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秉绶(1783-1842)字佩之、芸甫,号竹坪、信天翁、环碧主人。祖籍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江西省进贤县温圳),寄籍广西桂林。清代著名画家兼诗人。曾居官工部都水司郎中,人亦称“李水部”。后辞官回桂林,专心画事。
在嘉庆十二年(1807),李秉绶先生在桂林的虞山韶音洞、叠彩山风洞、伏波山还珠洞以及普陀山七星岩口,留下了共计八幅兰竹石刻作品,这些作品被视为桂林石刻艺术中的瑰宝。其中,两幅兰竹作品在叠彩山风洞口,分别名为风竹和露根兰;而在七星岩洞口的则是描绘风雨中摇曳的兰竹图。遗憾的是,七星岩的兰竹石刻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其复制碑现在被桂海碑林博物馆珍藏。此外,叠彩山碧霞洞内还可见到李先生的墨宝“墨云深处”,以行书书写,展现了其书法造诣。道光十一年(1831),李秉绶创作了著名的苍松柱石图,与朱鹤年、汤贻芬等人并称为“乾嘉十六画人”,享有盛誉。他不仅擅长绘画,还是一位诗才横溢的文人,广泛结交了许多墨友。他的作品《李芸甫杂卉十六叶》被桂林市地方史志总编室视若珍宝,得以妥善收藏。李先生晚年在桂林榕湖西岸安家,特别在叠彩山的白鹤洞下建了一座画室,取名为“环碧园”。这个园子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的聚会之地,他们在此畅谈古今,切磋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