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伊朗强势领袖,把灭亡一国写进宪法,葬礼上200万人送行

WarOH虎哥 2024-12-19 20:10:01

以色列建国后的30多年,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发生了五次战争。

这五次战争,阿拉伯人都未能取胜。后来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和解,连苦大仇深的巴勒斯坦,都在1988年承认了以色列的合法存在。

但并非所有中东国家都向以色列低头,还有一个国家至今把“灭亡以色列”写入了国家宪法,这就是伊朗。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里建立,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现代神权国家”。

面对贫富分化,主权被美国侵占的局面,伊朗人居然开了一次倒车,让宗教势力上台夺了权。

其实,伊朗当年的大革命里争夺政权的力量有很多,左右派都有,可谁都没法撼动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地位。这位“神的代言人”靠着几千万贫困农民的支持,成为超越君主的伊朗主宰。

在回国夺权前,霍梅尼其实过得很不好,他被伊朗驱逐,在伊拉克、法国辗转十几年。

最惨时,他曾被萨达姆带着警察赶出伊拉克,连行李都来不及收拾。这也导致霍梅尼和萨达姆结怨,给两伊战争埋下伏笔。

那时,连萨达姆都没想过一个宗教领袖居然能获得国家权力,这仿佛是中世纪才会发生的故事。

大革命后,霍梅尼一夜之间超越了一切世俗力量,他主持制定了现在的伊朗法律,选拔了一系列宗教继承人,也确定了伊朗和伊拉克、以色列、美国为敌的政治方向。

正是因为霍梅尼的存在,伊朗把灭亡以色列写入宪法。伊朗政府费尽心机造原子弹的目的,就是轰炸以色列。

那么,霍梅尼是怎么成为宗教领袖的?他又是怎么夺权的?为什么伊朗人封他为国家真神?国际上对于此人的评价又如何呢?

【一】虽然从印度来,但我是伊斯兰圣裔

一些网友可能记得,上世纪末,中国电视上经常出现白胡子、黑头巾的霍梅尼。很多人会被他浓密的眉毛,深邃的眼神所吸引,他的面庞的确非常有气势,用中国话来说叫“不怒自威”。

而在他去世30多年后,这位领袖的画像依然挂在伊朗的街头。他的神态肃穆,仿佛是从天上俯瞰地上的生灵,经过他眼前的人无不被那双眼睛所吸引。

霍梅尼的全名非常长——阿亚图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第一个词是他的职业名,“阿亚图拉”是伊斯兰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的高级神职人员,有宗教解释权。

不仅霍梅尼自己是阿亚图拉,他的祖父、父亲、哥哥都是阿亚图拉,他们家族在宗教领域有代代相传的权威。

可严格追究起来,霍梅尼这一脉甚至不是伊朗人。

霍梅尼的祖父赛义德.艾哈迈德.穆萨维.印地,出生在印度北部,据说有印度血统。因他们家族属于“圣裔血统”,即圣人穆罕默德的后代,所以被冠以“赛义德”的称号。

艾哈迈德后来离开印度回到中东,在什叶派圣城纳杰夫朝圣、学习,随后去波斯国定居。

霍梅尼的本姓也是“印地”,就是印度的意思,后来他们家族扎根在波斯的霍梅恩,家族姓氏也就改为“霍梅尼”。

霍梅尼的父亲赛义德.印地也是阿亚图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行走在伊拉克和波斯,宣传宗教道德和教法秩序。

当时的伊朗正在经历政变,新建立的巴列维王朝走西化道路,农村的传统教士阶层对此深恶痛绝。

赛义德为此经常宣扬教法,反对政府,但在1903年,赛义德.印地在工作时被人刺死,凶手不知所踪,这时候霍梅尼才半岁。

父亲死后,霍梅尼兄弟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6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他又被叔叔接走抚养。

在那个时代的伊朗,农村儿童没有接受现代化教育的机会,唯有清真寺的神职人员每年夏天、冬天两次集中教经,顺便学习读、写。

霍梅尼在家乡跟随兄长学习到十几岁,随后他追溯祖辈的脚步,前往宗教学校进行专业的神学学习。

在阿拉克城和库姆城的神学院,霍梅尼师从“大阿亚图拉”亚兹迪,学习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伦理学、希腊哲学,并接触了波斯文学和历史学。

有人认为霍梅尼能有后来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的圣裔血统。其实不然,霍梅尼本身也很有天赋。

据说,霍梅尼7岁就能背诵数十万字的《古兰经》,十几岁就阅读了大量伊斯兰教理论经典,所以才能进入神学院。

霍梅尼在圣城库姆的神学院学习,后来当助理教师,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对他称赞有加。

但这一时期的霍梅尼并不是彻头彻尾痴迷于宗教,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波斯语诗人,而且对学院的清规戒律有不少抱怨。

霍梅尼对宗教的热诚,大部分来自自己的家族传统,作为圣裔,他几乎没有别的路可走。除了宗教知识外,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是他的个人魅力、演讲能力,以及比较硬朗帅气的外表。

在讲了几年课后,霍梅尼成为神学院的明星讲师,他的学生遍布伊朗、也门、伊拉克、叙利亚。

那个年代,霍梅尼在库姆和伊拉克纳杰夫交替活动,二战后,因为老一代宗教领袖相继去世,霍梅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958年,霍梅尼成为阿亚图拉,此时他也加入反对巴列维王朝西化的队伍,是伊朗王室的眼中钉。

【二】霍梅尼:伊朗教士阶层的代表

二战之后,巴列维王朝有过短暂的改革,即首相摩萨台的改革,旨在脱离西方大国控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但这次改革动了跨国石油巨头的蛋糕,被英美联合巴列维国王绞杀在摇篮里,随后伊朗进入巴列维国王独裁时代。

彼时,英国因国力下降,渐渐从伊朗撤离,伊朗的油田落入美国的手里。为了深入控制这份影响世界的石油储备,美国开始深入到巴列维王朝的方方面面。

美国支持巴列维国王发展经济,美方提供贷款、输送技术,同时给伊朗军队输送先进武器,武装起了中东第一的伊朗军队。

巴列维得到了好处,自然要给美国人处处开绿灯——美国资本垄断伊朗市场,美国人在伊朗各处畅通无阻,甚至拥有治外法权。

巴列维国王狠抓经济,也积极推动全社会的西化。1963年政府开始“白色革命”,要改革土地所有制、改革公有企业、促进妇女平权、削弱国家的伊斯兰教色彩。

在那时的伊朗王国,城市都是欧美风格,但农村的社会情况和500年前没多大区别。

由于教权深深绑定着土地,剥削农民,冲撞法律,排挤世俗权力,伊朗的8万座清真寺拥有全国20%的耕地,千百万佃农给18万毛拉们种地,仅获得微薄的收入。

伊斯兰教在基层拥有极大话语权,老百姓有矛盾不会找警察和政府,而是去寺里找毛拉。

清真寺是无法地带,政府无法逮捕教职人员,无法在清真寺内办案。连带毛拉和其他神职家族,这个百万人的群体游走在国家法制之外。

巴列维要搞西化,其实就是让国家世俗化,但此举被教士阶层痛斥为“毁灭伊朗文明”。

霍梅尼在1961年刚刚升任为“大阿亚图拉”,他召集剩下的5个大阿亚图拉,联合写公开信给政府,要求停止这个改革,保护人民尊严和神圣的宗教。

巴列维王朝一直对宗教实行压制政策,只是忽强忽弱。巴列维国王的老爹礼萨.汗就打压宗教,巴列维看到宗教势力敢反对自己,立即下令军队镇压。

1964年末,因为霍梅尼多次公开反对国王,并召集信徒聚集,巴列维下令军队将其逮捕。

11月,霍梅尼被遣送出境,军机将其运往土耳其,并告知不许回来。

1965年,霍梅尼前往伊拉克的纳杰夫定居,这里是什叶派的圣城之一,也是霍梅尼当年求学的地方。但在纳杰夫,哪怕伊拉克政府限制其活动,霍梅尼依然一呼百应。

整个中东的什叶派信徒都用各种途径听他的宣讲,霍梅尼除了讲授古兰经,宣传传统道德思想外,主业还是抨击巴列维王朝,并宣传自己构想的神权王国。

霍梅尼的号召力在宗教界无与伦比,他坚毅的面庞,铿锵有力的演讲,深邃的双眼,让无数信徒为之痴迷。

霍梅尼在海外遥控伊朗边远地区的宗教势力,经常搞游行或者暴力活动,让巴列维国王非常苦恼。

要知道,当时整个伊朗有18万神职人员,每个人背后都是一座农村清真寺,以及一大片死忠信徒。

在伊朗这种高原山地为主的国家,农村地区的封闭时间以百年为单位。农民世世代代种地,供养地主和清真寺,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完全被毛拉、阿亚图拉控制,宗教就是一切。

70年代的伊朗,绝对是世界经济奇迹,但也的确问题重重。

因为“白色革命”的不彻底,以及伊朗政府在政策执行力上的无能,加上贪腐蔓延,伊朗的经济指数虽然在狂飙,但贫富差距却不断扩大。

巴列维国王搞出了一个至今在经济史上无人能比的奇迹——GDP年增长率70%。

但他也搞出了社会学家欲哭无泪的政策:在搞土地私有制的时候居然不抑兼并,让资本家搞大农场、搞机械化农业,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成为半流民。

随着伊朗农民们陷入极端贫困,要么回去自愿当佃农,要么进入城市贫民窟混饭吃。

最后,伊朗农民在贫困之下酿出了极端主义问题,霍梅尼趁机宣传:

“所有的问题都是西化带来的,是美国人带来的,是国王带来的。要让伊朗回到正途,只能迎接伊斯兰教回归。”

1977年后,伊朗各省会不断出现游行,教士们鼓动农民和失业者上街,要国王下台。

1978年,伊朗又出现一些传说,比如霍梅尼的脸曾出现在月亮上,一些地区流传“库姆来的人带领伊朗”的预言,当时霍梅尼正在库姆长期活动。

1978年末,游行队伍已经占领了首都德黑兰,学生和工人加入了游行,他们反对的是国王的专制。

此时伊朗有民主派、左翼、宗教势力共同活动,目标都是推翻巴列维。彼时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1979年初霍梅尼的回国,让这场争锋落下帷幕。

【三】伊朗的“神权之主”,死后200万人送行

伊朗王室四面楚歌后,巴列维国王在1979年1月离开国家,随后伊朗建立了以巴赫蒂亚尔首相为首的临时政府。此人是革命组织“民族阵线”的领导,在国王离开后组织政府,重建秩序。

政局日趋稳定后,巴赫蒂亚尔邀请霍梅尼回国,希望借宗教的权威来进一步稳定局势。但巴赫蒂亚尔没想到,霍梅尼却把他和一众世俗派革命者扫落台下。

霍梅尼虽离开祖国十几年,但一回国就受到了百万人的欢迎。他站在车顶上巡视了德黑兰,向支持者发表了演讲。

这时候的伊朗人还没彻底接受伊斯兰化的未来,霍梅尼也只是答应会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

但紧随其后,霍梅尼带着信徒攻击其他革命派别,因为伊朗军队一些人开始支持他,霍梅尼宣布要对反对派发起“圣战”。

这场战斗摧枯拉朽,带着军队和民兵的霍梅尼在1979年底扫清了反对派,将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了起来。

彼时,虽然城市中产对霍梅尼有怨言,左派游击队在偏远地区反抗,但几千万农民对霍梅尼无条件服从。

霍梅尼认为,这个国家应该由教士“监国”,各种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要符合伊斯兰教义,这样才能“防止剥削和欺凌,并保持人民的道德纯洁。”

伊朗随即投票,以高得离谱的比例通过了建立伊斯兰国家的决定。但伊斯兰教法实行后,伊朗人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女人必须戴头巾,穿长袖和长裙。男人不能穿短裤,也不许喝酒、不许唱歌。电影院和酒吧、剧院被关闭,各种庆典、流行杂志、娱乐节目也荡然无存。”

伊朗的大学生被惊醒了,他们要的“民主共和国”不是这个样。大学生第一个反对伊斯兰教法,但霍梅尼政府出动宗教警察监督大学,清扫左翼势力、西方势力,稳住了躁动的年轻人。

霍梅尼的理论认为——无论是东方的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资本主义,都不能保证伊朗的繁荣强大。至于巴列维提倡的“波斯文化”,更是早已死亡的枯骨。

唯有伊斯兰能让伊朗繁荣,当然,霍梅尼理解的“繁荣强大”不是经济和军事上的,而是纯粹的信仰上的。只要全民虔诚信仰真主,伊朗将国祚万年。

伊朗这个GDP世界前10的经济大国,一年之内被神权集团夺权,世界各国都很惊讶。霍梅尼以为高枕无忧,但没想到刚上台一年,伊拉克军队就侵入了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由于伊朗军队在革命中受到冲击,战斗力大跌,神权政府只能鼓动民兵参战。霍梅尼讲话呼吁“武装1000万民兵”,之后居然有大量伊朗农民抛家弃口奔赴前线,以自杀式袭击抵御侵略。

整个两伊战争打了八年,伊朗被打得奄奄一息,死伤100万人以上,其中50万人阵亡。此战还花光了王国时代的外汇储备,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

作为国家领袖,霍梅尼以全局眼光看战争,认为反侵略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打击伊拉克。

但5000万伊朗人民却后悔得无可复加,革命后的经济衰退,加上战争破坏,伊朗的贫困居民比王国时代多了近50%。

同时,国家的工业水平不如20年前,因为长期军费高昂,导致伊朗科、教、文、卫全面落后,到了80年代末,伊朗底层老百姓的吃饭都有问题。

民间呼吁国家发展经济,丰富生活,但霍梅尼对此并不在乎,他曾说:

“我们是穆斯林,我们祷告可不是为了让盘中餐便宜点。”

他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最为重要,物质的东西可以靠节约来满足。确实,霍梅尼本人是十分节俭的,但他的幕僚,他的家人都过着奢侈的生活。

伊朗最终稳定了下来,伊斯兰教空前繁荣,霍梅尼非常骄傲。彼时苏联内忧外患,这位雄主曾亲笔写信给戈尔巴乔夫,让他放弃共产主义,改信伊斯兰教,这样就能化解危机。

1989年6月3日,在和癌症斗争多年后,88岁高龄的霍梅尼去世了。

他的死讯,在上亿什叶派教徒之中引爆了炸弹,整个中东数百万人向伊朗进发,他们要参与霍梅尼的葬礼。

霍梅尼被葬在德黑兰的郊区,6月6日的黎明时分,伊朗革命卫队带着霍梅尼的尸体前往修好的墓地。结果在整个德黑兰郊区,有200万狂热的伊朗人守候在这里。

举目望去,人潮像蚂蚁一样蠕动,人们为霍梅尼祈祷、哭泣,一些狂热的信徒甚至冲入坟墓,要得到墓地上的一把泥土。

伊朗革命卫队费了好大力气才稳住局面,完成了葬礼。

后来调查,当天有1000万伊朗人走上街头悼念霍梅尼,这场葬礼毫无疑问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葬礼,由此可见霍梅尼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虽然8年两伊战争打得血流漂橹,而且伊朗经济不断下行,但在伊朗贫苦人民心里,霍梅尼是祖国的解放者、是传统的捍卫者、是农民的保护神。

这份感情夹杂了宗教狂热,但仍然难能可贵。直到现在,伊朗民间对政府的批评很多,但对国父霍梅尼,更多的还是尊敬。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霍梅尼与伊朗伊斯兰革命》,王哲

2.《举世瞩目的霍梅尼》,许博渊

1 阅读:344
评论列表
  • 2024-12-28 15:58

    神权国家都不该存在这个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