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紧张局势】
中美在太平洋的竞争已久,我国崛起令美国感到不安,尤其在亚太地区局势中,美国反应尤为明显。
我国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设立军事基地,并部署东风-21D、东风-26等反舰导弹,射程达数千公里,有效威慑,使美国航母不敢轻易靠近。
美国加大投资研发高超音速导弹,并在关岛、日本、韩国部署军事力量。美俄双方竞争激烈,导致太平洋地区局势紧张,如同火药桶般一触即发。
常理上,导弹数量多、精度高、威力强者占优势。如东风-21D,速度超10倍音速,可击移动目标,美承认其对航母构成重大威胁。
美国正加速测试高超音速武器,据称能穿透任何防空系统。媒体频炒“超级武器”概念,致使人们认为未来战争即导弹对决,先击倒对方即胜。
这位英国学者认为,导弹非关键。中美若在太平洋交战,导弹威力虽大,但胜负将由信息战决定,而非导弹。
信息战简而言之,涉及网络攻击、电子干扰及掌控情报和数据的能力。
他认为现代战争过度依赖高科技,导弹虽强,但需雷达、卫星及指挥系统辅助瞄准发射。一旦这些支持系统被破坏,导弹将失效,威力再大亦无用。
【导弹为啥不是万能的?】
导弹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武器,却非一键制胜的神器。实现精准打击,需满足多项条件。
需明确敌人位置,如攻击航母,需实时追踪其动向,利用卫星、侦察机或间谍等手段获取其精确坐标。
发射导弹需完整指挥链,涵盖侦察、决策至下令。任一环节失误,导弹将无法发挥作用。
当前导弹防御技术先进,美国凭借“宙斯盾”系统拦截来袭导弹,我国亦具备反导能力。若对方防御成功,再多导弹亦无效。
导弹大战若升级至核弹级别,双方或将同归于尽,无人能胜。此“相互确保毁灭”态势,使导弹更像威慑手段,实战中未必敢轻易动用。
因此,导弹虽显威风,却非孤胆英雄,需依赖众多高科技支持。这些高科技正是其脆弱之处,为信息战提供了可乘之机。
现代军队高度依赖网络,从指挥中心到武器系统、后勤补给均联网。网络战利用黑客技术侵入,旨在扰乱这些系统。
若能侵入敌方指挥网络,切断将军与部队联系,如2010年“震网”病毒,美以曾借此扰乱伊朗核设施,致其离心机损坏。
黑客能篡改卫星数据,使航母位置显示错误。你以为在A点,实则位于B点。发射的导弹因此偏离目标,全部浪费。
现代战争关键在于补给线,黑客攻击可致敌方电力系统或运输网络瘫痪,导弹缺燃料与电力,将无法发射,失去效用。
美国设网络司令部,我国有解放军网络部队,双方均重视网络战。美国年投网络安全费超百亿,我国亦在信息化战争中投入巨资。
电子战利用电磁波干扰敌方雷达、通信及导航设备,即便导弹速度极快,也需依赖这些设备进行引导。
若雷达受电子信号干扰无法探测来袭目标,防空导弹将失效。美国EA-18G“咆哮者”飞机能执行此干扰任务,使敌方雷达屏幕呈现一片雪花,失去探测能力。
多枚导弹依赖GPS导航,若信号受干扰或遭伪造,或致导弹误击己方。我国在南海曾试验干扰GPS,美国亦对此表达过不满。
电子战优势在于速度快、覆盖广,单设备可致敌区域通讯失灵。导弹虽强,若无目标指引,亦成无用之铁。
【知己知彼才不怕】
信息战的关键策略包括夺取情报与散布假消息,如利用网络监听敌方计划,或散布谣言扰乱敌方阵脚。
二战时,盟军实施“坚忍行动”,误导德国人认为诺曼底登陆是假象,最终大获全胜。如今,此策略通过网络和电子手段强化,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该学者或意指:中美冲突中,掌握信息主导权者,可令对方导弹失效,自方行动自如。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该学者的观点。
部分军事专家认为,导弹作为硬实力不可或缺,对维护国防安全至关重要。
网络战与电子战虽强,但无法直接占岛沉船。如我国A2/AD战略,用导弹使美军保持距离,而美军则依赖远程导弹突破此封锁。
有人认为信息战虽概念高端,但实效难料。可通过加固网络系统,如采用“空气隔离”的非联网设备,以及备用频率应对电子干扰来应对。
双方均致力于此,难以轻易致对方于瘫痪。反对派认为,导弹与信息战相辅相成,无一可独占上风,犹如战争需枪粮并重,缺一不可。
信息战若至关重要,各国需重新审视预算。当前,航母建造费用高达百亿美元,高超音速导弹价格也极为昂贵。
若无信息支持,这些投入将徒劳无功。因此,资金应更多用于网络防御、电子设备及AI。人才需求亦变,昔日坦克壮汉,今朝编程高手。
信息战需情报共享与技术合作,非个人之力。美国与英国、加拿大等组成“五眼联盟”,共同开展情报工作。
我国亦有自身朋友圈,未来,朋友众多且信息共享高效者,将更可能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