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任穷上将是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从红军时期的英勇战斗,到新中国成立后为核武器研究奠定基础,再到对东北地区经济复苏的贡献,宋任穷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祖国的深情与责任,作为一位领导者,他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那么宋任穷究竟做出了哪些卓越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周总理
宋任穷,1909年生于湖南,出身一个曾经富裕的地主家庭,家族的衰败让他在年幼时便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家道中落后,宋任穷的家庭已不再是昔日的显赫之家,转而成为破落的地主户。
他的父母仍然重视教育,并尽力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宋任穷自幼聪慧,凭借家族的过往积累,他得以进入私塾,开始了启蒙教育。在那里他的才华逐渐显现,成绩优异,不久便考进了附近的小学堂。
随着家道的衰败,家庭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宋任穷无法继续享受他本该有的高等教育机会。在小学堂毕业后,他决定留在学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收入微薄,但这段教学经历并没有让他放弃学习的热情。
1958年1月,宋任穷(右一)陪同朱德委员长接见二机部地质系统代表
每天他都会在课余时间阅读报纸,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和社会变革,深深吸引了他。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宋任穷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被其中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所震撼,开始坚定地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强大。
1926年,宋任穷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并不久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1927年他参与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正式投身革命,革命之路并不平坦。1928年,红军在井冈山遭遇敌军围剿,宋任穷与队伍走散,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流亡岁月。靠着坚定的党性,他不畏艰苦,边乞讨边打听消息,终于在1930年回归红军。
回到部队后,宋任穷先后担任红军团政委、师政委等职,并参与了五次反“围剿”斗争。无论身处何职,他总是冲在最前线,勇敢作战。1935年5月刘伯承指挥干部团成功抢占了金沙江的战略要地——皎平渡,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战役。
宋任穷与陈赓亲自带领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夜以继日地行军达160里,最终成功消灭了驻守的敌军。在敌人即将销毁船只的关键时刻,他们意外发现了七条被遗弃的船只。凭借这些船,宋任穷及其部队为上万大军成功渡过金沙江,为后续的战斗打下了坚实基础。
合照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宋任穷调入八路军129师,担任政训处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他肩负起了重要的任务。在1938年3月,他带领部队奔赴冀南地区,开辟了平原抗日根据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宋任穷率部与日伪军展开了持久战斗,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尤其是在“百团大战”期间,宋任穷亲自指挥冀南抗日武装,击毙击伤敌军1500余人,摧毁了敌军正在修建的铁路和公路,极大地破坏了日军的后勤供应线。宋任穷凭借其卓越的指挥和决策能力,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一员。
1942年到1943年,冀南地区的抗战局势变得极其严峻。日军对这片重要的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扫荡”,战斗几乎天天上演。仅在1943年,冀南一带就发生了超过4000次的战斗,造成无数军民伤亡,生活环境变得异常艰难。为了保护干部和主力部队,宋任穷果断决定将后勤机关人员转移到太行山区,自己则带领200多名精锐部队坚守住来之不易的根据地。
宋任穷(左三)与徐向前(左一)、符竹亭(左二)、肖华(左四)在河北南宫
然而这一时期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旱灾和虫灾肆虐田野,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更糟糕的是,日军在这一时期放水淹田,给本已脆弱的农田和居民带来进一步的灾难。天灾不断,战乱不断,民众的生存环境变得愈加艰难。
待旱灾和虫灾过去后,冀南地区更是爆发了霍乱、痢疾等瘟疫,许多无辜的百姓在疾病中痛苦离世。部分地区因为人口死亡过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城”。在这片灾难重重的土地上,宋任穷始终不曾离开,依然带领战士们奋力抵抗敌军。他既要指挥战斗,又要面对粮草短缺、水源匮乏等问题,几乎所有物资都在紧急调度中耗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宋任穷不仅要指挥作战,还要亲自带领干部和战士进行生产自救。冀南地区的战斗频繁,战士们长时间穿便衣、打地铺,连基本的休息条件都难以保证。晚上睡觉时,他们常常不解带、枪不离身。
由于粮草极度紧张,牲口也都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而相继饿死。面对这一困境,宋任穷没有退缩,他与战士们一起饿着肚子耕地,自己亲自拿起犁头,力求为部队争取更多的粮食和资源。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加上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宋任穷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尤其是他的右腿,在长时间的劳累和饥饿中彻底溃烂,但他依然咬牙坚持,拖着病体继续走遍周围的村庄,发动群众开展自救。他的这种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鼓舞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冀南的百姓也纷纷亲切地称他为“咬牙干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一时期,冀南地区的军政干部损失惨重,仅1942到1943年间,就有70多名干部英勇牺牲,其中包括肖永智、袁鸿化等人。宋任穷虽然身心疲惫,伤病缠身,但他依然不放弃每一场战斗,带领着战士们坚守阵地。为了继续推动革命事业,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力量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上,直到最后一刻。
1955年9月,宋任穷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多个重要勋章,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此时中央已决定开展原子能事业,面对日益严峻的核威胁,研制原子弹成为国家的迫切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某天周总理在与宋任穷的一次会后提到:“要从军队中调个中央委员,来加强地质战线。”这一句话激发了宋任穷的决心。他深知自己不再适合穿上将军服,而更渴望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几天后他主动找到周总理,毛遂自荐:“我可以出来,承担这项任务。”周总理笑着同意,但提醒他需要主席批准。
不久后中央决定成立专责研制原子弹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并任命宋任穷为部长。这是一次新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责任。面对几乎一片空白的原子能领域,宋任穷毫不犹豫地投入工作,迅速启动了队伍建设、地质勘探和科研基地建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组建强大的科研团队,宋任穷亲自去找中科院的张劲夫,争取支持。张劲夫立即同意将原子能研究所交给三机部,并推荐邓稼先等顶级科学家加入。经过几个月的调动和整合,三机部成功搭建了一个包含科研、设计、建设的完整核工业体系。
1957年宋任穷带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谈判核技术援助。回国后毛主席直接对他说:“原子弹能不能爆炸,就看你的了!”这一句话让宋任穷深感责任重大。随后他亲自带队深入青海高原、玉门戈壁、大青山等地,开展铀矿勘探。
油画
为了确保铀矿储量,他不畏艰苦,跟随科研人员和工人一起,住简陋的帐篷,吃同样的饭菜,亲自操作伽玛仪测量矿点放射性。在恶劣的环境中,团队成员感受到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克服了重重困难,1958年中国成功提供了第一批铀矿工业储量,标志着核工业的起步。
宋任穷这位曾经担任中国原子弹研发负责人并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虽然仅有初中学历,但他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自力更生”。当时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并带走了技术资料,留下的冷嘲热讽是:“你们至少要20年才能搞出原子弹。”然而宋任穷却把这句话当作动力,带领中国科研人员在短短8年内,成功让中国成为了核武器大国。
宋任穷(左一)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震惊世界。除了在工作上的卓越贡献,宋任穷一生坚持廉洁自律,且关心民众。70岁时他在四川视察,当地农民为他做了韭菜馅饺子。尽管医生提醒他不宜食用韭菜,但他仍感激地吃下了这顿饭。回北京后,他因胃病住院,却依然说:“老百姓请我吃饺子,是他们的热情。如果每个干部都能和人民亲近,那我们的国家就好了。”
1977年宋任穷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继续发挥着他在科研和管理方面的深厚经验。在他的带领下,第七机械部的生产秩序得到了有效调整,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通过改革和管理创新,他增强了部门内部的团结合作,也使得这支队伍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走上了正轨,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左起)聂荣臻、万毅、李强、宋任穷于莫斯科留影
1980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宋任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推动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他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亲自纠正当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有经验、才能的老干部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与力量。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了“四化”方针的实施,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年轻干部,使得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增强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随着岁月的流逝,宋任穷依旧心系祖国,关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在同病魔作斗争的同时,依然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生活,关心国家的未来发展。他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始终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
宋任穷在沈阳北陵公社柳条湖大队参加春耕劳动
即便在身患重病的困境下,宋任穷依然以国家的建设为己任,关心国家大计,并为此不断努力。他的生命如同他的事业一样,注定了不息奋斗的轨迹。作为一位副国级领导人,他以无私的奉献和卓越的领导才干,赢得了党中央和人民的深深敬仰。
宋任穷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战斗与牺牲,但最让他心头难以释怀的,是在山东聊城的一次战役中牺牲的肖永智。这位来自河南信阳的新县青年,智勇双全,是宋任穷的得力干将。刚刚结婚的肖永智本应前往党校深造,但他主动请战,要求带队参战,许诺战后再去党校。然而这场战役却夺走了他的生命。
宋任穷与邓颖超(中)、陆定一(右)在一起
宋任穷对此深感懊悔,直到晚年,依旧无法忘记这段往事。为了弥补遗憾,宋任穷的女儿宋勤和弟妹们踏上了寻找肖永智墓地的旅程。经过长时间的寻找,他们最终在聊城的墓园找到了肖永智的墓地,巧合的是,肖永智的家人刚刚离开,时隔多年,才得以与其家人再次相见。更让人欣慰的是,肖永智的过继子肖良发,作为烈士后人,曾在天安门接受检阅,见证了父辈的英勇与牺牲。
在家庭生活上,宋任穷同样秉持公私分明。他的子女从不享受特权。一次女儿在分娩前因病痛严重,丈夫提议开车送她去医院,但宋任穷的女儿坚持骑自行车去医院,只为遵守父亲的规矩。宋任穷的廉洁精神,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渗透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宋任穷一生简朴、敬业,直到晚年依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2005年1月8日,他因病去世,享年96岁。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永存,成为后人楷模。
宋任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