涣与黑儿悉心照料。

旗人康复后,为感谢二人,将他们一同带到江南,并待欧阳涣为上宾,黑儿也受到重用。

多年后的一天,欧阳涣与黑儿路过一座集市,黑儿见一书摊上挂着一幅熟悉的拓本,走近一看,竟是《九成宫帖》!

他激动不已,唤来涣道:“公子,快来看!这是您的法帖!”

欧阳涣闻言急忙上前查看,果然是当年宗师所赐的初拓真本!

他颤抖着问摊主:“这帖如何得来?”摊主见他神色激动,缓缓说道:“客官莫急,这帖是几年前一位落魄书生卖与我家主人之物。家中收书无数,也不知其中来历。”

欧阳涣一听,再无多问,掏尽随身带的两千多文钱,将法帖买下。

法帖失而复得,涣心中大慰,但他始终挂念那方“太子率更令印”,总觉得它不会轻易湮没于世。

果然,不久后,又有奇遇。

那日,黑儿因公事外出,在一家当铺里偶然看到一方印,外形与欧阳涣失去的古印十分相似。

黑儿让店家取出细看,果见螭龙纽扣栩栩如生,印面上刻着“太子率更令”几个字。

他仔细一瞧,丝带虽已残破,但依稀还能辨认是当年涣用过的五色丝带!

黑儿激动地抱着印章回到客栈,将其交还给涣,激动地说道:“公子,您的印章回来了!”

欧阳涣接过印章,手指轻轻摩挲着,上面的一切都熟悉得让他鼻头发酸。他喃喃道:“法帖归来,印章也回来了……或许真是天意!但黑儿,你要知道,比起这些宝物,你的忠心才是最珍贵的啊!”

黑儿听罢,低头拭泪:“公子抬举,黑儿生是欧阳家的人,死是欧阳家的鬼,这都是奴应该做的。”欧阳涣闻言,长叹一声,举杯与黑儿对饮,从此再未提过失宝的事。

自此,欧阳涣与黑儿生活渐入安定,虽不再过问功名,但那段坎坷的经历,成了新野城里广为传颂的佳话。

故事中的欧阳涣,虽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手中的信念;

黑儿的忠诚守护,更让人明白,人生中最珍贵的,不是手中的宝物,而是那些在风雨中愿意陪你同行的人。

新的一年,我们或许无法预知前路是平坦还是崎岖,但愿每个人都能守住内心的善良与执着,也能被温柔以待,找到属于自己的依靠与力量。

愿您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生活如意,遇见更多真心和美好。

祝大家新年快乐!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