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屡屡曝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恶性事件。这些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是对中小投资者赤裸裸的“抢劫”。今日(2025年2月21日),最高检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申“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的决心,进一步释放出监管层对资本市场乱象“零容忍”的信号。
一、财务造假的本质:掠夺股民财富财务造假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通过虚构营收、利润等核心财务指标,人为抬高股价,吸引投资者入场后高位套现,最终导致股价崩盘。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对股民财富的系统性掠夺。以2025年首个退市案例普利制药为例,该公司两年间虚增营收超10亿元、利润近7亿元,导致近4万股民血本无归,人均单日亏损高达1.3万元。更讽刺的是,该公司实控人范敏华在造假期间身家飙升至百亿,甚至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而普通投资者却沦为这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财务造假的隐蔽性往往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虚假合同和会计处理实现。普利制药通过虚构成品药销售、滥用总额法核算贸易业务等方式,掩盖真实业绩下滑,甚至骗取再融资资格,累计从市场“吸血”超17亿元。类似案例并非孤例。据最高检披露,2024年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起诉人数同比上升1.2倍,欺诈发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案件数量大幅攀升。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投资者信心,更动摇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
三、监管的困境与破局方向尽管监管层近年来加大了对证券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但现实仍暴露出多重问题:
1. 违法成本过低:普利制药仅被处以1000万元罚款,实控人范敏华虽被禁入市场10年,但其通过造假攫取的巨额财富仍未被追缴。相较于造假收益,现有处罚力度难起震慑作用。
2. 退市机制滞后:普利制药从被立案调查到退市耗时近一年,期间股价持续暴跌,投资者缺乏有效退出渠道。
3. 机构合谋与监管协同不足:部分中介机构为利益“放水”,甚至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私募基金与证券犯罪交织的现象也日益突出。
对此,监管层需从三方面发力:
强化刑事与民事追责:提高罚款上限,引入集体诉讼制度,让受害股民能通过法律途径挽回损失。
完善退市制度:对财务造假企业“应退尽退”,缩短退市流程,避免投资者长期“踩雷”。
构建全链条监管网络:加强证监会、公安、检察机关的协同,利用大数据监测异常交易,从源头遏制造假行为。

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而非成为少数人敛财的工具。最高检与证监会此次联合行动,不仅是对违法者的警示,更是对投资者权益的郑重承诺。唯有让造假者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让监管的“牙齿”更锋利,才能真正实现“零容忍”,还资本市场一片清明。
结束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无异于一场精心策划的“抢劫”,而股民往往是最后知晓真相的受害者。当法律与监管的利剑高悬,当市场参与者的敬畏之心重燃,资本市场才能从“赌场”回归“投资场”,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引擎。

那些 批准上市的中介机构和交易所 不就是帮凶吗?没有这些帮凶 那会有这些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