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最近他遇到一个大难题。
他的团队需要处理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报告,而这些任务不仅重复耗时,还常常导致各个成员信息不对称,工作效率低下。
一次,公司内部的一场紧急项目评审会议上,各种信息的混乱几乎让张伟崩溃。
这时,他听说了腾讯的IMA加上DeepSeek R1这套协同工作方案,据说能大幅提升办公效率。
下载与注册:快速上手腾讯IMA张伟决定试试这套新工具。
第一步,他先打开腾讯IMA的官方网站,页面非常简洁清晰。
根据操作提示,他很容易就下载了适合自己设备的客户端。
刚开始的时候,系统只有Mac、Windows和微信小程序三种选择。
最近,他发现还新增了iOS和Android的App。
注册过程也很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的步骤,只需要用手机号或者微信账号登录就行。
不需要多余的设置,这一点对他这样应接不暇的职场人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功能设置:混元大模型与DeepSeek R1的应用一开始进入软件时,界面显示的是一些基本功能设置。
张伟发现,软件里有个叫“混元大模型”的工具与DeepSeek R1无缝集成。
工作时,混元大模型+联网可以满足他大部分日常工作的需求,而一旦遇到需要深入分析和处理的内容,再切换到DeepSeek R1,效果会更好。
他设置好之后,发现整个应用界面非常直观,各种功能一目了然。
他觉得,这对技术小白来说也没太大难度。
创建个人知识库:多种方法灵活应用接下来,张伟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他尝试了直接从本地电脑上传文件的方法。
在知识库界面右侧,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加号,点击上传文件,系统会自动解析这些文件,为他所用。
此外,他还发现了微信文件和网页直接导入的方法。
作为一个十年微信老用户,这功能让他觉得亲切又高效。
只需要在微信里打开文件,再选择用IMA小程序打开,文件就能直接加入知识库。
最让他满意的是,他还可以邀请同事加入他的知识库。
这样,不仅方便了团队协作,还能大大提升信息共享的效率。
就这样,他的个人知识库在短时间内就搭建完成了,非常简单、便捷。
现有问题与改进建议尽管使用体验总体不错,但张伟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知识库分类只能分为个人和共享两类,微信里的文章和文档只能拖到个人知识库,而且分类功能不够直观。
对于一些喜欢有条不紊地整理信息的人来说,这一点还有待改进。
另外,IMA分配给每个用户的空间只有1G。
在面临大量大文档上传时,这个空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毕竟,如今的电子文档动辄几十兆,不够用的情况时常发生。
再有,虽然笔记功能与知识库结合得很好,但细节功能有待完善。
IMA笔记支持的markdown语法不全,字体、目录、索引等基本功能也有所欠缺。
对于需要频繁查找旧笔记的人来说,搜索和总结功能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写在张伟觉得,腾讯IMA与DeepSeek R1的协同工作方案,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
它不仅仅是个工具,而是一个转变职场工作模式的体系。
这套工具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职场效率革命,帮助职场人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战略性的思考。
或许,未来的工作世界会更加智能化,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超级个体”,不再沦为信息洪流中的忙碌工作者,而是从容应对挑战的智慧管理者。
当技术工具逐步完善,真正做到人性化辅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游刃有余,这也是张伟对未来职场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