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清朝军队最怕的不是外敌,而是自家百姓的械斗
清朝的军队,最不怕的就是外敌。
打不过英法联军,那就割地赔款;挡不住太平天国,那就调集全国兵力慢慢围剿。
但有一类“敌人”,清军是真怂,那就是自家百姓的械斗。
尤其是福建、广东、安徽这三个地方,清军往往只能躲在一旁,等着最后“洗地”收尾。
这不是夸张,而是清朝统治期间的真实写照。
福建和广东的宗族械斗,从村头打到村尾,打一年半载都不带消停的;安徽的捻军,最初只是灾荒之下的自保组织,结果越打越大,成了让朝廷头疼的地方武装。
清军在这些地方驻扎了大量兵力,可架不住这些地方的人太能打,最后只能学聪明了——不主动介入,等他们打累了再慢慢收场。
为什么清朝的军队在这三个地方显得如此无力?
清朝的统治策略:维稳第一,战斗第二
清朝的统治思路很简单,防民甚于防外敌。
对外战争,输了大不了割地赔款,但如果内部乱了,那可就不是赔点银子能解决的事了。
所以,清政府最怕的不是英法联军,也不是太平天国,而是各地百姓闹事。
按理说,有军队就应该能镇压,可问题是清朝的军队主要是维稳用的,不是专门打仗的。
尤其是在福建、广东、安徽这些地方,械斗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清军介入的风险比不介入还高。
地方官府的态度也很微妙,说白了,就是能拖就拖,能劝就劝,实在劝不住,就等他们自己打完再处理。
清政府的逻辑是,只要不影响朝廷统治,地方械斗就不是大问题。
可现实是,福建、广东、安徽的械斗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地方冲突”的范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低烈度战争”。
福建、广东:宗族与移民的火药桶
福建和广东,地形复杂,山多地少,人口密集,资源竞争激烈。
这里的械斗,基本上是宗族之间的战争,规模之大,频率之高,远超其他地区。
清朝在福建驻军6万多人,广东最多时达到7万,远超河南、山西等内陆省份。
可即便如此,这里的械斗依然让清军束手无策。
福建、广东的械斗,动不动就是几千人参战,上万人对决,甚至数万人大战的场面也不罕见。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这里的宗族势力太强了。
家族内部团结一致,遇到矛盾,讲道理是没用的,只有拳头最管用。
清政府在这里的存在感很低,甚至有时候,地方官府都不敢随便插手,生怕引火烧身。
清军虽然驻扎在这里,但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平定械斗,而是等械斗结束后收拾残局。
这种局面,让清政府对福建、广东的治理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台湾:移民社会的武力对决
福建和广东的移民大量涌入台湾,带来了家族矛盾和乡土冲突。
清朝统治台湾时期,发生了漳泉械斗22次,闽粤械斗24次,每次参战人数可达数十万。
台湾当时的总人口才不到200万,械斗规模甚至能比肩一场小型战争。
械斗的频繁,使台湾的地下势力迅速壮大,天地会等秘密结社趁势发展。
这些地方势力,往往比清政府更有话语权,甚至能左右地方政局。
面对如此巨大的械斗规模,清政府的策略依然是“等战斗结束再处理”。
毕竟,主动介入意味着要面对几十万人的武力反抗,朝廷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安徽淮北:灾荒与捻军崛起
清朝中期,淮北地区灾荒频发,百姓为了生存,自发组织互助,形成了“捻党”。
这些地方武装,逐渐发展成了捻军,他们不仅能号召成千上万的族人参战,甚至在县衙内部也有同党。
安徽全省清军不足万人,淮北能用的官兵才4000多,而捻军随便一个家族就能拉出上万人。
县令的日常,就是祈祷捻军不要攻城。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清政府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甚至在捻军战败后,官府也不敢彻底清剿,担心捻军余党报复。
捻军的崛起,实际上是地方治理失败的结果。
清政府的统治能力,在这些地方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清军的无奈:打又打不过,管又管不住
清军的兵力有限,驻军主要是负责“维稳”,不敢轻易得罪地方势力。
械斗发生时,清军往往选择观望,等战斗结束后再出面“收拾残局”。
有时候,清军也想管,可一旦介入,就容易被双方当成共同敌人,干脆学聪明了,等双方都打累了再出来“主持正义”。
这不是清政府软弱,而是现实情况根本不允许他们强硬。
福建、广东、安徽这些地方的械斗,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冲突,而是实实在在的地方战争。
清政府的军队,根本没有能力全面控制这些地区,只能采取“拖”字诀,尽量减少损失。
最终,清朝的军队,在这些械斗重灾区,成了“战后清理队”,而械斗也成为清政府治理的一大难题,直到朝代更迭,问题依然未能彻底解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