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跳几级,直接由县委书记一跃成为省委书记,一生成绩斐然

星河征途远 2024-12-19 10:23:08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一个平凡无奇的县委书记,竟然在一夜之间破格晋升为省级高官,这名县委书记叫郭荣昌,1975年从广东省罗定县直接升任省委书记。

身处高位的他,在广东这片热土上又做出了哪些不平凡的事迹,书写着怎样传奇的人生?

郭荣昌的青春岁月

郭荣昌于1933年出生在广东潮阳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做些小本生意,家境还算殷实,这为郭荣昌日后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童年的郭荣昌随着家人辗转来到香港,在这座东方明珠求学。

身处英属殖民地,他亲眼目睹了许多不公:外国人高高在上,把持着社会资源,而中国同胞们却处于社会底层,饱受欺凌。年少的郭荣昌心中燃起一团火,他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事情。

求学期间,郭荣昌接触到了马列主义等先进思想。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思想得到升华。他经常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参加游行,声讨英国殖民者的暴行,呼吁同胞们觉醒、团结、争取自由平等。郭荣昌的勇敢和才干很快被共产党地下组织发掘,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

郭荣昌刚一入学,便被派往广宁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担任工作组的组长。在农村,他用真诚打动群众的心,带领大家搞好土改。分田到户后,贫苦的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郭荣昌倍感欣慰。群众们都交口称赞这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领导对他的工作也十分认可。1954年,年仅22岁的郭荣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对党的无限忠诚,郭荣昌很快成为领导班子的中坚力量。30岁出头,他先后担任了四会县委副书记、罗定县委书记等职务。

上任伊始,他就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了解百姓的所需所盼。在他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冬寒夏暑。

罗定县地处粤西山区,水利设施落后,农民靠天吃饭。看到乡亲们的困境,郭荣昌心急如焚。他四处奔走,争取上级支持,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带领大家修堤坝、建水库。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多农田实现了水利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们笑逐颜开,都夸他是一位惦记百姓疾苦的好书记。

郭荣昌治县,不仅关注"三农"问题,更注重文化教育事业。为了兑现诺言,他呕心沥血,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善村小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罗定县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大幅提高,不少贫困子弟也走进了高等学府的门槛。

在郭荣昌的悉心治理下,罗定县的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穷山恶水之地,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乡。老百姓盼他、爱他,亲切地称呼他为"阿昌书记",这是他们对郭荣昌由衷的感恩与爱戴。

危急关头,郭荣昌没有退缩,而是挺身而出。他多方奔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坦诚地对大家说:"农学院搬到罗定来,表面上是支援地方,实际上是拔苗助长,最终害了学生,害了农业。大家要擦亮眼睛,不要受人蒙蔽!"

郭荣昌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大家豁然开朗。经过一番艰难的斗争,华南农学院最终保住了,一场祸乱被平息于无形。事后,郭荣昌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任何时候都要为民着想,不能让群众跟着我们受罪。"

正是凭借着这种政治智慧和公仆情怀,郭荣昌赢得了上级的信任和百姓的拥护。一个普通的县委书记,被群众亲切地唤作"阿昌",这是何等的荣耀!这份荣耀的背后,是他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是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炽热情怀。

破格提拔显功绩异常

1975年初,周恩来总理抱恙在身,邓公临危受命,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然而,一些野心家却蠢蠢欲动,企图趁机在各省制造混乱,给邓公施加压力。广东,这个南方大省,也未能幸免于难。

风云突变,局势危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在广东兴风作浪,将矛头对准省委和地方干部。他们打着"革命"的旗号,大肆树立自己的亲信,意图将广东的政权牢牢掌控在手中。省委的一些同志坚决不从,于是被扣上了"走资派"的帽子,受到残酷打击。

风雨飘摇之际,邓公坐镇中央,审时度势,决定采取果敢行动,力挽狂澜。他心知肚明,要想彻底扭转局面,必须从基层大胆提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敢于斗争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省市领导岗位上来。这些干部就像一把把利剑,直插"靠山"人的心脏,犹如一粒粒飞沙,搅浑他们的一潭污水。

邓公铁腕,雷霆万钧。他一声令下,各地立即行动。组织部门的同志们日夜兼程,在全国范围内搜寻人才,寻觅可以信赖的干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仔细比对、反复斟酌之后,42岁的郭荣昌脱颖而出,进入了提拔的名单。

此时的郭荣昌,正任职罗定县委书记。他在基层政坛已小有名气,然而想要直接升任省委书记,在当时可谓是破天荒头一遭。毕竟,省委书记是仅次于省长的重要职位,掌管着全省的意识形态工作。

郭荣昌仅仅是一个县委书记,资历尚浅,但他有两样过人之处:一是政治立场坚定,对党忠诚不二;二是工作能力出众,在群众中威望超然。

就这样,怀揣一腔赤诚,郭荣昌走马上任,成为广东省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为了解民忧,郭荣昌走遍全省各地,与基层干部群众倾心交谈。

教育战线,是郭荣昌重点关注的领域。当时,一些人打着"教育革命"的旗号,将矛头对准高校,企图把广东的高等学府一网打尽。作为省委书记,郭荣昌挺身而出,为广东的高校保驾护航。

广东有一所著名学府,便是华南农学院。这所久负盛名的红色学府,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农业人才。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将农学院从广州迁到罗定县,以支援地方建设。

经过一番坚决斗争,华南农学院最终保住了。师生们纷纷向郭荣昌道谢,他却淡然一笑:"我不过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组织的决定,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由一个县委书记破格提拔为省委书记,郭荣昌身上肩负着重托。他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以铁腕治吏、兢兢业业的作风,迅速在省委站稳脚跟。在矛盾重重的广东,他出类拔萃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次次化解危机,力挽狂澜。

不畏强权持身正大义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广东省委书记郭荣昌正如日中天,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却让他陷入了困境。

当时,一股歪风邪气正在全国肆虐。许多忠诚的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成为批斗的对象。郭荣昌身处逆境,压力山大,但他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坚守。他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绝不能违背党性原则。

郭荣昌的同事都知道,郭荣昌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家人关爱备至、体贴入微。

1976年10月,拨乱反正的号角吹响。作为广东省委书记,郭荣昌立即召开会议,传达中央精神。

在郭荣昌的带领下,广东省迅速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重新步入正轨。人们看到,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省委书记,不仅能文能武,而且襟怀坦荡、胸怀宽广。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由衷的尊重和爱戴。

2008年9月13日,郭荣昌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0 阅读:67