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大爆炸,中俄要严查到底,中俄的陆上管道,我们可要防好了

安筠聊国际 2023-02-24 13:24:01

就在王毅主任访问俄罗斯之际,俄媒《观点报》日前发文表示,在中俄保持高度战略合作的基础上,美国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破坏,进一步拉近了中俄之间的距离,同时双方也表态要在这个问题上严查到底。

(相关报道截图)

我们都知道,去年9月,“北溪”一号和二号天然气管道同日发生爆炸,爆炸发生后,瑞典方面封锁了涉事海域,并对爆炸进行刑事调查。一个月后,瑞典方面宣布调查结束,但由于调查结果“过于敏感”,因此不予对外公布。

本来此事在西方舆论的刻意运作下,渐渐归于沉寂。但令外界始料未及的是,就在上周,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文称,美国是“北溪”管道爆炸的幕后黑手,拜登亲自下令美军炸毁该条管道。美国海军利用去年夏天与北约盟国在波罗的海举行演习的机会,在管道下方设置了遥控炸弹,3个月后,炸弹被引爆,两条管道都被炸毁。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

而在西摩·赫什发文后,俄罗斯也迅速作出了反应,俄方要求美方对此作出解释,并将“北溪”爆炸事件定性为“国际恐怖主义事件”。普京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昂撒国家来说,经济制裁俄罗斯远远不够,他们想要对俄罗斯产生直接破坏。

那为什么说此事“拉近了中俄之间的距离”呢?原因很简单,首先此事外加西方对俄能源制裁,确实推动了俄罗斯天然气主要出口方向向东方转移。而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俄两国现在恐怕都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如果美国可以这么明目张胆地炸毁“北溪”管道,对这么一个重要的民用基础设施下手,那么未来一旦中美之间发生冲突,他们也很有可能故伎重施,对中国的能源管道或者其他基础设施下手。

事实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不久前在安理会上就明确指出,关于“北溪”管道爆炸的调查,不仅关乎事件本身,还关乎全球的跨国基础设施安全。如果不能调查清楚,那么就会让幕后黑手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北溪管道爆炸)

我们假设未来如果台海方向发生冲突,那么美国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很可能不是直接出兵台岛,而是利用自己的全球海洋霸权和全球存在,封锁通往中国的海上要道,比如马六甲海峡,阻止中东地区的能源运往中国。

作为应对,中国必然会大幅增加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尤其是中俄之间的陆地能源管道,届时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而美国必然也会把这些管道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不论是直接派出隐身轰炸机轰炸,还是暗中派出破坏小队,都是有可能的——总是还是那句话,按照美国人的渗透能力与技术水平,只要他们真的想在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或者蒙古干这事,恐怕我们还真的很难防得住。

换句话说,中俄现在共同面临来自美国的威胁,这次是“北溪”管道,那么下次或许就是中俄之间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而且随着中俄不断加强能源合作,在未来10年,中俄之间至少还有2条规划中的能源管道将要建成,怎么保障这些基础设施的安全,是值得中俄双方深入讨论的话题。

(中俄未来不只会有1条天然气管道)

除此之外,关于“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中俄之间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西摩·赫什所披露的爆炸细节,我们完全可以把其当成一个引子,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在中俄的主导下,重新推动该事件的调查进程。其实,我们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了。西摩·赫什发文后,中方就在联合国上支持加快调查进程,尽快查明事件真相。

虽然受“北溪”管道爆炸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欧洲,是德国,但我们已经不能指望他们敢顶着美国的压力进行调查了。自俄乌冲突爆发的一年时间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充分地展现了他们在美国面前的软弱,就连一向自诩“独立自主”的法国和德国也不例外。

一个讽刺的事情是,就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两周,拜登曾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会谈,而在会谈的新闻发布会上,拜登曾直白地表示:“如果俄罗斯进攻乌克兰,那么‘北溪’管道将不复存在,美国保证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就在拜登就此事滔滔不绝的时候,一旁的朔尔茨一言不发,表情呆滞。半年多后,“北溪”管道果然不复存在了,而朔尔茨政府不仅不敢质疑美国,还跟着美国一起怀疑俄罗斯。

(美国总统拜登和德国总理朔尔茨)

言归正传。在欧洲靠不住的情况下,想要继续挖掘“北溪”管道爆炸的真相,恐怕只有依靠中俄了。而中俄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占领国际舆论阵地,狠狠地揭露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

在反美国霸权主义的道路上,中俄不仅要注重发展自己的硬实力,也不能忽视舆论的作用。只有越多人、越多国家认识到美国的真实面目,我们才能团结起更多力量,共同对抗美国霸权。

0 阅读:3

安筠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