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赴马来西亚留学生9天遭诈骗,怕连累家人从39楼跳下

望春山国内 2025-04-01 05:17:45

“我真的害死人了?我该怎么办?”3月22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一栋39层公寓楼下,20岁的中国留学生李博雯留下最后一声叹息,从高空坠落。她才到马来西亚9天,满心期待的留学生活却被一通诈骗电话彻底摧毁。警方定性,这是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件,反诈中心指出,犯罪团伙利用“冒充公检法”的话术,诱导受害者陷入极度恐慌,最终酿成悲剧。

3月13日,李博雯从山东潍坊飞抵马来西亚,开始她的大学预科生活。她租下吉隆坡一间公寓,计划好好适应新环境。可就在3月18日,一通自称“上海虹口公安”的电话打破了平静。对方操着标准的普通话,声称她涉及“贩卖个人信息”及“重大刑事案件”,需支付25.8万元人民币“配合调查”。电话中的“警官”语气急迫,甚至发来伪造的“通缉令”,让她相信自己已深陷麻烦。

根据马来西亚警方后续通报,这类诈骗团伙常冒充中国警方,通过恐吓和心理压迫操控受害者。3月18日至3月21日,李博雯被要求保持电话畅通,接受所谓的“远程调查”。诈骗分子声称“案件牵连家人”,若不配合,将面临“跨国逮捕”。她的微信记录显示,她曾向朋友发送消息:“我可能真的闯祸了,但我不敢说。”

四天内,李博雯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一般人不会懂。警方公开的电话记录说,骗子天天打好几个电话,一直说“命案”“连坐”这些词。她日记里写:“我怕害爸妈,他们会不会因为我进牢房?”在外国她一个人,不敢报警,也不敢跟家人说,3月22日她选了极端方法结束难过。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曾于2024年4月19日发布《谨防电信诈骗安全提示》,明确指出:“诈骗分子常以使馆或警方名义联系留学生,要求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请务必保持冷静,切勿轻信。”遗憾的是,李博雯未能及时看到这条提醒。

反诈中心专家分析,这种“冒充公检法”诈骗有固定套路:先用伪造证件建立信任,再以“涉案”“连累家人”施加心理压力,最后诱导转账或逼迫受害者“自证清白”。马来西亚警方透露,李博雯收到的“通缉令”包含她的姓名、身份证号等详细个人信息,反诈中心推测,这些信息可能来自网络交易或中介服务泄露。

她的遭遇并非孤例。中国公安部统计,2023年电信诈骗案破获40多万;跨境的特别多。李博雯的惨剧,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个。

面对电信诈骗,中国公安部提出“三不一多”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具体建议包括:接到陌生电话时,先挂断并拨打中国驻当地使馆官方电话核实;不向任何人透露银行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若接到“涉案”通知,立即联系国内家人或报警求助。使馆提示还强调:“任何要求转账的电话都是诈骗,中国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办案。”

李博雯的个人信息为何落入诈骗团伙之手?法律专家、北京市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明指出:“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涉及留学中介、学校数据库或网络平台的管理漏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机构若未尽到保护义务,可能需承担民事甚至行政责任。”他建议受害者家属可依法追责,查清泄露源头。

李博雯的日记里,最后一行字是:“我只想回家。”这句简单的话,承载了一个女孩的无助与绝望。她的离开提醒我们,电信诈骗不仅是财产的掠夺,更是人性的摧残。保护自己,从核实每一通电话开始,别让悲剧重演。

0 阅读:3

望春山国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