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新金融琅琊榜的第三篇「智创文章」
监制:董云峰
创作:DeepSeek 豆包
引子:1995年,中央下发《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央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成为第一家开业的城商行。
回溯往昔,城商行的起点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拯救行动”。
1995年,为化解全国5200家城市信用社潜藏的巨大风险,中央果断按下改革启动键,城商行自此踏上历史舞台。
从最初背负平均34.32%不良率的沉重包袱,到如今5家城商行被纳入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城商行整体实现了涅槃重生。
与此同时,站在新的时代节点回望,城商行版图呈现出一幅“冰火两重天”的独特景象。
在长三角地区,银行群以低至0.76%的不良率傲视群雄,它们是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者与推动者;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商行,大多在困境中努力挣扎。
又比如,过去十年里,杭州与成都是崛起势头最强的新一线城市,今年春节以来,二者又分别靠DeepSeek和《哪吒2》出尽风头;而杭州银行与成都银行,同样是近年来扩张凶猛、业绩突出的城商行佼佼者。
这背后是城市经济兴衰的残酷投射,也是城商行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命运分化的真实写照。
01
回望历史:因危机而生,因改革而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市信用社作为地方金融的重要力量,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监管和规范,城信社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服务能力有限、风险抵抗能力差等,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信用风波,严重威胁金融稳定。
1995年,中央决定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拉开了城商行发展的序幕。
首批试点在5个城市展开,当年7月,深圳城市合作银行开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城市合作银行。此后,城商行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组建,1998年3月,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成立之初,城商行面临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短短几年内,要将数千家城信社整合重组为百余家城商行,难度超乎想象。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更让城商行的处境雪上加霜,不良贷款率一度高企。
为摆脱困境,许多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通过资产置换、增资扩股、债务重组等方式,帮助城商行化解风险,卸下历史包袱。同时,城商行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建立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银行业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城商行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市场化变革,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跨区域发展、上市等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
02
制度红利与产业红利共振:头部城商行的崛起密码
过去30年里,城商行的崛起轨迹,与中国城市化步伐高度一致:1995年-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从29%跃升至67%。
一部城商行的成长史,同时映照着中国金融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在头部城商行身上,我们看到了三重红利的叠加:
制度突破:2006年,原银监会开始允许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上海银行与北京银行率先破局。之后,宁波银行、江苏银行与南京银行等纷纷跟进,在短短数年的窗口期内迅速布局重点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国性经营。
产业赋能:杭州银行依托杭州数字经济生态,数字经济领域贷款超2000亿元;成都银行受益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基建类贷款增长迅猛,成为营收增长的有力支撑。
科技驱动:宁波银行每年将5%左右的营收投入金融科技建设,推出“鲲鹏司库”“财资大管家”“宁行云”等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江苏银行以前沿技术赋能产品服务创新,相继落地“苏银e链”“随e融”“科创e贷”等产品。
03
区域经济镜像:分化背后的底层逻辑
城商行的命运与城市经济深度绑定,形成"强者愈强、弱者出清"的格局。
目前,长三角城商行群体以不到全国20%的数量贡献了行业45%的利润。
资产质量鸿沟:2024年末,杭州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76%,拨备覆盖率为541.45%;而盛京银行截至去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率为2.66%,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盈利水平断层: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业务结构多元,净息差领先,盈利能力突出,ROE甚至是部分中西部城商行的3倍。相形之下,盛京银行、郑州银行与江西银行等,净利润在过去几年显著缩水,一些未上市城商行更是断崖式暴跌。
科技投入分化:头部城商行如上海银行,年均IT投入超20亿元,数字化转型渗透率达75%。而尾部机构由于资金有限,IT预算严重不足,导致客户流失严重,业务发展受限。
典型案例中,包商银行因大股东掏空资产破产清算,与宁波银行连续14年不良率低于1%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公司治理与区域经济支撑的双重作用。
城商行的分化还在加剧。头部城商行通过A+H股上市、设立理财子公司、申请基金牌照等方式向综合化经营迈进,而尾部机构则面临资本补充困难、客户流失加剧的困境。
04
未来十年:在刀刃上起舞的生存法则
面对前所未有的行业大变局,城商行的突围路径需聚焦三大战场:
数字化转型:南京银行债券做市系统实现毫秒级交易响应,2023年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达41%;上海银行跨境金融平台服务外贸企业超2万家,线上结算量年增45%。
特色化定位:上海银行养老金融AUM突破6000亿元,占零售资产比重达35%;江苏银行科创贷款余额超2500亿元,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覆盖率居同业首位。
风险隔离机制:通过发行永续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方式补充资本,2023年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提升至12.8%,但尾部机构仍接近12%监管红线。
此外,国有大行下沉是城商行未来十年必须直面的核心挑战,需在战略定位、区域深耕等方面构建护城河。
挑战始终严峻,诸如城商行整体的房地产关联贷款风险突出,部分机构对公贷款集中度偏高;还有金融科技人才缺口,数字化转型成本侵蚀利润率……
05
结语
从最初的城市信用社改制浪潮,到如今总资产突破50万亿的庞大体系,城商行群体在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既扮演着地方经济发动机的角色,又成为观察中国区域经济分化最鲜活的样本。
如今,城商行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区域经济重构、金融科技革命、监管范式转型三重浪潮叠加,考验着每家机构的战略定力与变革勇气。
那些能够将城市基因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坚守本土化与拥抱开放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城商行,有望在新一轮变革中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